①且——將要。 冒——購置。 履 lǚ——鞋。 ②度 dUó— — 量長短。 動詞。 ③置——放置,放在。 坐——同「座」,座位。 ④至——等到。 之——前一個「之」是動詞,到……去。 後一個「之」是代詞,指量好的尺碼。 操——拿。 ⑤持——拿着。 度 dù— — 量好的尺寸。 ⑥反——同「返」。 ⑦罷——結束。 ⑧寧——寧可,寧願。 無——不要。 知了、螳螂和黃雀 盛夏的早晨,園子裡鮮花怒放,百鳥爭鳴。 知了爬在高高的樹枝上,拉著長聲,盡情地歌唱。 唱累了,它就吮 shǔn吸幾口露水,接着再唱。 怡yí然自得的知了根本沒有發覺,身後有一隻螳螂正在向它逼近。 正當螳螂躡niè手躡腳,全神貫注,舉着鐮刀似的前腳,準備偷襲知了的時候,它一丁點兒也沒有注意到,自己的身後有一隻黃雀已經盯住了它肥實的身軀。 正當黃雀伸着脖子,撲扇着翅膀,準備飛撲獵物的一剎那,它壓根兒也沒想到,樹下有一張彈弓已經瞄準了它自己的腦殼。 【提示】 知了只顧盡情歌唱;螳螂只顧偷襲知了.黃雀只顧盯着螂螳。 它們都犯了鼠目寸光,瞻前不顧後的毛病,以致隨時都會招來殺身大禍。 小到一個人做一件事情,大到一個國家採取一項措施,都要思前想後,居安思危,既看到有利條件,又看到不利因素。 只有這樣,才能避免主觀片面性,才能把事情做好。 【原文】 園中有樹,其上有蟬。 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 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①,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②。 黃雀延頸欲啄螳螂③,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④,而不顧其後之有患也。 —— 《說宛》 【註釋】 ①委身曲附——蜷曲身子,彎舉前腳。 附,有的寫作「跗」,腳背,這裡引申為腳。 ②傍——同「旁」。 ③延頸——伸長脖子。 ④務——務必,一心想。 前利——眼前的利益。 捉蟬的學問 大熱天,孔子帶著學生們來到楚國。 他們走進一片密林中歇涼。 林中蟬聲一片。 有一位駝背老人手拿一根頂端塗有樹脂的竹竿在捉蟬。 只見他一粘一隻,百發百中。 大家在一旁看得入了迷。 孔子問老漢:「您捉蟬的本領可真大!這裏邊有什麼奧妙嗎?」老漢笑笑說:「如果一定要說奧妙,當然也是有的。 蟬是很機靈的,一有動靜,它就飛了。 因此,先要練得手拿竹竿紋絲不動。 練到竹竿頂端能放兩粒彈丸而不掉下來,捉蟬就有一定的把握了。 練到放三粒彈丸而不掉下來,捉十隻蟬頂多逃脫一隻。 練到放五粒彈丸而不掉下來,捉蟬就象伸手揀東西一樣容易了。 手不抖,身軀也不能動。 我站着的時候,象紋絲不動的樹幹;手拿竹竿的胳膊,象樹上伸出去的老枝,不顫不搖。 捉蟬的時候,我專心致志,天地萬物都不能擾亂我的注意力,眼睛裡看到的只是蟬的翅膀。 能夠練到這樣的地步,您還怕捉不到蟬嗎?」孔子聽了,教育學生說:「聽明白了沒有?只有鍥而不捨、專心致志,才能把本領練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啊!」 【提示】 寓言講的是捉蟬的經驗;專心致志,勤學苦練,講究方法,堅持不懈。 這對我們今天的學習和工作也都很適用。 世界上做任何事情,哪怕是捉蟬這樣的小事,都離不開這幾條寶貴的經驗。 【原文】 仲尼適楚①,出於林中,見痀僂者承蜩②,猶掇之也③。 仲尼曰:「子巧乎④!有道邪⑤?」曰:「我有道也。 五六月⑥,累二丸而不墜,則失者錙銖⑦;累三而不墜,則失者十一⑧;累五而不墜,猶掇之也。 吾處身也⑨,若橛株拘⑩;吾執臂也11,若槁木之枝12。 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 吾不反不側 13,不以萬物易蜩之翼14,何為而不得?」孔子顧謂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僂丈人之謂乎15?」 —— 《莊子》 【註釋】 ①仲尼——孔子的別名。 適——往……去。 ②痀僂 jūlóu——駝背。 承——承接東西。 蜩tiáo——蟬。 ③掇 duō——拾取。 ④子——您。 ⑤道——規律,道理。 邪 yē——嗎,疑問語氣詞。 ⑥五六月——指練習所用的時間約五、六個月。 ⑦錙銖zīzhū——重量單位。 一錙為四分主一兩。 一銖為二十四分立一兩。 這裡用來表示很少的意思。 ⑧十一——十分之一。 ⑨處 chǔ——停留。 處身就是站立的意思。 ——⑩若——好象。 橛 jué一一木樁。 株— — 露出地面的樹根。 拘— — 停止不動。 11執——舉。 12槁gǎo木——枯木,干木。 13不反不側——身體紋絲不動。 14易——換。 15丈人——古時候對老年人的尊稱。 自相矛盾 從前有個楚國的商人在市場上出賣自製的長矛和盾牌。 他先把盾牌舉起來,一面拍着一面吹噓說:「我賣的盾牌,最牢最牢,再堅固沒有了。 不管對方使的長矛怎樣鋒利,也別想刺透我的盾牌!」停了一會兒,他又舉起長矛向圍觀的人們誇耀:「我做的長矛,最快最快,再鋒利沒有了。 不管對方抵擋的盾牌怎樣堅固,我的長矛一刺就透!」圍觀的人群中有人問道:「如果用你做的長矛來刺你做的盾牌,是刺得透還是刺不透呢?」楚國商人漲紅着臉,半天回答不上來。 【提示】 說話、寫文章,如果在同一時間和同一關係中,竟有兩種相反的說法,前後互相牴觸,那就會矛盾百出,象楚國商人一樣經不住駁同。 這則寓言故事已經深入人心,「自相矛盾」也已成為人們常用的詞語。 【原文】 第3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中國寓言故事》
第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