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時賊自浙東聯絡金山蕭塘南橋,以達于浦東之高橋,皆有悍賊守之。 會西人願助順,新設會防局。 於是華爾會英提督何伯,法提督卜羅德攻之。 高橋平。 是役也,賊凡三萬。 華爾與英法三軍各五百人,卜羅德死之。 二月朔,進平蕭塘。 詔以副將補用。 夏四月,復合西兵克嘉定、青浦。 五月,克浙江之寧波。 以常勝軍四百人守之。 華爾往來策應以為常。 賊之圍松江也,調寧波軍回援。 大敗賊于豆腐浜,圍乃解。 嘉定既復,賊復圍之。 洎西兵至,則突圍入城,挾中西守兵偕走。 城復陷。 青浦亦如之。 至是巡撫李公鴻章議復青浦。 七月,檄程學啟由北竿山進兵,而令華爾薄南城,並駛小輪船逼城濠,以大炮裂城,麾軍冒煙上,遂克上。 先是華爾所分兵守寧波者進克餘姚。 賊至益眾,告亟,復令華爾馳援。 未至,賊再陷慈溪。 翌日,華爾至,立復慈溪。 登城時,中槍丸,洞胸達背而出。 乃歸寧波治創。 八月戊寅卒。 李公令以中國服葬松江。 詔立祠祀之。 喪歸,吳君檢其篋,得金陵城圖。 凡賊酋所居百十處,距城垣丈尺方位,纖悉皆具。 亦不知何時何人所繪。 可謂有心人也已。 舊史氏曰:余在李公幕府,見常勝軍支應之籍,西將薪水月百金以上者,百數十人,視他軍數倍。 口糧軍械稱是。 主者吳君煦,立意以為我將我勇率無賴,城旦暮不保,而府庫充實。 與其豢無賴,終且貽賊,不如與此軍。 一時權宜,不為無見。 始僅五百人,後增至四五千人。 功不細,費亦不貲。 李公從容指揮,次第減撤,中外無一言。 蓋於此幾費紆籌矣。 先後置將四,白齊文背畔不必論。 奧倫之冗,戈登之驕蹇,不能不以華爾為最馴。 余嘗見其練兵,居中吹角有聲,卒皆魚貫至。 又有陳,或左或右,或橫或縱,或直或斜,或八字,或十字,或環或圭,或或鈎,或梅花,或蝴蝶,隨角聲而變。 其行也,雁行進,舉足如一,兩跨間射以矢,十發十穿,無所滯。 斯尤長技。 蓋泰西舊法如是。 頗得古人不愆步伐之意焉。 ☆鄧顯鶴○船山遺書目錄序 《船山遺書》刻既成,乃僭書其後曰:自孔子沒而大道微,七十子之徒,遺言墜緒,不絶如縷。 遭秦燔滅,蕩然無存。 漢興,收拾餘燼,始立專門。 各抱一經,私相授受。 孔鄭諸儒,始貫穿群籍,鑽研訓詁。 迄其蔽也,雜于讖緯,墮于支離破碎。 魏晉以後,崇尚虛無,流為佛老,學術紛歧,世運榛塞。 聖人之道唏矣!唐代,義疏之作,具有端緒。 而是非得失,未有折衷。 宋世真儒出,群經乃有定論。 至于近代學者,疾陋儒空談心性,逸于考古,遂至厭薄程朱,專考求古人制度名物以為博。 甚則刺取先儒刪落春駁謬悠之論以為異。 而一二天資高曠之士,又往往誤于良知之說。 先生憂之。 生平論學,以漢儒為門戶,以宋五子為堂奧,而原本源淵,尤在《正蒙》一書。 其推本陰陽法象之狀,往來原反之故,反覆辨論,累千百言。 所以歸咎上蔡象山、姚江者甚峻。 或疑其言太過。 要其議論粹然,一一軌于正,固無以易也。 先生生當鼎革,自以先世為明世臣,存亡與共。 甲申後,崎嶇嶺表。 既知事之不可為,乃退而著書,竄伏祁永漣邵山中,流離困苦,一歲數徙其處。 最後乃定居湘西蒸左之石船山,築觀生居以終。 席棘飴荼,聲影不出林莽。 沒後四十年,遺書散佚。 其子吾,始為之收輯推闡,上之督學。 宜興潘先生因緣得上史館,立傳儒林。 而其書仍湮滅不傳。 後生小子,致不能舉其名姓,可哀也已! 當代經師,後先生而起者,無慮百十家。 然諸家所著,有據為新義,輒為先生所已言者。 《四庫總目》于《春秋稗疏》曾及之。 以余所見,尤非一事。 蓋未見其書也。 近時儀征相國裒輯《國朝經解》,刻於廣南。 所收甚廣,獨不及先生。 其他更何論已。 先生出處本末,略見潘宜興、儲六雅、全謝山、餘存吾諸文集中不具述。 獨詳述先生學業之大者,著于篇。 使世之讀先生書者有所考焉。 ☆方東樹○漢學商兌重序 三代以上無經之名。 經始於周公孔子。 樂正崇四術,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 及至春秋,舊法已亡,舊俗已熄。 詐謀用而仁義之路塞。 孔子懼,乃修明文武周公之道。 以制義法,而作《春秋》。 《春秋》亦經也。 孔子雖未嘗以是教人,然其平日所雅言於人者,莫非《春秋》之義也。 衛君待子為政。 子曰:必也正名乎!陳恆弒其君,請討之。 季氏伐顓臾,旅泰山,則使欲止之。 此皆《春秋》之義也。 至于哀公問政。 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論語》卒篇,載堯曰一章。 柳宗元曰:是乃夫子所常常諷道之辭,云爾。 子曰: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又曰:小子何莫學夫詩。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邇之事父;遠之事君。 又曰:興于詩,立於禮,成於樂。 又曰:假我數年,卒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故莊周曰: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 六經之為道不同,而所以致用則一也。 此周公孔子之教也。 第6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晚清文選》
第6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