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所謂難者,要不外功令中之經解、古學、策問三者而已。 宜以經解為第一場,經學為主,凡考據在三代上者皆是,而小學算學附焉。 經學宜先漢而後宋。 無他,宋空而漢實,宋易而漢難也。 以策論為第二場,史學為主。 凡考據在三代下者,皆是。 以古學為第三場。 散文駢體文賦各體詩各一首。 三場各一主考,而分校之。 蓋合校則有所偏重,其弊必至以一藝之優劣為去取,不如分校之善。 宜令科甲出身,七品以上之京官,每場各舉堪任考官同考官者三人,交軍機進呈,發部,匯為一冊,以得保之多少為先後。 屆期,部擬前列而異籍者十人,聽簡。 多擬以備簡,以絶流弊。 不擬者勿簡,以示大公。 扃試事宜,一如舊制。 惟體制既多,懷挾無益,搜檢可視舊加嚴。 搜出者焚之,逐之,而不與罰。 三場各編各號分送。 三考官各視原額倍中,送監臨官核其三優者,作為舉人,兩優者作為副貢,一優者從其廩增附之。 舊而作為廩貢增貢附貢,次科副貢,得一優廩,增附貢,得兩優,皆準遞升。 不論經策古學,一體並計。 蓋專精與兼長,亦足相抵也。 會試一切如鄉試法。 而以三優者為貢士,兩優一優為副榜。 如中正榜謄錄之法。 下科準並計。 殿試亦分三場,而刪複試。 朝考仍得相準,惟減其篇數,令窮力之日足辨。 欽派讀卷官三人,各分去取。 部臣匯核,首列三優,次列兩優,一優,皆以經策古三者間列。 周而複始,即為長榜。 分三甲進呈,欽定臚傳授職如舊儀。 至學政,令大小京官舉三事兼長者為之。 亦不論省分官職之大小。 童生縣府試三場,不複試以歸簡易。 學政試三場,皆分取倍原額。 提調匯校,以三優者為附生,兩優一優為佾生。 仍籍之,與下屆並計。 生員則于新章初試後,即序三優兩優一優,造冊,以後歷試,皆並計優之多少,隨試而變。 又與山長保優冊參互,定冊學政主之。 惟山長不保優者,不與貢遇,有拔優恩歲貢及廩增闕,皆按冊序補。 拔優恩歲貢考試,皆省之。 經歲科十試,各從其廩增附之。 舊而作為廩監增監附監,準出學。 其捐貢捐監一概停止。 生童游京師者,令寄大宛應試,一如原籍。 以人數定額。 生員許並計原資。 咨回原籍者,亦如之。 凡國學,天下學校書院,皆用三事並試。 通籍後不得再試。 國家進賢,將以治國安民。 而求之文字中,只以儔人無從識別,為此不得已之法。 登諸朝矣,試以事矣,方將磨厲以經世之具,而猶令其留戀占畢,何為者!夫侍宴賦詩,賞花釣魚,從容文雅,猶是虞廷賡歌之意。 至京朝官而命題扃試,古之所無。 二三品之官,五六十之年,系眼鏡,習楷書,甚無謂也。 自散館大考試差御史軍機中書學政等試,可一切停罷矣。 ○采西學議 傳稱左史倚相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邱。 孔安國曰:九州之志,謂之九邱。 詩列十五國之風。 康成譜序云:欲知源流清濁之所處,則循其上下而省之。 欲知風化芳臭氣澤之所及,則旁行以觀之。 孔子作《春秋》,有取于百二十國寶書。 伊古儒者未有不博古而兼通今,綜上下縱橫以為學者也。 顧今之天下,非三代之天下比矣。 周髀《算經》有四極四和,與半年為晝半年為夜等說。 後人不得其解。 《周禮》職方疏,神農以上有大九州。 後世德薄,止治神州。 神州者,東南一州也。 騶衍談天,中國名曰赤縣神州。 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 當時疑為荒唐之言。 顧氏炎武不知西海。 夫西洋,即西海。 彼時已習於人口。 《職方外紀》等書,已入中國。 顧氏或未見,或見而不信,皆未可知。 今則地球九萬里,莫非舟車所通,人力所到。 《周髀》、《禮疏》、騶衍所稱,一一實其地。 據西人輿圖所列,不下百國。 此百國中,經譯之書,惟明末意大里亞及今英吉利兩國書,凡數十種。 其述耶穌教者,率猥鄙無足道。 此外如算學、重學、視學、光學,化學等,皆得格物至理。 輿地書備列百國山川厄塞風土物產,多中人所不及。 昔鄭公孫揮能知四國之為,子產能舉晉國實沈台駘之故。 列國猶其有人,可以中華大一統之邦而無之乎?亦學士之羞也。 第5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晚清文選》
第5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