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自上海初立鐵廠,迄今已逾三年。 先後籌辦情形,請略為皇上陳其梗概。 開局之初,軍事孔亟,李鴻章飭令先造槍炮兩項,以應急需。 惟製造槍炮,必先有製造槍炮之器,乃能舉辦。 查原購鐵廠,修船之器居多,造炮之器甚少。 各委員詳考圖說,以點線面體之法,求方圓平直之用。 就廠中洋器,以母生子,觸類旁通,造成大小機器三十餘座。 即用此器以鑄炮,爐高三丈,圍逾一丈,以風輪煽熾火力,去渣存液,一氣鑄成。 先鑄實心,再用機器車刮鏇挖,使炮之外光如鏡,內滑如脂。 製造開花田鷄等炮,配備炮車炸彈葯引木心等物,皆與外洋所造者足相匹敵。 至洋槍一項,需用機器尤多。 如碾卷槍筒,車剖外光,鑽挖內膛,鏇造斜棱等事,各有精器,巧式百出。 槍成之後,亦與購自外洋者無異。 此四五年間,先造槍炮,兼造製器之器之情形也。 該局向在上海虹口,暫租洋廠。 中外錯處,諸多不便。 且機器日增,廠地狹窄,不能安置。 六年夏間,乃于上海城南興建新廠,購地七十餘畝,修造公所。 其已成者曰汽爐廠,曰機器廠,曰熟鐵廠,曰洋槍樓,曰木工廠,曰鑄銅鐵廠,曰火箭廠,曰庫房,棧房,煤房,文案房,工務廳,中外工匠住居之室。 房屋頗多,規矩亦肅。 其未成者,尚須速開船塢,以整破舟,酌建瓦棚,以儲木料。 另立學館,以習翻譯。 蓋翻譯一事,系製造之根本。 洋人製器,出於算學,其中奧妙,皆有圖說可尋。 特以彼此文義,格不通。 故雖日習其器,究不明夫用器與製器之所以然。 本年局中委員,于翻譯甚為究心。 先後訂請英國偉烈亞力,美國傅蘭雅、瑪高溫三名,專擇有裨製造之書,詳細翻出。 現已譯成《汽機發軔》,《汽機問答》,《運規約指》,《泰西採煤圖說》四種。 擬俟學館建成,即選聰穎子弟,隨同學習,妥立課程,先從圖說入手,切實研究。 庶幾物理融貫,不必假手洋人,亦可引伸,另勒成書。 此又擇地遷廠及添建翻譯館之情形也。 茲因輸船初成之際,理合一併附奏。 ○擬選聰穎子弟出洋習藝疏 竊臣國藩上年在天津辦理洋務,經前江蘇巡撫丁日昌奉旨來津會辦,屢與臣商榷,擬選聰穎幼童送赴泰西各國書院,學習軍政、船政、步算、製造諸書。 約計十餘年,業成而歸。 使西人擅長之技,中國皆能諳悉。 然後可以漸圖自強。 且謂攜帶幼童前赴外國者,加四品銜刑部主事陳蘭彬,江蘇候補同知容閎,皆可勝任等語。 臣國藩深韙其言。 曾于上年九月本年正月兩次附奏在案。 臣鴻章復往返函商。 竊謂自斌椿及志剛孫家谷兩次奉命遊歷各國,于海外情形亦已窺其要領。 如輿圖算法步天測海造船製器等事,無一不與用兵相表裡。 凡遊學他國,得有長技者,歸即延入書院,分科傳授,精益求精。 其于軍政船政,直視為身心性命之學。 今中國欲效其意而精通其法,則當此風氣既開,似宣亟選聰穎子弟攜往外國肄業,實力講求,以仰副我皇上徐圖自強之至意。 查美國新立和約第七條內載,嗣後中國人欲入美國大小官學習各等文藝,須照相待最優國人民一體優待。 又美國可以在中國指準外國人居住地方設立學堂,中國人亦可在美國一體照辦等語。 本年春間,美國公使過天津時,臣鴻章面與商及。 允俟知照到日,即轉致本國妥為照料。 三月間,英國公使來津接見,亦以此事有無相詢。 臣鴻章當以實告,意頗欣許。 亦謂先赴美國學習,英國大書院極多,將來亦可隨便派往。 此固外國人所深願。 似於和好大局,有益無損。 臣等伏思外國所長,既肯聽人共習。 志剛、孫家谷又已導之先路。 計由太平洋乘輪船逕達美國,月餘可至,當非甚難之事。 或謂天津上海,福州等處,已設局仿造輪船槍炮軍火,京師設同文館,選滿漢子弟,延西人教授,又上海開廣方言館,選文童肄業。 似中國已有基緒,無須遠涉重洋。 不知設局製造,開館教習,所以圖振奮之基也。 遠適肄業,集思廣益,所以收遠大之效也。 西人學求實濟,無論為士為工為兵,無不入塾讀書,共明其理,習見其器,躬親其事,各致其心思巧力,遞相師授,期于月異而歲不同。 中國欲取其長,一旦遽圖盡購其器,不惟力有不逮,且此中奧,苟非遍覽久習,則本原無由洞澈,而曲折無以自明。 古人謂學齊語者,須引而置之莊岳之。 又曰百聞不如一見。 此物此志也。 況誠得其法,歸而觸類引伸,視今日所為孜孜以求者,不更擴充於無窮耶? 惟是試辦之難有二。 一曰選材,一曰籌費。 蓋聰穎子弟,不可多得。 必其志趣遠大,名質樸實,不牽于家累,不入于紛華者,方能遠遊異國,安心學習。 則選材難。 國家帑項,歲有常額,增此派人出洋肄習之款,更須措辦。 則籌費又難。 凡此二者,臣等亦深知其難。 第以成山始於一簣,蓄艾期以三年。 及今以圖,庶他日繼長增高,稍易為力。 爰飭陳蘭彬、容閎等悉心酌議,加以覆核。 擬派員在滬設局,訪選沿海各省聰穎幼童,每年以三十名為率。 四年計一百二十名。 分年搭船赴洋,在外國肄習。 十五年後,按年分起,挨次回華。 計回華之日,各幼童不過三十歲上下,年力方強,正可及時報效。 第4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晚清文選》
第4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