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成功適在江上,見敗軍陸續奔來,方知大營已破,長嘆一聲,命殘兵次第下船,自己亦匆匆下艙。 未曾坐定,梁化鳳已率水師追到,把火箭火球拋擲過來。 成功無心戀戰,急飭軍艦東走,駛到崇明,已喪失了好幾艘。 遂揚帆出海,逃回廈門,張煌言尚在徽寧,聞報鄭軍敗退,剛在驚疑,忽長江上游,來了一支清兵,乃是從貴州凱旋,還援江南。 煌言揮兵奮擊,打沉敵艦數艘,余艦退去。 誰知夜間炮聲震天,煌言登舟四望,前後左右,都是敵艦,連忙換坐小船,偷出重圍。 回頭一瞧,自己的艦隊,盡由祝融氏替他收拾,也無暇顧惜,只命水手駛入小港,舍舟登陸,逾山過嶺,繞出浙省,仍渡錢塘江出海。 到了海外,聞鄭成功去奪台灣,頓足浩嘆,遂貽書成功,略說道: 中原板蕩,明社為墟,僅存思明州一塊土,為四海所屬望,遺民所依歸。 殿下奈何棄此十萬生靈,而與紅毛夷爭海島乎?且苟安一隅,將來金、廈兩門,亦不可守。 古人云: 「寧進一寸死,毋退一尺生。 」惟殿下實圖利之! 原來閩海中有一大島,名叫台灣,直長二千五百里,橫闊五百里,倒是一個海外桃源。 成功父芝龍為海盜時,曾恃此島為出沒地,芝龍入降,此島為荷蘭人所據。 荷蘭向稱紅毛夷,在島中寄泊市舶,並築土城數十處,屯住僑民。 成功自江南敗歸,以進取無成,謀奪台灣為窟穴,適清靖南王耿繼茂,自廣東移鎮閩地,與將軍達素,總督李率泰,分出漳州、同安,合攻廈門,被成功一鼓擊退。 回應前文。 成功遂移師至台灣,巧值潮漲風順,麾艦進鹿耳門,荷人倉卒難支,遂與成功議和,願即遷讓。 荷人已去,成功遂入居台灣,與金、廈作為犄角。 獨這張煌言恐他無志恢復,因作書相勸,待了多日,不見回音,乃浮海至台州,到南田島停泊,入居島中,暫且慢表。 再說吳三桂留守雲南,本沒有什麼大事,可以安穩度日,他偏欲剪滅明宗,上了一本奏章,這奏叫作「三患二難疏」。 他說:「李定國、白文選等,託名擁戴,引着潰眾,肆擾邊境,患在門戶;土司易被煽惑,偏地蜂起,患在肘腋;投誠將士,或繫念故明,邊聞有警,攜貳乘機,患在腠理;這便叫作三患。 」又說:「滇中米糧騰踴,輸輓絡繹,在在需資,養兵難,安民亦難;這便叫作二難。 」總結是:「當及時進剿,淨盡根株,方得一勞永逸。 」等語。 順治帝因中原混一,已存一厭世心,不欲再勞兵眾,清不欲除永曆,偏這三桂硬要出頭,真正可殺!覽了此奏,猶在遲疑。 朝上一班大臣,都贊成三桂議論,乃命內大臣愛星阿為定西將軍,赴滇會剿。 愛星阿到滇後,與三桂進兵木邦,擒住白文選,直入緬境。 一面傳諭緬酋,索獻桂王,一面飛報捷音。 順治帝得此捷奏,料知大功告成,已在旦夕,悠然遠念,有心高蹈。 只是宮中有位董鄂妃,乃是南中漢人,被虜北去,沒入宮內,順治帝見她身材窈窕,秀外慧中,竟把她格外寵幸,封為貴妃。 「回頭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少年天子,未免多情,為此一縷絲牽,未忍遽辭塵網。 這老天偏要成全順治帝初志,竟降了二豎下來,陪着董妃左右,從此董妃日漸瘦弱,一病不起,膏肓成痼,藥石無靈,可憐一朵嬌花,竟與流水同逝。 順治帝十分悲痛,輟朝五日,特諭禮部,略稱:「皇貴氏董鄂妃薨逝,奉聖母皇太后懿旨,宜追封為皇后,以示褒崇。 朕仰承慈諭,用特追封,加以謚號,謚曰孝獻莊和至德宣仁端敬皇后。 」順治帝頗稱英武,只廢后寵妃兩大案,為一生缺憾。 禮部奉旨,辦理喪葬事宜,自必格外從豐,無庸細說。 這是順治十七年仲秋事。 梧桐葉落,翡翠衾寒,轉眼間霜雪連天,益增忉怛。 順治帝經此慘事,益看破世情,遂於次年正月,脫離塵世,只留重詔一紙,傳出宮中。 詔曰: 太祖太宗創垂基業,所關至重,元良儲嗣,不可久虛。 朕子玄曄,佟氏所生,八歲岐嶷穎慧,克承宗祧,茲立為皇太子;即遵典制,持服二十七日,釋服即皇帝位,特命內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為輔臣。 伊等皆勛舊重臣,朕以腹心寄託,其勉矢忠藎,保翊沖主,佐理政務,佈告中外,咸使聞知。 此詔一傳,各王大臣非常驚疑,都說昨日早朝,皇上康健如恆,怎麼今日會晏起駕來?且遺詔上面,亦並沒有說起病源,正是奇怪得很。 當下照例哭臨,輔政四大臣及信郡王鐸尼、大學士洪承疇等,奉了八齡的新主,即帝位於太和殿,這便是皇三子玄曄嗣位。 擬定年號叫康熙,次年改元,尊為清聖祖仁皇帝。 後人有清涼山贊佛詩,相傳是詠清世祖事,其詩道: 雙成明靚影徘徊,玉作屏風璧作台。 薤露彫殘千里草,清涼山下六龍來。 詩中有雙成及千里草字樣,是暗指董鄂妃,清涼山是五台山上一峰,是暗指世祖出家,小子也不能辨別真假,只好作為疑案。 順治朝事已終,下回開篇,要說康熙朝了。 翦滅明宗之策,屍之者洪承疇,成之者吳三桂。 二人舊為明臣,何無香火情乃爾?清世祖頗稱知足,本欲留片土以存明祀,而洪、吳二臣,先後慫恿,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其初心固堪共諒也。 厥後中原大定,敝履尊榮,借過眼之曇花,證前途之覺果,斯正所謂大解脫者。 明眼人瀏覽本章,應知所褒貶矣。 第二十一回 弒故主悍師徼功 除大憝沖人定計 第5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演義》
第5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