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爾袞因太后崩逝,召阿濟格還,令貝子吳達海往代。 過了月餘,始接到大同軍報,略稱各處叛兵,多半平定,只大同仍然未下。 多爾袞未免焦急,再遣阿濟格西行。 阿濟格一到大同,城內已經食盡,守將楊振威,刺殺姜瓖,開城降清。 阿濟格入城,恨城內兵民固守,殺戮無數,並剷去城牆五尺,當即上書奏捷。 朝旨令誅楊振威,即日班師。 阿濟格奉旨,將楊振威綁出正法,該殺。 隨將政務交與地方官,奏凱還朝。 攝政王多爾袞,既接山陝捷音,心中自然舒暢,在邸無事,正好與肅王福晉,朝歡暮樂。 偏這攝政王元妃,屢與攝政王反目。 醋瓶倒翻了。 攝政王看她似眼中釘,氣得元妃終日發抖,釀成一種鼓脹病。 心病還須心藥治,心藥難求,心病日重,到了臨危時候,欲與攝政王訣別。 怎奈貴人善忘,待久不至,那元妃越發氣悶,霎時間痰湧而逝。 死不瞑目。 當時大小官員,得此消息,忙去弔喪。 太后亦贈了許多賻儀。 兩白旗牛錄章京以上各官,及官員妻妾,都為服孝,其餘六旗統去紅纓。 發靷這一日,車馬儀仗,不亞梓宮。 送葬的大員,擬了敬、孝、忠、恭四字,作為元妃的謚法。 想又是范老先生手筆。 攝政王也無心推究,遂將這四字封贈元妃,算是飾終的道禮。 以後繼室的問題,不言可知,總輪着這位裊裊婷婷的侄婦了。 喪事已畢,攝政王擬擇定吉日,與肅王福晉成婚,成就了正式夫婦。 忽來了宮監二人,說是奉太后命,召王爺入宮。 攝政王不敢違慢,即隨了宮監入見太后。 太后屏去宮女,與攝政王密談半日,攝政王方出宮回邸。 是何大事?既到邸中,即着人去請范老先生,又令邀同內院大學士剛林,及禮部尚書金之俊議事。 三人應召而至,攝政王格外謙恭,將三人邀入內廳,命左右進酒共飲。 飲到半酣,攝政王令左右至外廂伺候,自與范老先生耳語良久。 說話時,攝政王面目微赬,范老先生也覺皺眉。 刻畫盡致,令人費解。 語畢,由范老先生轉告剛林、金之俊。 畢竟金之俊職掌禮部,熟諳儀注,說是這麼辦,這麼辦,便好成功。 愈敘愈迷。 攝政王聞言大喜,即向三人拱手道:「全仗諸位費心!」三人齊聲道:「敢不效力。 」次日即由金之俊主稿,推范老先生為首,遞上那從古未有的奏議。 看官!你道奏說什麼話?小子尚記大略。 內稱皇父攝政王新賦悼亡,皇太后又獨居寡偶,秋宮寂寂,非我皇上以孝治天下之道。 依臣等愚見,宜請皇父皇母,合宮同居,以盡皇上孝思。 伏維皇上聖鑒云云,原來為此,真是從古未有。 此本一上,奉批王大臣等議復。 鄭親王濟爾哈朗等,向知多爾袞厲害,不敢不隨聲附和。 覆命禮部查明典禮,由金之俊獨奏一本,援引比附,說得盡善盡美。 如何援引,如何比附,惜著書人未曾錄明。 當於順治六年冬月,由內閣頒發一道上諭,略云: 朕以沖齡踐祚,撫有華夷,內賴皇母皇太后之教育,外賴皇父攝政王之扶持,仰承大統,倖免失墜。 今皇母皇太后獨居無偶,寂寂寡歡,皇父攝政王又賦悼亡,朕躬實深歉仄。 諸王大臣合詞籲請,僉謂父母不宜異居,宜同宮以便定省,斟情酌理,具合朕心。 爰擇于本年某月某日,恭行皇父母大婚典禮,謹請合宮同居,着禮部恪恭將事,毋負朕以孝治天下之意!欽此。 上諭即頒,太后宮內及禮部衙門,忙碌了好幾天。 到了皇父母大婚這一日,文武百官,一律朝賀,內閣復特頒恩詔,大赦天下。 各省風化案,不惟宜赦,還應加賞,金之俊何見不及此?京內外各官加級,免各省錢糧一年。 太后與攝政王倍加恩愛,不必細說,只是攝政王尚憶念侄婦,未免偷寒送暖,嗣經太后盤詰,無可隱諱,不知攝政王如何懇求,始由太后特恩,許為側福晉。 順治七年春月,攝政王多爾袞復立肅王福晉博爾濟錦氏為妃,百官仍相率趨賀。 後人曾有數句俚詞道:「漢經學,晉清談,唐烏龜,宋鼻涕,清邋遢,」即指此事,惟《東華錄》上,只載攝政王納豪格福晉事,不及太后大婚,聞由乾隆時紀昀所刪。 閒文少敘,單說攝政王多爾袞,既娶了太后,又娶了肅王福晉,真是一箭雙鵰,非常快樂。 此外妃嬪,雖尚有一、二十人,多爾袞都視同嫫母,不去親幸。 旁人各自艷羡,無如好色的人,有一種癖病,得了這一個,又想那一個,得了那一個,又想把天下美人,都收將攏來,藏在一室。 銷金帳裡,夜夜試新,軟玉屏中,時時換舊,方覺得心滿意足。 俗語說得好:「痴心女子負心漢。 」多爾袞也未免要作負心人了。 偷漢者其聽之! 一日,朝鮮國王李淏,遣使進貢,並呈一奏摺,內稱:「倭人犯境,欲築城垣,因恐負崇德二年之約,故特籲請,俾免殘破之患」等語。 多爾袞覽了一遍,猛觸起一件情緒來,即命朝鮮來使,暫住使館,候旨定奪。 又宣召內大臣何洛會入府,授了密語,到使館中,與朝鮮使臣相見。 兩下商議多時,朝使唯唯聽命,別飭隨員馳稟國王。 這國王李淏,前曾入質清朝,因其父李淏歿後,得歸國嗣位,深感多爾袞厚恩,此時不得不唯命是從,立命返報。 當由何洛會稟知多爾袞,次日即發下朝鮮國奏牘,批了「準其築城欽此」六字。 使臣即奉命而回。 著書人又故作秘密,令閲者猜疑。 第5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演義》
第5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