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爾袞閲畢,見範文程、洪承疇在旁,便將書遞閲。 兩人閲過了書,範文程先開口道:「王爺大喜,此番可手定中原了。 」不枉前番苦勸。 多爾袞道:「這且仗先生等費心。 」洪承疇道:「此去中原,何患不滅李闖?但此番是為明討賊的義師,與前次入塞不同,還請王爺發令,申諭將士,經過各府州縣,毋屠人民,毋焚廬舍,毋掠財物。 有敢違令,照軍法從事。 如此施行,中原人民,定當望風投誠,萬里江山,唾手可下。 求王爺明鑒!」多爾袞點點頭,隨道:「吳三桂的來書,如何答覆?」範文程道:「請先招降三桂,令他與李闖交戰,待他兩邊睏乏,我卻率領精鋭,援應三桂,驅逐李闖,定卜大勝。 」一鼓一吹,描盡虎倀。 多爾袞道:「好好!就請先生寫了覆書便是。 」 這位才學深通的范老先生,就濡墨拈毫,伸紙疾書道: 大清國攝政王,覆書吳平西伯麾下:向欲與明修好,屢行致書,曾無一言相答,是以三次逃兵攻略,欲明國之君,熟籌而通好也。 若今日則不復出此,惟有底定國家,與明休息而已。 予聞流寇攻陷京師,明主慘亡,不勝髮指,用是率仁義之師,沉舟破釜,誓必滅賊,出民水火。 及伯遣使致書,深為喜悅,遂統兵前進。 夫伯思報主恩,與流賊不共戴天,誠忠臣之義也。 伯雖向與我為敵,今亦勿因前故懷疑。 昔管仲射桓公中鉤,後為仲父以成霸業。 今伯若率眾來歸,必封以故土,晉為藩王,一則國仇得報,一則身家可保,世世子孫,長享富貴,當如帶礪河山,永永無極! 文程寫畢,呈與多爾袞。 多爾袞看了一遍,命文程加封,交給來使去訖。 多爾袞遂拔營進發,到了連山,遇明使復來,催清兵入關。 多爾袞應允,遣回來使。 那時吳三桂日盼清兵到來,不料清兵未至,李闖先到,三桂急將關內的百姓,驅入營中,復挑選精鋭,登關固守。 正籌備間,猛聽得一聲大炮,如雷震耳,三桂向西瞭望,但見塵頭起處,千軍萬馬,向東而來,後面隱隱有一黃蓋,簇擁着一個鬚眉如戟,鷹目鸛鼻的主帥。 三桂料是李闖,恨不得一手抓來,把他碎屍萬段;你的愛姬,倒被他受用久了。 當即激厲將士,開關出戰。 李闖見三桂出來,驅眾直上,把三桂困在垓心。 三桂毫不懼怕,率着鐵騎,左衝右突,頓時喊殺連天,山搖地動。 從早晨殺到日暮,闖軍尚是未退,三桂恐兵士疲乏,無奈衝開敵陣,率兵入關。 李闖也不敢緊逼,令部下一齊下寨。 三桂入關,升堂檢點軍士,已傷亡多人,不禁號啕大哭。 非哭軍士,實哭愛姬。 眾將士亦皆感泣。 忽報闖將唐通、白廣恩,昔為明將,今為闖將,何無心肝乃爾?已帶兵二萬,從關外殺來,三桂大驚,即登陴遙望,果見東南角一軍,懸着大順旗號,旋風般的過來。 三桂自語道:「真個賊將又來了,內外受敵,奈何?」急煞!語未畢,聽得東北角上,又炮聲震天,一軍復疾馳而至,旗幟飛揚,隱隱有紅黃藍白四色,三桂又自語道:「莫非清兵已到麼?」方在躊躇,見探子已上城飛報,說是清豫王多鐸、英王阿濟格,已率前隊兵到此。 三桂不禁轉悲為喜,謝天謝地,為公乎?為私乎?便下關用過夜膳,命眾將士道:「清軍已到,可以無慮。 今夜請諸位一意守關,明日我當出見清軍。 」 是夕,各軍都休息勿動。 至翌晨,唐通、白廣恩進兵攻關,三桂選了五百精兵,攜着大炮,開關東出。 關門甫闢,炮彈隨發,衝開一條血路,直到清營,即下馬求見,當由多爾袞遣將迎入。 三桂既入帳,見上面坐著威風凜凜的多爾袞,即倒身下拜。 為愛姬故,何妨屈膝。 多爾袞出座相扶,請三桂起坐。 三桂即哭訴李闖不道、殘毀宮闕、故主自盡、全家被擄的情形。 多爾袞道:「說來也是可恨。 我到此地,即為貴爵雪仇雪恨而來。 」三桂忙接着道:「王爺仗義興師,為吳某報仇雪恨,某非木石,敢負鴻慈?」好入貳臣傳了。 多爾袞道:「如天之福,得定中原,當以王爵相報。 」三桂稱謝,並請速發兵相救。 多爾袞點頭,命多鐸阿濟格入帳,先與三桂相見,隨即對二人道:「你二人帶兵五千,去殺退關外賊軍!」二人奉命前去。 多爾袞召進洪承疇、祖大壽等,與三桂共敘寒暄。 承疇是三桂故帥,大壽是三桂母舅,至此談及明室情形,各自嘆息。 嘆息而已,何足道哉? 第3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演義》
第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