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北峰者,從大廠分支西南下,即南香甸東突之峰,余今所行路,循其南垂向東者也,其東南垂亦至是而盡。 是山之西北,有礦西臨南香甸者,曰朝陽洞;是山之東南,有礦東臨是峽者,曰陽橋。 陽橋之礦,亦多挑運就煎煉于南香,則知南香乃眾礦所聚也。 隨峽北望,其內山回壑闢,有廠亦爐煙勃勃,是為石洞廠。 所云石洞者,大廠之脈,至是分環:西下者,自南香東界而南至陽橋,下從峽中,又東度一峰,突為「虎砂」而包其內;東下者,亦南走而東環之,至東嶺而西轉,穹為江東山北境,繞為「龍砂」而包其外。 其水自石洞東,南出合東嶺北下之水,西注于亂峰,與陽橋度峽水合流,西注東江。 是石洞者,眾山層裹中之一壑也,從陽橋峽北望而見之,峽中度脈而東,雖無中界之脊,而水則兩分焉。 余時欲從峽趨石洞,慮界頭前路難辨,不若隨同行者去。 遂舍石洞,從東峽溯流入,三里,則路東有峰前屏,北界陽橋東度之峰,至是東盡。 石洞之水,隨東屏之山,南出而西轉,則陽橋南峽之上流也。 路抵東屏前山下,亦分岐為二:東北溯石洞水逾嶺者,為橋頭路;東南溯東嶺北下之水逾嶺者,為界頭路。 然則西下峽中之水,以石洞者為首,以東嶺者為次也。 於是東南上坡,二里余,陟嶺巔,是即所謂陽橋東嶺矣。 逾嶺即南下。 一里,復陟峽而上,從嶺上南行。 二里,就其東南坡而下,二里,越東流之壑。 復稍上二里,越其南坡,再下。 有岐下東大峽,為同行者誤而南,一里余,始知其誤。 乃莽陟坡而東北,一里,遇西來道,偕之東陟塍。 一里余,則龍川東江之源,滔滔南逝,系藤為橋于上以渡。 橋闊十四五丈,以藤三四枝高絡于兩崖,從樹杪中懸而反下,編竹于藤上,略可置足,兩旁亦橫竹為欄以夾之。 蓋凡橋鞏而中高,此橋反掛而中垂,一舉足輒搖蕩不已,必手揣旁枝,然後可移,止可度人,不可度馬也,從橋東遵塍上,始有村廬夾路。 二里,復東上坡,由坡脊東行。 其坡甚平,自東界雪山橫垂而西下者。 行其上三里,直抵東山下,是為界頭村。 其村倚東山面北,夾廬成街,而不見市集。 詢之,知以旱故,今日移街于西北江坡之間,北與橋頭合街矣。 蓋此地旱即移街,乃習俗也。 乃令顧仆買米而炊。 余又西北下抵街子,視其擾擾而已,不睹有奇貨也。 既乃還飯于界頭。 其地已在龍川江之東,當高黎貢雪山西麓,山勢正當穹隆處。 蓋高黎貢俗名崑崙岡,故又稱為高侖山。 其發脈自崑崙,南下至姊妹山;西南行者,滇灘關南高山;東南行者,繞小田、大塘,東至馬面關,乃穹然南聳,橫架天半,為雪山、為山心、為分水關;又南而抵芒市,始降而稍散,其南北之高穹者,幾五百里雲;由芒市達木邦,下為平坡,直達緬甸而盡于海:則信為崑崙正南之支也。 由界頭即從雪山西麓南行,屢逾西突之坡,十五里,遙望羅古城倚東山坡間,有寺臨之。 此城乃土蠻所築之遺址。 其寺頗大。 有路從此逾雪山,過上江。 又南二里,過磨石河。 又南二里,越一山,又逾一西突之坳。 又南二里,過一小木橋。 又南一里,越一坡,乃循坡東轉。 二里,抵東南峽口,有山自東大山南環而峙于門,大路逾坡而南上,小徑就峽而西南。 乃就峽口出,則裡,宿瓦甸。 瀕江東岸,亦南北大塢也,村塍聯絡;東向大山,即雪山,漸南與山心近矣。 二十九日飯而平明,隨江東岸行。 二里余,兩岸石峰交合,水流峽間,人逾崖上,江為崖所束,奔流若綫,而中甚淵深。 峽中多沸水之石,激流蕩波,而漁者夾流置罾于石影間,攬瑤曳翠,無問得魚與魚之肥否,固自勝也只求自我感覺良好。 半裡,越崖南下。 江亦出峽,有石浮波面,儼然一黿鼉yuántuó團魚和揚子鰐隨水出也。 又南二里,過上莊,有山西突,中夾塢成田,村倚突峰之東,江曲突峰之西,而路循塢中。 逾脊而西南,又一里余,復與江遇,而兩崖復成峽,石之突峽迎流,與罾之夾流曳翠,亦復如前也。 一里,江曲而西,路從江之南,亦曲而西截向北之塢。 於是北望隔江南下之山,至是中分;其東支已盡橫突而東,即西峽之繞而下者;其西支猶橫突西南,即固棟兩江所合而南盤者;兩支之中,北遜成塢,而灰窯廠臨其上焉。 是廠亦六廠之一,所出礦重於他處,昔封之而今復開,則不及他處矣。 西一里,覆上一北突小岡,有竹環坡,結廬其中者,是為苦竹岡。 第30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徐霞客遊記》
第30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