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草牽棘,石塊叢起則歷塊,石崖側削則援崖。 每至手足無可着處,澄源必先登垂接。 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終亦不顧。 歷險數次,遂達峰頂。 惟一石頂壁起猶數十丈,澄源尋視其側,得級,挾予以登。 萬峰無不下伏,獨蓮花與抗耳。 時濃霧半作半止,第一陣至,則對面不見。 眺蓮花諸峰,多在霧中。 獨上天都,予至其前,則霧徙于後;予越其右,則霧出於左。 其松猶有曲挺縱橫者;柏雖大於如臂,無不平貼石上、如苔蘚然。 山高風巨,霧氣去來無定。 下盼諸峰,時出為碧嶠jiào尖而高的山,時沒為銀海。 再眺山下,則日光晶晶,別一區宇也。 日漸暮,遂前其足,手向後據地,坐而下脫。 至險絶處,澄源並肩手相接。 度險,下至山坳,暝色已。 復從峽度棧以上,止文殊院。 初五日平明,從天都峰坳中北下二里,石壁岈然。 其下蓮花洞正與前坑石筍對峙,一塢幽然。 別澄源,下山至前岐路側,向蓮花峰而趨。 一路沿危壁西行,凡再降升,將下百步雲梯,有路可直躋蓮花峰。 既陟而磴絶,疑而復下。 隔峰一僧高呼曰:「此正蓮花道也!」乃從石玻側度石隙。 徑小而峻,峰頂皆巨石鼎峙,中空如室。 從其中疊級直上,級窮洞轉,屈曲奇詭,如下上樓閣中,忘其峻出天表也。 一里得茅廬,倚石罅中。 徘徊欲開,則前呼道之僧至矣,僧號凌虛,結茅于此者,遂與把臂陟頂。 頂上一石,懸隔二丈,僧取梯以度。 其巔廓然開闊舒朗,四望空碧,即天都亦俯首矣。 蓋是峰居黃山之中,獨出諸峰上,四面岩壁環聳,遇朝陽霽色,鮮映層發,令人狂叫欲舞。 久之,返茅庵,凌虛出粥相餉,啜一盂,乃下。 至岐路側,過大悲頂,上天門。 三里,至煉丹台。 循台嘴而下,觀玉屏風、三海門諸峰,悉從深塢中壁立起。 其丹台一岡中垂,頗無奇峻,惟瞰翠微之背,塢中峰巒錯聳,上下周映,非此不盡瞻眺之奇耳。 還過平天矼,下後海,入智空庵,別焉。 三里,下獅子林,趨石筍矼,至向年所登尖峰上。 倚松而坐,瞰塢中峰石回攢,藻績如畫的景色滿眼,始覺匡廬、石門,或具一體,或缺一面,不若此之閎博宏大豐富富麗也!久之,上接引崖,下眺塢中,陰陰覺有異。 復至岡上尖峰側,踐流石,援棘草,隨坑而下,愈下愈深,諸峰自相掩蔽,不能一目盡也。 日暮,返獅子林。 初六日別霞光霞客之弟,從山坑向丞相原下七里,至白沙嶺,霞光復至。 因余欲觀牌樓石,恐白沙庵無指者,追來為導。 遂同上嶺,指嶺右隔坡,有石叢立,下分上並,即牌樓石也。 余欲逾坑溯澗,直造其下。 僧謂:「棘迷路絶,必不能行。 若從坑直下丞相原,不必覆上此嶺;若欲從仙燈而往,不若即由此嶺東向。 」余從之,循嶺脊行。 嶺橫亙天都、蓮花之北,狹甚,旁不容足,南北皆崇峰夾映。 嶺盡北下,仰瞻右峰羅漢石,圓頭禿頂,儼然二僧也。 下至坑中,逾澗以上,共四里,登仙燈洞。 洞南向,正對天都之陰。 僧架閣連板于外,而內猶穹然,天趣未盡刊削除也。 復南下三里,過丞相原,山間一來地耳。 其庵頗整,四顧無奇,竟不入。 復南向循山腰行,五里,漸下。 澗中泉聲沸然,從石間九級下瀉,每級一下有潭淵碧,所謂九龍潭也。 黃山無懸流飛瀑,惟此耳。 又下五里,過苦竹灘,轉循太平縣路,向東北行。 游九鯉湖日記 九鯉湖在福建仙遊縣東北約13公里處。 相傳漢武帝時,有何氏九仙在此騎鯉升天,故名。 湖在萬山之巔,有九級瀑布飛泄而下。 閩方言中稱瀑布為「漈」,記中描述瀑布時,皆沿用「九漈」的說法。 此篇遊記主要記錄的並不是九鯉湖本身的景緻,而是記敘了其九處瀑布,也即「九漈」。 在游「九漈」之前,作者對江郎山之高聳之狀進行了恰當的描繪,並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對「九漈」描繪十分細緻:雷轟漈奔流下墜,瀑布漈之飛噴衝激,珠簾泉玉箸漈之玉龍雙舞等等各顯其奇,自五漈至九漈雖無深入描繪,但也在總體上給予了適當的着墨。 此篇為徐霞客描寫瀑布最為集中的一篇遊記,對水勢、水態、崖石深潭、頽波突浪之特色掌握準確,既有逼肖的描寫,又有想象的發揮,讓人讀文如臨其境,如感其魄。 浙、閩之遊舊矣。 余志在蜀之峨眉、粵之桂林,至太華、恆岳諸山;若羅浮廣東東樵山、衡岳,次也。 至越即浙江省之五泄,閩之九漈閩方言瀑布,又次也。 然蜀、廣、關中,母老道遠,未能卒游;衡湘可以假道,不必專游。 計其近者,莫若由江郎三石抵九漈,遂以庚申泰昌元年,1620年午節端午節後一日,期約芳若叔父啟行,正楓亭荔枝新熟時也。 二十三日始過江山之青湖。 山漸合,東支多危峰峭嶂,西伏不起。 懸望東支盡處,其南一峰特聳,摩雲插天,勢欲飛動。 問之,即江郎山也。 望而趨,二十里,過石門街。 漸趨漸近,忽裂而為二,轉而為三;已復半岐其首,根直剖下;迫之,則又上鋭下斂,若斷而復連者,移步換形,與雲同幻矣!夫雁宕靈峰,黃山石筍,森立峭撥,已為瑰觀;穹然俱在深谷中,諸峰互相掩映,反失其奇。 即縉雲鼎湖,穹然獨起,勢更偉峻;但步虛山即峙于旁,各不相降,遠望若與為一。 不若此峰特出眾山之上,自為變幻,而各盡其奇也。 六月初七日抵興化府。 六月初八日出莆郡西門,西北行五里,登嶺,四十里,至莒溪,降陟不啻數嶺矣。 莒溪即九漈下流。 第1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徐霞客遊記》
第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