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到不值采購,而在英國市場,該貨物價格,又因存貨過多,跌到無利可獲。 可是,供給豐足,英國市場上印貨會大跌特跌,使一般大眾獲得廉價購物的利益,這一點是無可置疑的。 至於說求購者多,印度市上土貨會大漲特漲,卻不盡可信。 由競爭促起的非常需求,在印度的貿易大洋中,不過涓涓一滴而已。 況且,需求增加,起初或許會提高價格,但終必引起價格的跌落。 因為購買的競爭,會獎勵生產,會增大生產者間的競爭。 各生產者為使自己的產品,能以比他人產品為低的價格出售,會實行在其他情況下連想也沒去想的新的分工和新的技術改良。 該公司訴說的悲慘結果,即消費的便宜和對生產的獎勵,正是政治經濟學所要促進的結果。 但是,他們垂泣而訴說的競爭,畢竟沒有繼續好久。 1702年,這兩個公司通過三方協約(其中一方是女王)在某種程度上合並起來。 17O8年,又依據議會法案,完全合為一體,而成為今日所謂東印度貿易商人聯合公司。 該法案又附一條款,規定各獨立私人貿易者,得繼續營業到1711年米迦勒節為止。 同時授權該公司董事對這些獨立私人貿易者發出通知,以三年為期,收買其七千二百鎊的小資本,從而把該公司的全部資本變為共同資本。 此外,該法案還規定:該公司的資本,由於對政府的新貸款得由二百萬鎊增加至三百萬鎊。 1743年,該公司又貸與政府一百萬鎊,不過,這項借款非來自股東,而是由公司發行公司債得來,所以未增加股東得以要求分紅的資本。 但這一百萬鎊,對公司營業上的虧損和債務,與其他三百萬鎊同,也負擔責任,所以,總算是增加了公司的貿易資本。 自1708年,或者至少自1711年以來,該公司由於擺脫了一切競爭者,完全掌握英國在東印度的獨占貿易。 貿易經營很得手,股東逐年都由利潤分有適度的紅利。 在1741年爆發的對法戰爭中,龐迪徹里地方的法國總督杜不勒,別具野心,以致東印度公司卷入戰渦和印度土王的政爭中。 經過無數次顯著的成功及無數次顯著的失敗後,該公司竟把那時它在印度的主要殖民地馬德拉斯丟掉了。 嗣後,亞琛條約成立,馬德拉斯複歸於該公司。 這時,該公司派在印度的人員,似充滿了戰鬥及征服精神;後來,從未放棄這精神。 在1755年爆發的法蘭西戰爭中,英國的兵力,在歐洲迭獲勝利。 該公司的兵力,在印度亦交好運,捍禦馬德拉斯,占領龐迪徹里,收複加爾各答,並獲得一個富裕而廣大的領土的收入。 這收入在當時,據說,每年有三百萬鎊以上。 該公司安然享有這收入好幾年。 但1767年,政府以該公司占領的領土及其收入屬於國王的權利而提出要求 第54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國富論》
第54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