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料宋天子又差楊府王懷女、楊文廣領兵前來,救出狄青,殺敗吾妹,未卜存亡。 目下此關危急,伏望吾主即日發兵,方保無誤。 」混元長老說:「怪不得段元帥着急此關之危!」當下不知長老說出何言,且看下回分解。 第二十一回 南蠻王收錄逃臣 王禪師開兵提將 詩曰: 背主奸臣投敵邦,蠻王不察妄收藏。 罪刑滿貫難逃日,天眼昭昭報應揚。 卻說混元長老對南王說:「怪不得段元帥失機。 狄青乃大未有名之將,智勇雙全;王懷女,楊家有名法力。 我主若要退大宋人馬,除非差黃花洞駐雲溪鐵頭王禪師方可。 」南天王說:「國師之言有理。 」即于案前書敕旨一道付交段龍。 段龍又言孫振來投,一一達知。 南王正要使孫振進見,混元國師說聲:「不可。 安知不是敵人詐乎?須要我主如此如此作用方可。 」當時南王依了國師之言,然後命兵丁拿孫振進見。 孫振至階下,見有二三百人分列兩旁,手持利刃,居中設一滾油鍋,上面南天王怒目圓睜,孫振看了大驚。 又見兵丁猙獰階下,南大王喝聲:「武士,將大宋的奸細與孤家拿下油鍋去。 」武士答應上前,嚇得孫振膽顫心涼,叫喊哀求,呼聲:「大王,容臣說明,死也甘心。 」南王命放他來,喝聲:「你乃大宋奸細,敢騙孤家!」孫振叩頭,一一說明來投之意。 南王又問:「你既來投奔,家口何在?」孫振說:「大王,臣家口現在關外。 」南王命人出看,回報果有家口隨來。 南王便呼孫振:「這是孤家心疑了。 但你今來投奔孤家,一定忠心為國,你可將大宋朝的底細一一說個明白,孤自當因材重用,若有妙計退得宋師,再加官爵。 」孫振聽了,口稱:「大王,臣棄未來投,只為狄青不仁,依勢欺凌下屬,臣心實有不甘,定然一心竭力圖報。 宋朝文臣所依者,孔道輔、文彥博、包拯,武將不過范仲淹、狄青、楊家幾名寡婦;今狄青被困高山未知生死,但王懷女救兵曾到否,臣實出不知。 句句實言,望大王鑒察真情。 」南王見他句句真情,即封為參謀之職,共議國事。 孫振叩首謝恩,退出安頓家口不表。 再說段龍領命來到黃花洞調兵,一日到了洞中。 王和尚本有兩徒弟,一名青松,一名卜貴,師徒三人神通廣大,手下雄兵二十萬,個個禿髮,名為和尚兵。 段龍一到,命人通知,王禪師吩咐二徒一同接旨。 段龍讀罷,和尚師徒謝恩畢,與段龍見禮。 是日即刻登程,王禪師吩咐二徒看守山洞,自己帶領十萬軍馬與段公子向蒙雲關一路而來。 跑走十餘天,已至關下,早有兵丁報知,段洪實時出關迎接,按下慢題。 先說段紅玉那日被狄虎羞辱一場,在雲頭中竟投蘆台關而來。 正走之間,只見一座大山名回雁山,離蘆台關只有十五里之遙。 段小姐見山坳之中旗旛招展,吶喊驚天,一員女將帶了無數女兵在山中打圍。 原來這員女將就是蘆台關王蘭英公主。 紅玉一見,心中大悅,連忙按下雲頭,來到公主跟前,叫聲:「賢妹,愚姐在此。 」公主聽了細看,笑道:「原來段姐姐到此。 因何單人匹馬而來?」段小姐見問,即將前事一一說知,只瞞了私約狄龍姻事不言。 王蘭英聽了,說聲:「姐姐既然失機敗陣,奴家一定去相助。 如今且請姐姐回關歇息一宵,待奴稟過父王,然後與你同往興兵。 」說罷,二人並馬進關不表。 且言段洪開關迎接進王禪師,分賓主坐下。 段洪說道:「未能退敵宋兵,今敢勞佛駕相助,何幸如之。 」王和尚呼聲:「元帥且請放心,貧僧不獨殺退宋兵,我還要攻進汴梁,奪了大位,方顯我法力高低。 」段洪聞言大悅,吩咐將免戰牌收回。 是晚備酒與國師接風。 又說宋軍看見蒙雲關收去免戰牌,連忙進至帥府報知三位元帥。 狄元帥聞報,說:「這蒙雲關高挑『免戰』月餘,今日收去,定然救兵到了。 」楊元帥說:「既然如此,我們何不差人去討戰,看他領兵者何人?」狄元帥點頭稱是,便問:「何人出敵?」有岳綱應聲願往。 元帥說:「岳將軍須要小心。 」岳綱得令出營。 到了關前,令兵罵戰。 南兵報進元帥府,禪師大怒,實時別段洪,吩咐放炮開關,衝過弔橋。 岳綱看見乃一和尚,大喝:「何處妖僧敢來對陣?快些通名上來。 」王和尚勒馬一看,見來了一員少年宋將,便喝聲:「要問俺法師之名,吾乃黃花洞駐雲溪鐵頭王禪師,法號靜池。 你師侵我南界,今奉南王命前來擒你,快快通名受綁。 」岳綱呼聲:「妖僧,吾乃大宋天子駕下威武將軍狄元帥帳前副先鋒岳綱也,不必多言。 」提起大刀就砍,禪師鐵杖急迎,殺了三十多合。 王和尚想:「此將雖然年少,果然驍勇,不若用法寶拿他罷。 」轉馬逃走。 岳綱大喝:「妖僧休走。 」催馬趕上。 王和尚暗暗喜悅,向囊中取出金鈴一個,口念真言將鈴搖了,一聲轟響。 岳綱追近,一聞鈴響,登時人事昏迷,跌于馬下,有和尚兵上前捆綁拿了,命人帶回關中,又來喊戰。 有宋軍敗兵人報,狄元帥大驚,忙問:「何人出馬?」有張忠說:「小將願往。 」元帥說:「須要小心。 岳將軍被拿,皆由輕進。 」張忠應允,領兵上馬,提刀衝出營前。 王和尚一見來將猛勇,不敢戀戰,殺不上十餘合,擺鈴如前拿去捆綁進營,元帥眾人失驚。 第3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五虎平南》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