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小岑近日收個少年,姓包名起,這包起是個賣甘蔗為生的。 劍秋也收個少年,姓黃名如心,這如心是個割馬草出身的。 兩人俱生得面如滿月,目如流星,驍健多力。 包起緣戀個婦人,因此投了小岑,充個親兵。 如心也戀個女人,替他養馬。 一日,雪裡割草,劍秋瞧見他單衣來去,揮汗如雨,大相詫異。 後又見他駕馭生馬,矯捷異常,就提拔他充個親兵。 那包起、如心戀的女人,你道是誰?原來就是那年秋華堂搬馬解的柳青、胭脂。 他姑嫂二人,由太原走了大同、宣化,便自直隷轉到河南,小住樊城。 柳青卻結識了包起,胭脂就也結識了如心。 這兩對少年夫婦,感着痴珠詩意,便向軍營中人投靠。 包起是應小岑招募,如心算是劍秋提拔出來。 每逢出隊,這兩人都有個娘子幫手,衝鋒陷鋭,極為得力;以此積功,都得了前程。 營中人將包起、如心喚做「飛虎」,柳青、胭脂喚做「雌熊」。 這夜攻打武昌,如心夫婦帶了百餘人,伺至三更,覷個空,飛躍而上,放火大呼。 城賊心膽俱寒,黑夜裡自行屠殺,胭脂已拔扃,招大軍入城了。 次日,小岑克複漢陽,也是包起、柳青之力。 劍秋大喜,都撥補了營官。 乘勝攻走安陸、德安等賊,楚北一起肅清。 只武漢兩城,公廨已空,人物如鬼,鶴仙因勸劍秋移駐岳州,劍秋笑道:「‘蚡冒藍縷,以啟山林。 ’不就是這地方麼?苟此而不能守,去之他處何益?昔周室征淮,師出江漢;晉代平吳,謀在荊襄;王汶睿造船,循江而下;陶侃之勛,鎮守武昌;宋岳武穆、李忠定謀畫岳、鄂,均以此地為要圖。 我們要想控制長江、平定東南,豈容棄去此地?而且要守此地,還要攻破九江呢。 」 看官聽說:九江系大江左右一個樞紐,賊以金陵為腹心,倚九江為門戶,設官科糧。 九江之賊,又恃小池口、湖口為犄角。 九江有賊,鄂州守不住,金陵亦克複不來。 以此劍秋、小岑急於募水勇,造船艦。 有志事成,不上兩月,便增水勇三千人,年紀都是三十以下的,戰艦八九百號,大小炮位二千尊。 小岑督率克複了小池口偽城,進圍湖口。 此時鶴仙帶二千陸師,下援南昌,留下一千陸師,劍秋就令包起、如心兩夫婦管帶,營小池口城裡。 到了次年,湖口仍難得手。 一日,小岑喚過包起,附耳數語。 包起歸營,便傳令陸師,拔營進剿宿松、太湖。 次日,湖口出隊,內湖外江,炮火四合。 水陸悍賊無數,悉力抗拒。 方血戰間,忽然一隊步軍,從山後連臂大呼,突人縣城。 船賊岸賊相顧駭愕,不知此支兵從何而至,攘攘擾擾之中,械不能舉,槍不能發。 我軍乘勢追逐,因風縱火,把兩岸夾守的偽城,一起克複。 賊船數百號,焚奪一空,片帆不返。 此時火聲、水聲、人馬喧騰聲,震天動地。 船賊也有死於水的,也有死於火的,岸賊也有落荒跑的,也有受刀傷的,也有砍倒頭的,也有踐踏死的,真殺得滿江皆屍,滿湖是血。 看官,你道那一隊步軍,是那裡來呢?原來包起揚言進剿宿、太,卻于夜間將一千人潛自小池口,便入戰船,繞出湖口十里。 天甫黎明,這一千人盡數登岸,高踞湖口縣城後山巔埋伏。 到得城賊會合水賊,這一隊便殺下來了,以此大捷。 當下水勇扼在江上,陸師圍了潯城。 城賊糧草有餘,逃竄無路。 我軍四面環轟,塌倒城垣百餘丈,便擒了偽貞天候凌紫茸等,磔于市。 自是鄱陽數百里,遂無賊蹤。 劍秋論功,以小岑為最,奉旨擢了湖南節度,鶴仙加了頭品頂戴,包起、如心都升了參將。 正是: 激濁揚清,人才輩起。 獨有虯髯,摶翼萬裡。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第四十七回 李謖如匹馬捉狗頭 顏卓然單刀盟倭目 話說李謖如定計屯田,與至俊務農講武,把海壖都墾就腴田,蛋戶都變成勁旅;又開了幾處學堂,教二十歲下兵了,都要讀些史書,熟些核算,工些楷法,因慨然道:「痴珠嘗嘆‘今之武官,都有輕裘緩帶、雅歌投壺之意,恐非所宜’,此自正論。 然太鹵莽,直是磨牛,吾亦為汗顏哩。 大抵做人,總要懂點道理,有個器量,難道武夫不吃飯麼?」至使深服其論。 輾轉之間,便是夏五。 忽然得了李夫人凶信,自是哀痛。 嗣後,又知痴珠赴召玉樓,秋痕身殉,更添一番傷感。 接着荷生差弁也到,謖如因作一緘,另委幹員,交給千金,借并州差弁同去東越,替痴珠贍家,並接痴珠長男蓉哥北來,搬取靈頓。 這蓉哥現年十七歲,早已入學,學名寶樹,字小珠,一表人才,英氣勃勃,卻不像痴珠有那孤癖,下文另表。 當下死友之哀才減,新亭之淚重揮,卻是仲池到了。 說起四眼狗窮凶極惡,謖¥道:「這綽號很熟,我好像先前見過這人。 」仲池道:「見說他是并州什麼院裡掌班。 」謖如恍然道:「是,是,我見過這人。 咳!這奴才也要作賊麼?」當下就答應仲池,替他出兵。 不一日,恰好得報,是擢了淮北提督。 謖如上摺謝恩,就請將所部肅清淮甸,所有軍餉,即由寶山屯田轉運,無事另籌;將該鎮印務,懇恩交給奏加三品銜危至俊署理,以資熟手。 朝議就也依了。 於是謖如挑選精兵三千,由海溯淮,請仲池督率先行,自摯一千人,由陸路隨後進發。 第10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花月痕》
第10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