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西蜀來一方士,入見上皇,自言姓楊名通幽,法號鴻都道士,有李少君術,李少君系漢武時人。 能致亡靈來會。 上皇大喜,即命在宮中設壇,焚符發檄,步罡誦咒,忙亂了好幾日,杳無影響。 通幽入稟上皇道:「貴妃想是仙侶,不入地府,待臣神遊馭氣,窮幽索渺,務要尋取仙蹤,才行返報。 」上皇自然照允。 通幽乃命壇下侍役,不得妄動,亦不得喧嘩,自己俯伏壇前,運出元神,往覓芳魂,約閲一日,並不見他醒悟,仍然伏着,又閲一日,還是照舊,直至三日有餘,方霍然起身,自覺精力尚疲,又盤坐了一歇,始從袖中摸了一摸,然後趨至壇下,入謁上皇。 上皇即問他有無覓着?通幽道:「臣已見過貴妃了,取有信物,可以作證。 」說至此,即從袖中取出兩物,乃是金釵半支,鈿盒半具,呈與上皇。 上皇接過一瞧,乃是初召楊妃時,作為定情的賜物,但不過缺了一半,便問從何處取來?通幽道:「說來話長,待臣詳奏。 」從通幽口中,敘出情事,方有來歷,不然,有誰見通幽四覓耶?上皇賜他旁坐,通幽謝座畢,乃坐談道:「臣運出元神,遊行霄漢,遍覓上界仙府,並無貴妃蹤跡,轉入地府中,又四覓無着,再旁求四虛上下,東極大海,逾蓬壺島,才見仙山縹緲,仙闕迷離,下有洞戶東向,雙扉闔住,門上恰署有『玉妃太真院』五字。 臣因貴妃生時,曾號太真,正好叩門入見,當有雙鬟啟戶出視,問明由來,再行入報。 俄有碧衣侍女,出導臣入,再詰所從。 臣答言為太上皇傳命,碧衣女卻說是:」玉妃方寢,令臣少待。 ‘言已自去。 是時雲海沈沈,洞天日晚,瓊戶重闔,悄然無聲。 臣靜候多時,才由碧衣女傳宣,命臣入謁。 但見侍女七八人,擁一仙子登堂,冠金蓮,披紫綃,佩紅玉,曳鳳舃,雲鬟半嚲,睡態猶存,臣料她定是貴妃,便上前致命。 貴妃亦向臣答揖,且問上皇安否?次問及天寶十四載後時事,臣一一答訖,貴妃嘆息數聲,令碧衣女取出金釵鈿盒,折半授臣,且語臣道:「為謝太上皇,謹獻是物,聊尋舊好。 ’臣接受釵鈿,復問貴妃在日,與太上皇有無密詞?貴妃乃徐徐道:」天寶十載,侍駕避暑,曾于七夕夜間,在長生殿中乞巧,與上皇對天密誓,有「世世願為夫婦」一語,此語只有上皇知曉,可作憑信。 ‘「上皇聽到此言,不禁泫然道:」確有此事,此外尚有他語否?「通幽復道:」貴妃又說為此一念,恐再墮下界,重結後緣。 惟上皇為孔升真人後身,不久即當重聚,好合如初。 幸為轉達聖躬,毋徒自苦。 「上皇流涕道:」我情願速死,如貴妃言,且得重聚,真是早死一日好一日了。 「通幽起拜道:」臣恐蹈新垣平覆轍,新垣平亦漢武時人。 故不避嫌疑,依言詳述。 「上皇道:」這有何妨,不過卿為朕勞苦了。 “遂命左右取出金帛,賜給通幽。 通幽謝賞而退,仍還西蜀去了。 究竟此事是真是假,也無從辨明。 恐未必全真。 惟上皇自遷居西內,久不茹葷,及經通幽奏陳後,更闢榖服氣,累日不食。 看官試想!一個肉骨凡胎,哪能時常絶粒?闢榖不過美名,祈死實是真相。 況且老病纏綿,悲懷莫訴,形同槁木,心如死灰,眼見得是要與世長辭了。 臨崩前一日,尚吹紫玉笛數聲,調極悲咽,相傳有雙鶴下庭,徘徊而去。 次日已氣息奄奄,召語侍兒宮愛道:「我本孔升真人,降生塵世,今將重皈仙班,當與妃子相見,亦復何恨。 」又指示紫玉笛道:「此笛非爾所寶,可轉給大收,系代宗豫小字。 爾可為我具湯沐浴,俟我就枕,慎勿驚我。 」宮愛乃奉上香湯,侍上皇沐浴更衣,安臥榻上,方纔退出。 是夕宮愛聞上皇有笑語聲,尚不敢入視,黎明進見,上皇雙目緊閉,四肢俱僵,已嗚呼哀哉了。 統計玄宗在位四十三年,居蜀二年有餘,還居大內又五年,壽七十八歲而崩,後來尊謚為大聖大明皇帝,所以後世沿稱為唐明皇。 補語斷不可少。 肅宗已好幾月不朝上皇,驀聞上皇升遐,不免悲悔交集,號慟不食,病且轉劇,乃只在內殿舉哀,令群臣臨太極殿,奉梓宮至殿中治喪。 蕃官追懷上皇遺德,剺面割耳,多至四百餘人,越日,命苗晉卿攝行塚宰,且詔太子豫監國。 適楚州獻上寶玉十三枚,群臣表賀,且上言太子曾封楚王,今楚州降寶,宜應瑞改元,乃改上元三年為寶應元年,仍以建寅為正月,下詔特赦,放還流人。 高力士自巫州遇赦,還至朗州,聞上皇已崩,悲不自勝,甚至嘔血數升,不久即歿。 享年亦七十九歲。 力士雖是宦官,還算瑕瑜互見,特書死以表其忠。 肅宗病篤,宮中又發生內亂,原來張後輔國,本是內外勾結,互相為援。 後來輔國專權,連張後也受他挾制,以此積不能容,致成嫌隙。 女子小人,往往如是。 後見肅宗疾亟,召太子入語道:「李輔國久典禁兵,制敕皆從彼出,且擅事逼遷上皇,為罪尤大。 自己本與同謀,至此反欲抵賴。 他心中所忌,只有我與太子,今主上彌留。 第18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唐史演義》
第18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