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令諸侯歸國,桓公亦歸於齊。 管仲奏曰:「中原地土,莫強於鄭,前嵩後河,右洛左濟,山水之險,天下聳目。 公欲屏王室而伯諸侯,必得鄭而後可並秦楚。 」公曰:「吾知鄭為中國咽喉,雖欲收之,無辭可伐!」寧戚進曰:「鄭公子突被祭仲久逐于櫟而立子儀,以幼奪長,誠逆天敘主。 公令引一萬兵,從櫟奉突入鄭,誅子儀則突必懷主公之德而朝齊矣!」桓公然其言,遂即命賓胥無引兵往探。 賓膏無受命出齊,引兵至櫟。 鄭伯聞齊桓將兵送己歸國,乃出城迎之。 二人列坐談話間,忽邊卒報曰:「鄭國南城門,內有一蛇,外有一蛇,鬥三日夜不分勝敗,國人觀者如市,後內蛇被外蛇傷死,外蛇竟奔入城而歸深淵。 」胥無欠身賀鄭伯曰:「公位至矣!」突曰:「何以知之?」胥曰無:「鄭門外蛇子也,內蛇子儀也,內蛇被傷,外蛇人城,是公子歸國,子儀失位之兆也!今我主公申大義于天下,使胥無與公正位,恰與此事相應。 」鄭伯大悅,曰:「誠如將軍之言,則沒世不敢負。 」胥無傳令三軍,殺奔鄭城。 鄭伯曰:「昔日吾入櫟城,櫟之大夫傅瑕將兵拒我,我曾囚于櫟監。 今日發兵人鄭,必將此人開刀祭旗,吾方消恨!」令取出傅瑕將斬之,傅瑕哀乞曰:「公能赦臣草命,願取子儀之首,以獻鄭城。 」鄭伯問:「何以能之?」瑕曰:「當今鄭政,皆叔智所專。 臣與有同僚之誼,公赦臣潛入鄭,與謀之,則子儀之首,必獻於座下矣!」鄭伯曰:「此計只好欺別人,焉能哄得我!」喝令速斬之。 胥無日:「此事不必懼,有胥無在也!假若入城獻鄭,然後以功折罪,復其舊職,如其入城起兵拒我,待我大軍攻入,將伊家口盡行誅之!」瑕連叩頭,願將家口為當。 鄭伯放瑕,瑕連夜到鄭,潛入叔詹之府。 詹見瑕曰:「子何能脫囚歸國?」瑕曰:「齊欲正鄭抗命,大將賓胥無率津兵迎突歸國,今瑕先入報子,子能斬子儀而開城迎之,則可保富貴,不然大軍打入城池,子之父母妻子亦難保矣!」詹聞之默然,曰:「我亦常思要迎突複位,無人與謀,今子能與我獻計,富貴可共享矣!」詹遂修書,緘潛出報突。 突與胥無正在議爭,忽人報鄭大夫詹遣人遞書至,突令召入,將書啟緘,讀之大喜,與胥無即日發兵,至鄭城下,打戰書入城。 鄭子儀聞齊兵送突至,問群下曰:「此事若何?」叔詹曰:「齊兵送突複位,欺公弱也!公能率兵親自一戰,齊兵必敗,殺突以絶其根,則大位久安。 」子儀然之。 遂令詹為先鋒,自率大軍繼後,大開城門,兩陣相對。 突與子儀鬥不數合,叔詹引本部兵走回鄭城。 賓胥無奮起平生之威,亂殺鄭兵。 子儀正欲走回入城,傅瑕將白旗一招,詹引本部兵倒返殺出,詹輪起鋼刀,早把子儀斬于馬下。 齊兵擁鄭伯入城,收軍定位,群臣久慕鄭伯而怨子儀,聞鄭伯即位,踴躍皆呼千歲,聲振天地。 鄭伯問群臣曰:「昔者寡人被逐,皆祭仲之謀,祭仲何在?」 群臣奏曰:「仲已死矣!」乃執傅瑕殺于城市。 曰:「瑕有二心,後人勿效!」拜叔詹為上卿,公父、定叔為大夫,厚待賓胥無。 謂胥無曰:「將軍暫歸本國,候國事已定,然後孤來謝齊侯。 」胥無告別,引兵而歸。 鄭伯謂群下曰:「孤久被逐,致失朝王之禮。 今孤複位,合應朝王。 」即日入朝,時僖王病將危,聞鄭伯至,宣人寢內,謂之曰:「寡人值國家中衰,賴齊侯糾合諸侯,以匡王室。 今寡人將危,太子年幼,外事托與齊侯,內事托與虢公與卿。 但吾弟子頽,強暴無禮,久後必謀太子,卿與虢公同心以佐,朕死亦無憂!」鄭伯與虢公泣拜受命,僖王遂崩。 虢公奉太子閔即位,是為惠王。 惠王升殿,齊桓率諸侯入朝。 惠王大悅,自周公以下,及于晉侯,皆賜彀玉五雙,馬三匹。 惟茁國與邊伯稠、大石速、子禽、祝跪無賜。 群臣退朝,-國等五人,遂勸子頽作亂。 頽曰:「恐群臣不服!」石速曰:「公子先王愛子,群臣有何不服?」頽問其計,-國曰:「天子初立,來日必出郊祭天地,臣等率五家甲士,伏于南郊,待彼出祭,擒而殺之。 」頽喜,約罷,五人皆出。 頽為人凶暴,常酒後鞭笞士卒。 有一門吏聞知其事,乃密投虢公府中來告。 虢公大驚,遂令人請鄭伯告之。 鄭伯曰:「公與孤受先王寄託,不可坐視天子受危!」虢公曰:「此事且告天子,請兵討之。 」鄭伯曰:「不可!若以兵討之,彼必奔他國,不如將計就計,來日命天子假裝鑾駕出郊祭祀,我等率衛兵屯于壇所,先擒此賊!」虢公然其計。 是夜,入朝見王,具其事以告。 惠王大驚曰:「二公何計以討六賊?」鄭伯具計以上。 不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第三十一回 鄭厲公南郊救駕 衛懿公好鶴亡國 第三十一回 鄭厲公南郊救駕衛懿公好鶴亡國 惠王聞計大悅,次日出空駕,往南郊祭祀。 群臣皆受鄭伯之計,周公忌父同原伯虢公帶甲士五百隨駕,子頽在王駕之前,文武將卒隨至南郊。 子頽至駕前曰:「此天地壇所,請王下駕!」遂怞出短刀,揭王羅幔便刺,乃是空駕。 子頽正欲回身,鄭伯令武士擒之,斬于郊野-國聞子頽被殺,各各奔入祭壇中,周公忌父斬-國及石速于郊。 原伯斬邊伯、子禽于北野。 第4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周朝秘史》
第4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