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不堪二,若封叔段于京,是二君也,後必為患!「公曰:」吾母之命,奈何敢拒?「遂封段于京,謂之京城太叔,叔段謝恩而退。 次日昇堂,有西鄙宰、北鄙宰二人來賀!叔段謂二宰曰:」汝二人所掌之邑,如今屬我封土,自今貢稅朝賀,皆要朝我,勿得更入見大王!“二宰見叔段丰采昂昂,不敢拒命,遂降于叔段。 叔段得二鄙之地,遂不朝兄,乃完聚城郭,躁練兵馬,有襲莊公之意。 一日,武姜謂叔段曰:「汝自受封,終日自安,設他日讒間一起,富貴能永保乎?」段低聲謂母曰:「子之思慮每及此,奈寡小不可敵強大,今喜得二鄙,練三軍,給糧料,將擇日入國襲兄,不知母意何如?」武姜大喜,擇取五月襲兄。 卻說莊公問群臣曰:「西北二鄙之宰,何為不朝不貢?」子封曰:「吾聞二鄙之地,盡被叔段所侵,故二宰納降于段。 且聞段完聚城郭,繕治用兵,久失朝儀,必有叛意,宜急早除之。 」莊公曰:「吾欲討之,則母親在上,恐怕不孝之罪,欲不除之,必有尾大不掉之愆,此事若何處之?」子封、祭仲咸曰:「彼既不恭,我方不友,況國君以社稷為重,不可拘私恩,誤大事,當速交兵,以免後患!」公曰:「然!」遂命子封率甲兵十萬六千,以伐叔段。 叔段聞莊公兵至,引二鄙之兵前來。 子封遙謂段曰:「汝兄侯封汝京城之地,寵以太叔之名,有何負汝,敢有反意?」 又謂臣眾曰:「叔段乃叛兄負義之徒,汝等乃鄭之良民,何故不仁而從不義乎?若不速退,先斬汝等,後除叔段!」 叔段之眾兵聞子封之言,咸抱頭鼠竄耳!棄鼓拋戈而散。 段大怒!子封用刀一招曰:「能擒叔段者重賞!」祭仲揮槍直取叔段,鬥上二十合,不分勝敗。 子封拍馬前來夾攻,段力不加,望鄢邑而走,子封勒馬後追,段勢窮促,乃奔共國,子封追及斬首回報。 莊公謂群臣曰:「此事非吾母啟叔段之謀,叔段決不敢生叛心,母親何以處之?」子封曰:“子母天性也! 彼雖不慈,我必盡孝,何可失卻天輪?「公不聽,乃置姜氏于城潁,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 潛淵居士有詩云:母氏公如天地恩,一胞何起愛和憎。 莊公忍誓黃泉見,回視重華有愧顏。 又詩一絶評莊公之失教於弟而反殺之云:魚非貪餌把身空,釣者無情設餌蒙。 失義雖然罪叔段,懷堅還是咎莊公。 宋東萊目先生評云:魚非有負于釣,釣負于漁也。 獸非有負于獵,獵負于獸也。 叔段非有負于莊公,莊公負于叔段也。 由此論之,皆咎莊公,早不以人義曉諭于弟,時以冷眼觀叔段,釀成不義之事,因而乘此而殺,非友愛之心如舜之待象也。 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第二十回 穎考叔舍羹悟主 州籲恃寵弒桓公 第二十回 穎考叔舍羹悟主州籲恃寵弒桓公 卻說莊公,後來忽然悔悟曰:「子母之情天高地厚,一時忿恨速誓太深。 」然心雖悔悟,而終不迎回。 潁考叔為潁谷封人,一日來見公,公賜考叔食,考叔再拜食之,乃遺內而不食。 公曰:「長者之賜,何故食羹遺肉,莫非輕吾賜乎?」考叔拜曰:「小人有母,未嘗君之賜,請命以遺之,榮幸大矣!」公惕然曰:「爾有母遺,我獨無母?」考叔知莊公悔悟,乃請其故?公具其事語之。 考叔曰:「何不迎太夫人以歸?」公曰:「無如誓言太重!」考叔曰:「雲何?」公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考叔曰:「此亦不難,命人掘地及泉,從袕中相見,有何不可?」公從其說,乃命人從潁城掘地袕,深十餘丈,及泉水。 公遂於袕迎武姜而出。 當時,子母相見,其樂融融,子母慈愛如初。 莊公既迎武姜歸養,修理國政,來朝周。 平王聞鄭伯來朝,謂西虢公曰:「鄭侯父子,秉國政事,朕恐其權柄太重,日後有不朝之患,欲分政事與卿,以為何如?」西虢公叩首曰:「小臣不才,何可同聽國家政事?鄭侯為國大臣,若分政與小臣,鄭侯必取怨于陛下,致禍于小臣,不敢奉旨!」王默然退朝。 有以王欲分政虢公之事告莊公者,莊公不悅。 次日進朝,解簪笏于殿陛,叩首曰:「臣荷聖恩,父子相繼,以秉政事,臣恐下僚猜忌臣為專權,願拜還歸鄉,以守臣職。 」平王曰:「卿何出此言?朕與西虢公共議,國家政事繁冗,恐妨卿等,欲分政與之同理,而虢公再三推辭,朕亦罷其事,卿且勿疑。 」莊公再三叩頭,願罷王政。 王又曰:「卿之先侯有大功于國,託付大政,今卿猜忌,朕心何安?卿堅意疑朕,朕即命太子狐為質于鄭可乎?」莊公又拜曰:「從政罷政,乃臣下之職,焉有天子委質于臣之禮?」王曰:「否!此非朕委質于卿,始釋目下之疑,而全君臣之義。 」莊公再三不敢受旨。 群臣奏曰:「陛下既質太子于鄭,可令鄭亦使質子于朝,君臣兩無猜忌,庶全上下之恩。 」王曰:「可!」莊公先使世子忽為質于朝,然後受旨,受太子狐歸鄭國,是為周鄭交質。 卻說叔段被誅,有一子名滑,投衛借兵復父仇。 衛桓公問曰:「公子何為單騎而來?」滑哭曰:「因伯父無道,殺吾父于鄢,囚祖母于潁,滑孤窮無奔,時投賢侯,乞興一旅之師,代滑救祖母,雪父仇,則沒世不忘也!」衛桓公不知叔段無義被誅,遂發兵一萬,與復父仇。 滑得衛兵一萬,望鄭殺來! 第3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周朝秘史》
第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