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不文不武,徒靠着一種刁計,竊攬大權,此次叫他調兵禦亂,簡直是無能為力,況且敵軍逼近,大勢已去,無論如何智勇,也難支持。 高欲保全身家,想出一條賣主的法兒,意欲嫁禍二世,殺死了他,方得藉口有資,好與楚軍講和。 當下召入季弟趙成,及女婿閻樂,秘密定計。 趙高閹人,如何有女,想是一個乾女婿。 成為郎中令,樂為咸陽令,是趙高最親的心腹。 高因與二人密語道:「主上平日,不知弭亂,今事機危迫,乃欲加罪我家,我難道束手待斃,坐視滅門麼?現在只有先行下手,改立公子嬰。 嬰性仁儉,人民悅服,或能轉危為安,也未可知。 」毒如蛇蝎,可惜也算錯了一着。 成與樂唯唯聽命。 高又道:「成為內應,樂為外合,不怕大事不成!」閻樂聽了,倒反遲疑道:「宮中也有衛卒,如何進去?」高答道:「但說宮中有變,引兵捕賊,便好闖進宮門了。 」樂與成受計而去。 高尚恐閻樂變心,又令家奴至閻樂家,劫得樂母,引置密室,作為抵押。 樂乃潛召吏卒千餘人,直抵望夷宮。 宮門裡面,有衛令仆射守着,驀見閻樂引兵到來,忙問何事。 樂竟麾令左右,先將他兩手反綁,然後開口叱責道:「宮中有賊,汝等尚佯作不知麼?”衛令道:「宮外都有衛隊駐紮,日夜梭巡,哪裡來的劇賊,擅敢入宮!」樂怒道:「汝尚敢強辯麼?」說著,便順手一刀,把衛令梟了首級,隨即昂然直入,飭令吏卒射箭,且射且進。 內有侍衛郎官,及閹人仆役,多半驚竄,剩下幾個膽力稍壯的衛士,向前格鬥,畢竟寡不敵眾,統皆殺死。 趙成復自內趨出,招呼閻樂,同入內殿,樂尚放箭示威,貫入二世坐帳。 二世驚起,急呼左右護駕,左右反向外逃去,嚇得二世莫名其妙,轉身跑入臥室。 回顧左右,只有太監一人隨着,因急問道:「汝何不預先告我,今將奈何!」太監道:“臣不敢言,尚得偷生至今,否則,早已身死了!」 答語未完,閻樂已經追入,厲聲語二世道:「足下驕恣不道,濫殺無辜,天下已共叛足下,請足下速自為計!」二世道:「汝由何人差來?」閻樂答出丞相二字。 二世又道:「丞相可得一見否?」閻樂連稱不可。 二世道:「據丞相意見,料必欲我退位,我願得一郡為王,不敢再稱皇帝,可好麼?」閻樂不許。 二世又道:「既不許我為王,就做一個萬戶侯罷!」樂又不許。 二世嗚咽道:「願丞相放我一條生路,與妻子同為黔首。 」樂嗔目道:「臣奉丞相命,為天下誅足下,足下多言無益,臣不敢回報。 」說著,麾兵向前,欲弒二世。 二世料不可免,便橫着心腸,拔劍自刎。 總計在位三年,年二十三歲。 小子有詩嘆道: 虎父由來多犬兒,況兼閹禍早留貽; 望夷求免終難免,為問祖龍知不知。 閻樂既殺死二世,當即返報趙高。 欲知趙高後事,且至下回表明。 沛公素不喜儒,乃獨能禮遇酈生,雖由酈生之語足動人,而沛公之甘捐己見,易倨為恭,實非常人所可及。 厥後從張良之計,用陳恢之言,何一非捨己從人,虛心翕受乎!古來大有為之君,非必真智勇絶倫,但能從善如登,未有不成厥功者,沛公其前師也。 彼趙高窮凶極惡,玩二世于股掌之上,至于敵軍入境,不惜賣二世以保身家,逆謀弒主,橫屍宮中,此為有史以來,宦官逞兇之首例。 漢唐不察,復循覆轍,何其愚耶!顧不有二世父子,何有趙高。 始皇貽之,二世受之,一趙高已足亡秦,劉項其次焉者也。 第10九回 誅逆閹難延秦祚 坑降卒直入函關 卻說閻樂返報趙高,高聞二世已死,自然大喜,立即趨入宮中,搶得傳國玉璽,懸掛身上。 本想自己篡位,因恐中外不服,且將公子嬰抬舉上去,俟與楚軍講定和議,再作後圖。 主見已定,乃召集一班朝臣,及宗室公子,當眾曉示道:「二世不肯從諫,恣行暴虐,天下離畔,人人怨憤,今日已自刎了。 公子嬰仁厚得眾,應該嗣立。 惟我秦本一王國,自始皇統馭天下,乃稱皇帝,現在六國復興,海內分裂,秦地比前益小,不應空沿帝號,可仍照前稱王為是。 」大眾聞言,心中統皆反對,因為積威所制,未敢異議,只好勉強作答,聽憑裁奪。 趙高便令子嬰齋戒,擇日廟見,行受璽禮。 一面收拾二世屍首,視作尋常百姓一般,草草棺殮,藁葬杜南宜春苑中。 三年皇帝,求生不得,死且不許服袞冕,也覺可憐! 公子嬰雖被推立,自思趙高弒主,大逆不道,倘非設法加誅,將來必致篡位。 旁顧大臣公子,無一可與同謀,只有膝下二兒,系是親生骨肉,不妨密商,乃喚入與語道:「趙高敢弒二世,豈尚畏我!不過佈置未妥,暫借我做個傀儡,徐圖廢立。 我不先殺趙高,趙高必且殺我了。 」二子聽著,不禁泣下。 正密議間,忽有一人踉蹌趨入道:「可恨丞相趙高,遣使往楚營求和,將要大殺宗室,自稱為王,與楚軍平分關中了。 」子嬰一瞧,乃是心腹太監韓談,可與密商,因低聲囑咐道:「我原料他不懷好意,今使我齋戒數日,入廟告祖,明明是欲就廟中殺我,我當託病不行,免遭毒手。 」韓談答道:「公子但言有病,尚非善策。 」子嬰道:「我若不去告廟,高必自行來請,汝可與我二子,先伏兩旁,俟他進見,突出刺高,大患便可永除了。 」談欣然領命,與子嬰二子預先準備,專等趙高進來,一同下手。 第5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前漢演義》
第5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