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帝實一庸主,毫無遠略,始則縱容王敦,使據長江上下游,繼則信任刁協劉隗,疑忌王敦,激之使叛,而外無可恃之將,內無可倚之相,孤注一擲,坐致神京失守,受制賊臣,刁協死,劉隗遁,周顗戴淵,又復被戮,其不為敦所篡弒者,亦幾希矣。 譙王承之與城俱亡,最稱忠節,甘卓誤承,周慮給卓,卓畏死而終死,甚至四子駢戮,且何若用樂道融言,斷彭澤,據武昌,或得建功立業,不幸敗死,猶不失為忠義鬼。 百世而下,以卓視承,其相去為何如耶?元帝憂憤成疾,中年崩殂,猶幸付託得人,不致亡國,此專制之朝,所以不能無賴于君主也。 第三十六回 扶錢鳳即席用謀 遣王含出兵犯順 卻說明帝謀討王敦,雖與郗鑒定有密謀,究竟事關重大,王室孤危,未便倉猝從事。 那王敦謀逆的心思,日甚一日。 敦有從子允之,年方總角,性甚聰警,為敦所愛。 一夕,侍敦夜飲,稍帶酒意,便辭醉先寢。 敦尚未輟席,與錢鳳等商議逆謀,均為允之所聞。 允之恐敦多疑,就用指控喉,吐出許多宿食,累得衣面俱污,還是閉眼睡着,偽作鼾聲。 童子能用詐謀,卻也非凡。 及敦既散席,果然取燭入炤,見允之寢處污穢,尚自熟睡,不由的呼了數聲。 允之明明醒着,卻假意將身轉側,仍然睡去。 敦置不復顧,自去安寢,才不疑及允之。 允之自喜得計,睡至天明,方整理被縟,不消細敘。 既而允之父王舒,得拜廷尉,允之即求歸省父,得敦允許,便赴建康,急將敦鳳秘謀,詳告乃父。 舒與王導入白明帝,陰為戒備。 敦還道逆謀未泄,但欲分樹宗族,陵弱帝室,因請徙王含為征東將軍,都督揚州江西諸軍事,王彬為江州刺史。 這三人中,只有含為敦兄,同惡相濟,舒彬雖為敦從弟,卻未甘助逆,所以明帝盡從敦請,一併遷調。 會稽內史周札,前在石頭城時,嘗開門納敦軍,見三十四回。 敦迭加薦擢,遷右將軍,會稽內史,封東遷縣侯。 札兄子懋,為晉陵太守,封清流亭侯,懋弟筵,為征虜將軍,兼吳興內史,筵弟贊,為大將軍從事中郎,封武康縣侯,贊弟縉,為太子文學,封都鄉侯。 還有札次兄子勰,亦得為臨淮太守,封烏程公。 一門五侯,貴盛無比。 及筵丁母憂,送葬達千人,因此反為王敦所忌。 敦適有疾,錢鳳勸敦早除周氏,敦也以為然,遷延未發。 周顗弟嵩,由敦引為從事中郎,每憶兄無故遭殃,心常憤憤。 敦無子嗣,便養王含子應為繼子,並令統兵。 嵩為王應嫂父,因私怨王敦,遂謂應難主軍事。 敦聞嵩言,不免疑嵩。 時有道士李脫,妖言惑眾,自稱八百歲,號為李八百,由中州至建業,挾術療病,得人信事。 有徒李弘,轉趨灊山,煽惑更甚,詭言應讖當王。 敦遂乘隙設謀,唆使廬江太守李恆,上表建康,謂:「李脫謀反,勾通周札等人,請即捕脫正法」云云。 晉廷接到此表,飭吏捕脫,訊得種種妖言,即將脫梟斬都市。 敦得脫死信,一面遣人至灊山,收誅李弘,一面就營中殺死周筵,並把周嵩也連坐在內,說他與筵串同一氣,潛通周札,故一概就戮。 嵩為故安東將軍周浚次子,與兄顗,俱為浚妾所生。 浚妾李氏,名叫絡秀,系汝南人。 浚為安東將軍時,嘗出獵遇雨,避止李家。 李氏父兄,均皆外出,獨絡秀在室,宰牲備飯,款待浚等。 浚左右約數十人,均得飽餐。 且聞內室寂靜如常,並無忙亂形狀,不由的驚詫起來,暗地窺望,只有一女一婢,女容甚是秀美,浚因即生心,既回府舍,便令人賫給金帛,往酬李氏,並求李女為妾。 李氏父兄,頗有難色。 絡秀道:「門戶寒微,何惜一女,若得連姻貴族,將來總有益處。 否則得罪軍門,恐反因此惹禍哩。 」此女有識,並非情急求婚。 父兄聽了,也覺女言有理,不得已遣女歸浚。 浚當然寵愛,迭生三子,長即顗,次即嵩,又次名謨。 顗等年長,浚已去世,絡秀顧語諸子道:「我屈節為妾,無非為門戶起見,汝家仍不與我家相親,我亦何惜餘生,願隨汝父同逝罷。 」顗等惶恐受教,乃與李氏相往來。 晉代最重門閥,自周李聯為姻戚,李氏始得列入望族,免人奚落,及顗等並作顯官,母亦得受封。 會逢冬至令節,母子團圞聚宴,絡秀因舉觴相慶道:「我家避難南來,嘗恐無處托足。 今汝等並貴,列我目前,我從此可無憂了。 」嵩起語道:「恐將來難如母意。 伯仁志大才短,名高識闇,好乘人敝,未足自全。 嵩性抗直,亦為世所難容,惟阿奴碌碌,當得終養我母呢。 」阿奴就是謨小字。 絡秀聞言,未免不歡,哪知後來果如嵩言,只有謨得免戮,送母歸靈,官至侍中中護軍乃終。 絡秀入《列女傳》,故隨筆補敘,惟嵩既有自知之明,仍難免禍,弊在不學耳。 且說王敦既枉殺周嵩周筵,復遣參軍賀鸞,往詣沈充,向充撥兵,執殺周札諸兄子,進襲會稽。 札未嘗預防,倉猝被兵,但率麾下數百人,出城拒戰,兵散被殺。 札貪財漁色,專務刻嗇,庫中本儲有精仗,及賀鸞兵至,左右請撥仗給兵,札尚靳惜,但將敝械出給,所以士卒離心,終至夷戮。 札曾附逆,不死何為?是時已為太寧二年,敦病尚未癒,延至夏季,病且加重,矯詔拜養子應為武衛將軍,兄含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第10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西晉演義》
第10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