則是九齡乃創見也。 議者謂楊妃酷好,安知非九齡有以啟之。 鮑防《雜感詩》云:「五月荔枝初破顏,朝離象郡夕函關。 雁飛不到桂陽嶺,馬走皆從林邑山。 」則當時徵求之急,亦可見矣。 《楚詞《歷代詩話》本作「辭」》云:「折疏麻兮瑤華,將以遺兮離居。 」瑤華謂麻之華白也。 《詩》載木桃、木李、握椒、芍藥之類,皆相贈問之物。 所謂疎《歷代詩話》本作「疏」麻者,所以贈問離居也。 謝靈摺賭蠘沁g客詩》云:「瑤華未堪折,蘭苕已屢摘。 路阻莫贈問,何以慰離拆《歷代詩話》本作「析」。 」《越嶺溪行》云:「握蘭徒勤摘《歷代詩話》本作「結」,折麻心莫展。 」駱賓王《思家詩》:「旅行悲泛梗,離恨斷疎麻。 」錢起《題輞川詩》云:「折麻定延竚,乘月期相尋。 」皆用《楚辭》意,用於離居。 至於起《贈趙給事詩》,乃云:「不惜瑤華報木桃。 」則是以瑤華為玉,誤矣。 東坡《賞枇杷詩》曰:「魏花真老伴,盧橘認鄉人。 」又曰:「客來茶罷空無有,盧橘楊梅尚帶酸。 」則皆以盧橘為枇杷也。 彼徒見《上林賦》有盧橘夏熟之語,遂以為枇杷。 審爾,則夏熟之下,不當復有黃甘、枇杷、然《歷代詩話》本作「橪」,下一處同柿之品。 然唐子西《李氏山園記》言有一物而為二物者,如《上林賦》所謂盧橘夏熟,又言枇杷、然柿是也。 若據子西言,則盧橘即枇杷矣。 李白《宮中行「行」下《歷代詩話》本有「樂詞」二字》云:「盧橘為秦樹。 」許渾《送表兄奉使南海》云:「盧橘花香拂釣磯。 」若以為枇杷,則何獨秦中南海有耶?錢起《送陸贄詩》云:「思親盧橘熟。 」用陸績懷橘事,則又以為木奴,益無桉《歷代詩話》本作「按」據。 白樂天賦《有木》八章,其六章託弱柳、櫻桃、枳橘、杜黎《歷代詩話》本作「梨」、野葛、水檉以諷在位者,至第七章 則曰:「有木如《歷代詩話》本作“名」淩霄,擢秀非孤標。 偶依一株樹,遂抽百尺條。 自謂得其勢,無因有動搖。 一旦樹摧倒,獨立忽飄颻。 疾風從東來,吹折不終朝。 ”專又以諷附麗權勢者。 其八章則曰:「有木名丹桂,四時香馥馥。 風影清如水,霜枝《歷代詩話》本作“華」冷如玉。 獨占小山幽,不容凡鳥宿。 重任雖大過,直心自不曲。 縱非梁棟材,猶勝尋常木。 ”蓋樂天自謂也。 樂天素善李紳而不入德裕之黨,素善牛僧孺、楊虞卿而不入宗閔之黨,素善劉禹錫而不入伾文之黨,中立不倚,峻節凜然。 於八木之中,而自比於桂,殆未為過也。 《酉陽雜俎》言,隋朝種植法七十捲,不說牡丹,則隋朝花藥中所無也。 然北齊楊子華在隋朝之前,乃有「畫牡丹處極分明」之句,何耶?至唐則此花盛矣。 柳子厚《龍城錄》載,宋單父能種藝之術,牡丹變易千種。 上皇召至驪山,種花萬本,色樣各不同。 信乎人力或能勝天工也。 歐陽永叔《洛陽牡丹圖詩》云:「當時絕品可數者,魏紅窈窕姚黃妃。 壽安細葉開尚少,硃砂玉版人未知。 四十年間花百變,最後最好潛溪緋。 」自唐天寶至本朝熙豐間,三百餘年,宜其花種日盛,然見於圖者九十種而已,豈能登萬樣之數哉?柳渾《歷代詩話》本作「濘」詩云:「近來無奈牡丹何,數十千錢買一窠。 今朝始得分明見,也共戎葵較幾多。 」王文康公詩云:「棗花至小能成實,桑葉雖柔解吐絲。 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成《歷代詩話》本作「只空」枝。 」 皆激逐末之弊者也。 歐公在揚州,暑月會客,取荷花千朵插畫盆中,圍繞坐席。 又命坐客傳花,人摘一葉,盡處飲以酒。 故《荅呂通判詩》云:「千頃芙渠蓋水平,揚州太守舊多情。 畫盆圍處花光合,紅袖傳來酒令行。 」然維揚芍藥妙天下,可以奴視荷花,而是時歐公不聞有芍藥勝會何耶?東坡在東武,四月,大會於南禪資福兩寺,剪芍藥置瓶盎中,供佛外以供賞翫,不下七千餘朵。 有白花獨出於謝ㄖ‧希瑘A如覆盂,因有「兩寺裝成寶瓔珞,一枝爭看玉盤盂」之詠。 惜乎歐公未知出此。 杜子美《古柏行》云:「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 」沈存中《筆談》云:「無乃太細長乎?」余謂詩意止言高大,不必以尺寸計也。 《詩評》載王郊《大夫竹詩》示東坡,其一聯云:「葉排千口劍,幹聳萬條鏘《歷代詩話》本作「槍」。 」坡曰:「十條竹一箇葉也。 」若郊者又何足以語詩乎?坡公云:「人看王郊詩,若能忍「忍」下《歷代詩話》本有「笑」字,諡殯y事。 」蓋謂此爾。 珍木奇卉,生於深山窮谷之中,不遇賞音,與凡木俱腐,好事者之所深惜也。 唐招賢寺有山花,色紫氣香,穠麗可愛,以託根招提,偶赦於樵斧,固為幸矣,而人莫有知其名者。 白樂天一日過之,而摽《歷代詩話》本作「只標」其名曰「紫陽」。 於是天下識所謂紫陽花者,其珍如是也。 豈不為尤幸乎!樂天之詩曰:「何年植向仙壇上,早晚移栽到梵家。 雖在人間人不識,與君名作紫陽花。 」忠州鳴玉溪有花如蓮,葉如桂,香色豔膩,當時亦無有識之者。 樂天又賦詩云:「如折芙蓉栽旱地,似拋芍藥掛高枝。 雲埋人隔無人識,惟有南賓太守知。 」嗚呼!抱道懷才之士,埋光鏟采於山林皐壤之間,如此花者多矣,求如樂天之賞鑒者,孰謂無其人乎! 第4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韻語陽秋》》
第4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