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當時盜賊未息,歎舊懷賢而作者也。 司馬溫公亦有《五哀詩》,謂楚屈原、趙李牧、漢鼂錯、馬援、齊斛律光皆負才竭忠,卒困於讒而不能自脫,蓋有激而云爾。 韓退之詩《歷代詩話》本作「李正封與韓退之《郾城聯句》」云:「從軍古云樂,談笑青油幕。 明燈《歷代詩話》本作「燈明」夜觀棊,月暗秋城柝。 」言樂而不及苦。 陸士衡《從軍行》云:「朝食不免冑,夕息常負戈。 苦哉遠徵人,撫心悲奈何。 」言苦而不及樂。 至於王仲宣作《從軍詩》,則曰:「從軍有苦樂,但問所從誰。 所從神且武,焉得久勞思。 」謂從曹操也。 其詩有「昔人從公旦,一徂輒三齡。 今我神武師,暫往必速平。 」似非擬人必於其倫之義。 蓋仲宣時為操軍謀祭酒,則亦無所不至矣。 老杜《雨詩》云:「紫崖奔處黑,白鳥去邊明。 」而「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之句似之。 《贈王侍禦》云:「曉鶯工迸淚,秋月解傷神。 」而「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之句似之。 殆是同一機軸也。 孟郊詩云:「借車載傢俱,傢俱少於車。 借者莫彈指,貧窮何足嗟。 」可見其素窶。 後有詩云:「賓秩已覺厚,私儲常恐多。 」是古人恐富求歸之義,則貧亦何足怪。 按郊為溧陽尉,縣有投金瀨平陵城,林薄蓊蔚,郊往來其間,曹務都廢,至遣假尉代之,而分其半奉《歷代詩話》本作「俸」,則安得有私儲哉。 退之贈郊詩云:「陋室有文史,高門有笙竽。 何能辨榮辱,且欲分賢愚。 」蓋言貧者文史之樂,賢於富者笙竽之樂也。 ●卷五 永和中,王羲之修禊事於會稽山陰之蘭亭,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序以謂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則當時篇詠之傳可攷也。 今觀羲之、謝安、謝萬、孫綽、孫統、王彬之、凝之、肅之、徽之、徐豐之、袁嶠之十有一人,四言五言詩各一首。 王豐之、元之、蘊之、渙之、郗曇、華茂、庾友、虞說、魏滂、謝繹、庾蘊、孫嗣、曹茂之、華平、亙偉此四字,《歷代詩話》底本同,點校者據《類編》本改作「曹華、桓偉」十有五人,或四言,或五言,各一首。 王獻之、謝瑰、卞迪、卓髦《歷代詩話》本作「旄」、羊模、孔熾、劉密、虞谷、勞夷、後綿、華耆、謝藤、王儗《歷代詩話》底本同,點校者據《類編》本改作「任凝」、呂系、呂本、曹禮《歷代詩話》本同,點校者曰:《類編》本作「曹諲」十有六人,詩各不成,罰酒三觥。 謝安五言詩曰:「萬殊混一象,安復覺彭殤。 」而羲之序乃以為《歷代詩話》本無「為」字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蓋反謝安一時之語《歷代詩話》本「語」下有「耳」字。 而或者遂以為未達,此特未見當時羲之之詩爾。 其五言《歷代詩話》本「言」下有「詩」字曰:「仰視碧天際,俯瞰淥水濱。 寥闃無涯觀,寓目理自陳。 大矣造化功,萬殊莫不均。 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親。 」此詩則豈未達者邪?史載獻之嘗與兄徽之操之俱詣謝安,二兄多言,獻之寒溫而已。 既出,客問優劣,安曰:「小者佳。 吉人之辭寡,以其少言,故知之。 」今王氏父子昆季畢集,而獻之之詩獨不成,豈亦吉人之辭寡邪?景祐中,會稽太守蔣堂修永和故事,嘗有詩云:「一派西園曲水聲,水邊終日會冠纓。 幾多詩筆無停綴,不似當年有罰觥。 」蓋謂《歷代詩話》本作「為」,同獻之等發也。 貞觀中,尚藥求杜若,敕下,度支省郎判送坊州貢之,本州曹官判云:「坊州不出杜若,應讀謝朓詩誤。 郎官如此判事,豈不畏二十八宿笑人邪?」余觀屈平《九歌》曰:「采芳洲兮杜若。 」謝朓詩乃用《九歌》語。 《晉書@天文志》:郎位十五星在帝坐東北,依烏郎府是也。 曹官從知有謝朓詩而不知有《九歌》,徒知郎官上應列宿而不知非二十八宿也。 劉禹錫《嘉話錄》云:「作詩押韻,須要有出處。 近欲押一餳字,六經中無此字,惟《周禮》吹簫處注有此一字,終不敢押。 」予(《歷代詩話》本作「余」)按禹錫《歷陽書事詩》云:「湖魚香勝肉,官酒重於餳。 」則何嘗按六經所出邪? 《洛陽伽藍記》載:河東人劉白墮善釀酒,盛暑曝之日中,經旬不壞,當時謂之「鶴觴」。 白墮乃人名。 子瞻詩云:「獨看紅渠傾白墮。 」石林《避暑錄》云:「若以『白墮』為酒,則醋浸曹公,湯燖右軍可也。 」予(《歷代詩話》本作「余」)按《文選》魏武帝《短歌行》云:「何以解憂,惟有杜康。 」康亦作酒人,而《選》詩遂以為酒用。 東坡豈祖是邪? 會稽、臨安、金陵三郡,皆有東山,俱傳以為謝安攜妓之所。 按謝安本傳,初,安石寓居會稽,與王羲之、許詢、支遁遊處,被召不至,遂棲遲東山。 唐裴晃(《歷代詩話》本作「勉」)與呂渭等《鑑湖聯句》(《歷代詩話》「呂」字作空格,校勘記:「勉」,《類編》作「冕」。 又《全唐詩》張謂有《送裴侍禦歸上都詩》。 裴冕曾歴殿中侍御史,且與張謂同時代人,疑此句應作「唐裴冕與與張謂等《鑑湖聯句》),有“興裏還尋戴,東山更問東。 」此會稽之東山也。 本傳又云:「安石嘗往臨安山中,坐石室,臨濬谷,悠然歎曰:此與伯夷何遠。 」今餘杭縣有東山,東坡有《游餘杭東西岩》詩,註云:即謝安東山。 第1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韻語陽秋》》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