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曹元謙、念奴:癸巳類稿誤作「曹元念謙」。 ②膺:癸巳類稿誤作「鷹」。 ③歌:癸巳類稿作「通」,此句下註:謂本可通側,不拘上去入,若本側則上去入不可相通。 賀人孿生啟 無午未二時之分,有伯仲兩楷之似①。 旣系臂而系足,實難弟而難兄。 玉刻雙璋,錦挑對褓。 《詩詞雜俎》本《漱玉詞》云:「《漱玉集》不載,此啟見《文粹拾遺》。 」 按:《文粹拾遺》世無此書,毛晉亦未必曾見《漱玉集》,所云殆亦本《琅繯「繯」字換「女」字偏旁記》。 又按:沈雄《古今詞話詞品》卷下誤引「玉刻雙璋,錦挑對褓。 」二句,以為李易安詞。 ①似:原作「侶」。 古今詞統作「異」,從宋稗類抄、宋詩紀事、癸巳類稿改。 「似」或作「佀sì」,因字形相近而誤作「佀」。 二補遺2篇 琴銘 □山之桐,斫zhuó其形兮。 冰雪之絲,宣其聲兮。 □□□□,和性情兮。 廣寒之秋,萬古流兮。 此銘據龔一《藏琴與傳琴》一文錄入,文載《文匯報》一九九二年四月三十日第五版筆會,曰:「張正吟傳給我的一張無名琴,先生在贈送時及後來發表的文章 中,都曾提及『相傳是李清照的遺物』。 」 龔一後又有《正吟琴的鑒賞》一文,載上海今虞琴社編、上海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協編之《今虞琴刊續》,謂「龍池右側為『□□之桐,……萬古流兮。 』」 《文匯報》脫一「流」字。 此銘或琴上固有,或為清照自撰,姑存疑。 以上據徐培均《李清照集箋注》補。 《打馬圖經》例論 1、《李清照全集評註》,徐北文,濟南出版社,2005年2月二版 《打馬圖經》例論 《〈打馬圖經〉例論》系李清照為「依馬經」所寫的打馬「命辭」。 「取其賞罰互度,每事作數語,隨事附見」上俱引自《打馬圖經序》,是對打馬條例規則的闡釋和論述,也是對有關經驗教訓的總結。 「論皆駢語,頗工雅。 」清胡玉縉《許庾學林‧〈打馬圖經〉跋》 例論凡十三則,雜于《打馬圖經》各項條例之中。 所論雖為打馬,實則表現了李清照主戰抗敵、收復失地的愛國主義思想,是研究李清照生平思想的重要材料之一。 《打馬圖經》明代周履靖《夷門廣牘》本題作《馬戲圖譜》。 一 、「鋪盆例」論 既先設席,豈憚攫金。 便請着鞭,謹令編埒。 罪而必罰,已從約法之三章;賞必有功,勿效繞床之大叫。 二、「本采例」論 公車射策之初,記其甲乙;神武掛冠之日,定彼去留。 汝其有始有終,我則無偏無黨。 三、「下馬例」論 夫勞多者,賞必厚;施重者,報必深。 或再見而取十官,或一門而列三戟。 又昔人君每有賜,臣下必先乘馬焉。 秦穆公悔赦孟明,解左驂而贈之是也。 豐功重錫,爾自取之,予何厚薄焉? 四、「行馬例」論之一 九陽數也,故數九而立窩;窩險涂也,故入窩而必賞。 既能據險,以一當千;便可成功,寡能敵眾。 請回後騎,以避先登。 五、「行馬例」論之二 行百里者半九十,汝其知乎?方茲萬勒爭先,千覊競輳。 得其中道,止於半涂。 如能疊騎先馳,方許後來繼進。 既施薄效,須稍旌甄。 六、「行馬例」論之三 萬馬無聲,恐是銜枚之後;千蹄不動,疑乎立仗之時。 如能翠幕張油,黃扉啟印;雁歸沙漠,花發武陵。 歌筵之小板初齊,天發之流星暫聚。 或受彼罰,或旌己勞。 或當謝事之時,復過出身之數。 語曰:鄰之薄,家之厚也。 以此始者,以此終乎。 皆得成功,俱無後悔。 七、「打馬例」論之一 眾寡不敵,其誰可當;成敗有時,夫復何恨。 若往而旋返,有同虞國之留;或去亦無傷,有類塞翁之失。 欲刷孟明五敗之恥,好求曹劌一旦之功。 其勉後圖,我不棄汝。 八、「打馬例」論之二 趙幟皆張,楚歌盡起。 取功定霸,一舉而成。 方西鄰責言,豈可蟻封共處;既南風不競,固難金埒同居。 便請回鞭,不須戀廄。 九、「打馬例」論之三 虧于一簣,敗此垂成。 久伏鹽車,方登峻阪;豈期一蹶,遂失長涂。 恨群馬之皆空,忿前功之盡棄。 素蒙剪拂,不棄駑駘;願守門闌,再從驅策。 溯風驤首,已傷今日之障泥:戀主銜恩,更待明年之春草。 十、「倒行例」論 唯敵是求,唯險是據。 後騎欲來,前馬反顧。 既將有為,退亦何害?語不雲乎:日暮途遠,故倒行而逆施之也。 十一、「入夾例」論 昔晉襄公以二陵而勝者,李亞子以夾寨而興者,禍福依伏,其何可知。 汝其勉之,當取大捷。 十二、「落塹例」論 凜凜臨危,正欲騰驤而去;駸駸遇伏,忽驚阱塹之投。 項羽之騅,方悲不逝;玄德之騎,已出如飛。 既勝以奇,當旌其異,請同凡例,亦倒全盆。 十三、「倒盆例」論 瑤池宴罷,騏驥皆歸。 大宛凱旋,龍媒併入。 已窮長路,安用揮鞭?未賜弊帷,尤宜報主。 驥雖伏櫪,萬里之志常存;國正求賢,千金之骨不棄。 定收老馬,欲取奇駒。 既以解驂,請拜三年之賜;如圖再戰,願成他日之功。 李清照集校注 第2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李清照詞集校注》
第2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