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定的環境裡,才能發揮這種極致。 這就是形色神態和環境的自然結合和相互發揮,這就是景物一體。 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也可以從這個角度來理解吧。 這正是在藝術上不容易遇到的一種境界。 選自《中國新文藝大系1949~1966散文集》 ·582· 晚秋植物記孫犁 孫犁1913~2002,河北安平人,作家。 著有《荷花澱》、《蘆花蕩》、《晚華集》、《尺澤集》等作品。 白蠟樹 庭院平台下,有五株白蠟樹,五十年代街道搞綠化所植,已有碗口粗。 每值晚秋,黃葉飄落,日掃數次不斷。 余門前一株為雌性,結實如豆莢,因此消耗精力多,其葉黃最早,飄落亦最早,每日早起,幾可沒足。 清掃落葉,為一定之晨課,已三十餘年。 幼年時,農村練武術者,所持之棍棒,稱做白蠟桿,即用此樹枝幹做成。 然眼前樹枝頗不直,想用火烤制過。 如此,則此樹又與歷史兵器有關。 揭竿而起,殆即此物。 石榴 前數年買石榴一株,植于瓦盆中。 樹漸大而盆不易,頭重腳輕,每遇風,常常傾倒,盆已有裂紋數處,然尚未碎也。 今年左右系以繩索,使之不傾斜。 所結果實為酸性,年老不能食,故亦不甚重之。 去年結果多,今年休息,只結一小果,南向,得陽光獨厚。 其色如琥珀珊瑚,晶瑩可愛,昨日剪下,置於櫥上,以為觀賞之資。 絲瓜 我好秋聲,每年買蟈蟈一隻,掛于紗窗之上,以其鳴叫,能引鄉思。 每日清晨,赴後院陸家采絲瓜花數枚,以為飼料。 今年心緒不寧,未購養。 一日步至後院,見陸家絲瓜花,甚為繁茂,地下萎花亦甚多。 主人問何以今年未見來采,我心有所淒淒。 陸,女同志,與余同從冀中區進城,亦同時住進此院,今皆衰老,而有舊日感情。 瓜蔞 原為一家一戶之庭院,解放後,分給眾家眾戶。 這是革命之必然結果。 原有之花木山石,破壞糟蹋完畢,乃各占地盤,經營自己之小房屋,小菜園,小花圃,使院中建築地貌,犬牙交錯,形象大變。 化整為零,化公為私,蓋非一處如此,到處皆然也。 工人也好,幹部也好,多來自農村,其生活方式,經營思想,無不帶有農民習慣,所重者為土地與磚瓦,觀庭院中之競爭可知。 我體弱,無力與爭。 房屋周圍之隙地,逐漸為有勞力、有心計者所侵佔。 唯窗下留有尺寸之地。 不甘寂寞,從街頭購瓜蔞子數枚,植之。 圍樹枝,引以繩索,當年即登蔓結果矣。 幼年時,在鄉村小藥鋪,初見此物,延于牆壁之上,果實垂垂,甚可愛,故首先想到它。 當時獨家經營的新品種,同院好花卉者,也競相種植。 東鄰李家,同院中之廣種博收者也。 好施肥,每日清晨從廁所中掏出大糞,傾于苗圃,不以為臟。 從醫院要回瓜蔞秧,長勢頗壯,綠化了一個方面。 他種的瓜蔞,遲遲不結果,其花為白絨狀,其葉亦稍不同,眾人嘲笑。 李家堅信不移,請看來年,而來年如故。 一王姓客人過而笑曰:此非瓜蔞,乃天花粉也,藥材在根部。 此客號稱無所不知。 我所植,果實逐年增多,李家仍一個不結。 我甚得意,遂去破繩敗枝,購置新竹竿搭成高大漂亮架子,使之向空中發展,炫耀于眾。 出乎意外,今年亦變為李家形狀,一個果也沒有結出。 幸有一部《本草綱目》,找出查看。 好容易才查到瓜蔞條,然亦未得要領,不知其何以有變。 是肥料跟不上,還是日光照射不足?是種植幾年,就要改種,還是有什麼剪枝技術?書上都沒有記載。 只是長了一些知識:瓜蔞也叫天花粉,並非兩種。 王客所言,也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 然我之推理,亦未必全中。 陽光如舊並無新的遮蔽。 肥料固然施得不多,證之李家,亦未必因此。 如非修剪無術,則必是本身退化,需要再播種一次新的種子了。 種植幾年,它對我不再是新鮮物,我對它也有些膩煩。 現在既不結果,明年想拔去,利用原架,改種葡萄。 但書上說拔除甚不易,其根直入地下,有五六尺之深。 這又不是我力所能及的了。 灰菜 庭院假山,山石被人拉去,乃變為一座垃圾山。 我每日照例登臨,有所憑弔。 今年,因此院成為髒亂死角,街道不斷督促,所屬機關,才撥款一千元,僱推土機及汽車,把垃圾運走。 光滑幾天,不久就又磚頭瓦塊滿地。 機關原想在空地種些花木,花錢從郊區買了一車肥料,卸在大門口。 除院中有心人運些到自己葡萄架下外,當晚一場大雨,全漂到馬路上去了。 有一戶用碎磚圍了一小片地,揚上一些肥料。 不知為什麼沒有繼續經營。 雨後野草叢生,其中有名灰菜者,現在長到一人多高,遠望如灌木。 家鄉稱此菜為「落綠」,煮熟可作菜,余幼年所常食。 其灰可浣衣,勝於其他草木灰。 故又名灰菜。 生命力特強,在此院房頂上,可以長到幾尺高。 選自《光明日報》,1985年11月10日 ·583· 金魚楊憲益 楊憲益1914~,安徽泗縣人,翻譯家、作家,著有學術著作《譯余偶拾》、《零墨新箋》,等譯有《紅樓夢》、《儒林外史》等。 金魚雖然只是一種供玩賞的東西,但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到我國文化的豐富多彩和勞動人民的智慧。 金魚和菊花或茶葉等,推其起源,都是經過我國勞動人民的仔細選種培植的結果,這些東西都有了很大變化。 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沒有像我們那樣種類繁多的菊花,也沒有我們那樣分門別類的茶葉,金魚更是我們培育的獨特產物。 當我們走進北京中山公園,看到那些多種多樣的金魚的時候,我們不禁為我們悠久的文化傳統感到驕傲。 第10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現代散文(閑情記趣篇)》
第10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