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晡不至[13],家嚴同伯修門外望[14]。 至夕,見一荷擔從柳堤來者,東也。 家嚴大喜,急引至舍,釋擔視之,僅得蜜一瓮。 問餅何在,東曰:「昨至城,偶見蜜價賤,遂市之;餅價貴,未可市也。 」時約以明納禮,竟不得行。 戚、奎皆三弟仆。 戚嘗刈薪[15],跪而縛之,力過繩斷,拳及其胸,悶絶仆地,半日始蘇。 奎貌若野獐,年三十,尚未冠[16],發後攢作一紐,如大繩狀。 弟與錢市帽,奎忘其紐,及歸,束髮如帽,眼鼻俱入帽中,駭嘆竟日。 一日至比舍[17],犬逐之,即張空拳相角,如與人交藝者,竟嚙其指[18]。 其痴絶皆此類。 然余家狡獪之仆,往往得過,獨四拙頗能守法。 其狡獪者,相繼逐去,資身無策[19],多不過一二年,不免凍餒。 而四拙以無過,坐而衣食,主者諒其無他,計口而受之粟[20],唯恐其失所也。 噫,亦足以見拙者之效矣。 註釋: [1]石公:作者自號石公。 [2]趨避:快走,逃避。 [3]烏賊魚:也稱墨魚或墨斗魚。 [4]鈍:遲鈍、愚笨。 [5]虯鬚:捲曲的鬍子。 [6]綉:疑當作「銹」字。 [7]醪liáo:濁酒。 [8]傴yǔ僂lǚ:腰背彎曲。 突:煙囪。 這裡指灶火。 [9]挈qè:提。 [10]門樞:門上的轉軸。 [11]燕:北京。 邸:官邸。 [12]伯修:袁宏道的哥哥袁宗道,字伯修。 [13]晡bū:申時,下午三點至五點。 [14]家嚴:父親。 [15]刈yì薪:割柴。 [16]冠guàn:古代男子二十要行成人禮。 結髮戴冠。 [17]比舍:隔壁鄰居。 [18]嚙niè:動物用牙咬。 [19]資身:養活自己。 [20]粟:這裡泛指口糧。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又字無學,號石公。 湖廣公安今屬湖北人。 萬曆二十年1592中進士。 先後任過吳縣知縣、順天府教授、國子監助教和禮部主事、吏部郎官等職。 一生多次漫遊各地名勝,寫作了90余篇遊記文,大都文筆雋秀,富有情趣。 他與兄宗道、弟中道號稱「三袁」,被稱為「公安派」的代表人物,在明代文壇佔有重要地位。 他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主張,要求詩文創作必須「從自己胸臆流出」,反對復古模擬。 其散文清新活潑,不拘一格,自成一家。 著作今有《袁宏道集箋校》,錢伯城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出版。 本文選自《袁宏道集箋校》卷十九,是作者萬曆二十七年1599至二十八年在北京時所作。 作者以漫畫的筆法、具體的事例,生動地描寫了家中四位僕人。 他們同樣拙笨可笑,卻同中有異,各具神態。 作者在開篇和結尾處點明了文章的用意:巧之用與拙之效是相對而言的。 巧者有時會引來不幸;而拙者也會有所得。 作者借《拙效傳》,表達了對為人處世之道的深沉感慨,文筆詼諧有趣,又耐人尋味。 自刻橫塘集述.明茅元儀 先君為諸生祭酒時[1],與省內名士結秋水社于橫塘。 橫塘在白蘋紅蓼之傍,而趙文敏之故宅也[2]。 宅西為蓮花莊,東為長橋,橋亙于月湖,即所謂水晶宮也。 先君既貴,橫塘之居不守,唯長橋數椽尚在蓮花莊,後為朱君采侍禦宅,省內推城居第一。 嗣後曹能始觀察築浮山堂于閩會城之郊,隔街為園。 園因山因水,皆不事增飾,其奇石怪松,近勝於園者,遠媚于堂。 堂三楹,前後闢軒。 前軒有池,頗廣,為寬廊以翼其左,為花徑以映其右,而隔街之松石峰嶺皆倒影其中,省內又推郊居第一,名與蓮花莊等。 其地曰洪塘,閩方言即呼橫塘。 蓋其水橫亙于會城之外,有江心塔寺以為掩映。 而芙蓉。 方山、佛樓諸山,遠峙近衛,會城實藉此水以為橫蔽,謂之橫塘亦宜。 余至閩,能始丈人即授館其處,較之黃州之東坡[3],惠州之白鶴[4],屢遷而得之,幸矣。 故余詩即以橫塘名集。 不數月,本州檄歸。 歸日覊累蒲伏于公府,不能退守先人敝廬于鄉,而郡中長橋數椽,已沒入為他人有矣。 不得已乃腵息其中,偪陋不能容膝[5],時假小舫棹裡許,系于橫江老柳之下,婆娑久之[6]。 或曰:「此汝先君所植也。 不知已易幾主矣。 」故歸詩亦仍名「橫塘」。 前之「橫塘」,猶江村之不敢忘伯順,後之「橫塘」,不敢忘先君所偃息也。 合之共十捲。 註釋: [1]諸生:明清兩代稱已入學的生員。 祭酒:學官名,漢代有博士祭酒,是博士之首。 隋以後稱國子監祭酒,是國子監的主管官。 [2]趙文敏:即趙孟頫,卒謚文敏。 趙湖州人,知此橫塘亦在湖州。 [3]東坡:在湖北省黃岡縣東。 蘇軾貶官為黃州團練副使,築室于此,自號東坡居士。 [4]惠州:在今廣東省南部、東江下游。 白鶴:惠州峰名,蘇軾紹聖間南謫時曾在此寓居。 [5]偪陋:狹窄而簡陋。 [6]婆娑:盤桓。 茅元儀1594—1644,字止生,號石民。 崇禎中曾掌軍務。 有《西峰談話》、《青油史漫》、《石民四十集》等作。 自題《秋冬之際草》.明譚元春 昔人言:「秋冬之際,尤難為懷[1]。 」以之命篇,非是之謂也。 何嘗快,獨無憂,予之不懷良易矣。 然則曷取焉?夫已冬而秋,不猶之方春而夏乎哉?鸚花藻野,則春同在夏矣;紅黃振谷,則秋不遽冬矣。 故君子際之以答歲也[2]。 況獨往苦少,同志苦多;泛則方舟,登或共屐;非甚喑滯[3],其何默焉。 然當斯際也,以游則山澹澹而不至于癯[4],水岩岩而不至于嬉[5],故淵明所謂「良辰入奇懷」[6],靈運所謂「幽人嘗坦步」[7],每臨境下筆,皆抱此想矣。 註釋: [1]「秋冬」二句:語出《世說新語.言語》。 [2]際:遇。 [3]喑yīn:緘默,不說話。 [4]澹澹:恬靜。 第25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代散文》
第25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