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峰南坳,轟然下瀉者,小龍湫也[19]。 隔龍湫與獨秀相對者,玉女峰也。 頂有春花,宛然插髻。 自此過雙鸞,即極于天柱。 雙鸞止兩峰並起,峰際有僧拜石,袈裟傴僂,肖矣。 由嶂之左脅,介於展旗者,先為安禪谷,谷即屏霞之下岩。 東南為石屏風,形如屏霞,高闊各得其半,正插屏霞盡處。 屏風頂有蟾蜍石,與嶂側玉龜相向。 屏風南去,展旗側褶中,有徑直上。 磴級盡處,石閾限之[20]。 俯閾而窺,下臨無地,上嵌崆峒[21]。 外有二圓穴,側有一長穴,光自穴中射入,別有一境,是為天聰洞,則嶂左第一奇也。 鋭峰迭嶂,左右環向,奇巧百出,真天下奇觀!而小龍湫下流,經天柱、展旗,橋跨其上,山門臨之[22]。 橋外,含珠岩在天柱之麓,頂珠峰在展旗之上,此又靈岩之外觀也。 十三日,出山門,循麓而右。 一路崖壁參差,流霞映采。 高而展者,為板嶂岩。 岩下危立而尖夾者,為小剪刀峰。 更前,重岩之上,一峰亭亭插天,為觀音岩。 岩側則馬鞍嶺橫亙于前[23]。 鳥道盤折,逾坳右轉,溪流湯湯[24],澗底石手如砥[25]。 沿澗深入,約去靈岩十餘里,過常雲峰,則大剪刀峰介立澗旁。 剪刀之北,衙岩陡起,是名連雲峰。 從此環繞回合,岩窮矣。 龍湫之瀑[26],轟然下搗潭中。 岩勢開張峭削,水無所着,騰空飄蕩,頓令心目眩怖。 潭上有堂,相傳為諾詎那觀泉之所[27]。 堂後層級直上,有亭翼然面瀑。 踞坐久之,下飯庵中。 雨廉纖為止[28],然余已神飛雁湖山頂,遂冒雨至常雲峰。 由峰半道松洞外,攀絶磴三里,趨白雲庵。 人空庵圮[29],一道人在草莽中,見客至,望望去。 再入一里,有雲靜庵,乃投宿焉。 道人清隱,臥床數十年,尚能與客談笑。 余見四山雲雨淒淒,不能不為明晨憂也。 十四日,天忽晴朗,乃強清隱徒為導。 清隱謂湖中草滿,已成蕪田,徒復有他行[30],但可送至峰頂。 余意至頂,湖可坐得。 於是人捉一杖,躋攀深草中,一步一喘,數里始歷高巔。 四望白雲迷漫一色,平鋪峰下。 諸峰朵朵,僅露一頂,日光映之,如冰壺瑤界[31],不辨海陸。 然海中玉環一抹[32],若可俯而拾也。 北瞰山坳立內,石筍森森,參差不一。 三面翠崖環繞,更勝靈岩。 但谷幽境絶,惟聞水聲潺潺,莫辨何地。 望四面峰巒,纍纍下伏如丘垤,惟東峰昂然獨上,最東之常雲,猶堪比肩。 導者告退,指湖在西腋一峰,尚須越三尖[33]。 余從之。 及越一尖,路已絶,再越一尖,而所登頂已在天半。 自念《志》雲[34]:「宕在山頂[35],龍湫之水即自宕來。 」今山勢漸下,而上湫之澗,卻自東高峰發脈,去此已隔二谷。 遂返轍而東,望東峰之高者趨之,蓮舟疲不能從[36],由舊路下。 余與二奴,東越二嶺,人跡絶矣,已而山愈高,脊愈狹,兩邊夾立,如行刀背。 又石片棱棱怒起,每過一脊,即一峭峰,皆從刀劍隙中攀援而上,如是者三。 但見境不容足,安能容湖?既而高峰盡處,一石如劈;向懼石峰撩人,至是且無峰置足矣。 躊躇崖上,不敢復向故道,俯瞰南面石壁下有一級,遂脫奴足布四條,懸崖垂空,先下一奴,餘次從之,意可得攀援之路。 及下,僅容足,無餘地。 望岩下,鬥深百丈,欲謀覆上,而上岩亦嵌空三餘丈,不能飛陟。 持布上試,布為突石所勒,忽中斷。 復續懸之,竭力騰輓[37],得復登上岩。 出險,還雲靜庵,日已漸西。 主僕衣履俱敝,尋湖之興衰矣。 遂別而下,復至龍湫,則積雨之後,怒濤傾注,變幻極勢,轟雷噴雪,大倍于昨。 坐至暝始出,南行四里,宿能仁寺[38]。 十五日,寺後覓方竹數握[39],細如枝。 林中新條,大可徑寸,柔不中杖,老柯斬伐殆盡矣。 遂從歧度四十九盤,一路遵海而南,逾窯嶴嶺,往樂清[40]。 註釋: [1]初九日:指明神宗萬曆四十一年1613四月初九日。 台山:即天台山,在今浙江天台縣北。 作者于初一日至初八日遊覽了天台山。 [2]黃岩:今浙江黃岩縣。 [3]八嶴āo:地名。 浙江一帶把山間平地叫「嶴」。 [4]盤山嶺:又稱盤山,在浙江樂清縣山門鄉。 [5]大荊澤:驛站名。 在樂清縣東北,通黃岩縣界。 [6]章家樓:在大荊驛南,明人章[山獻]建。 [7]向:剛纔。 [8]腋:腰。 [9]駢筍:並生的筍。 [10]挺芝:挺拔的芝草。 [11]幞fú:古代男子用的一種頭巾。 欹qī:歪向一邊。 [12]靛diàn:藍色染料。 [13]雙鸞:雙鸞峰,在東內谷。 五老:五老峰。 在東內谷。 [14]靈峰寺:在東內谷靈峰下,宋天聖元年1023文吉和尚創建,康定二年1041賜匾額。 [15]淨名寺:在東內谷,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建。 [16]靈岩寺:在東內谷,北宋太平興國年間建。 [17]稱:相當。 [18]高半獨秀:高度有獨秀峰的一半。 [19]小龍湫qiū:瀑布名。 [20]石閾yù:石門檻。 [21]崆峒:山洞。 [22]山門:雁山的南天門。 [23]橫亙:橫貫。 [24]湯湯sāang:大水急流的樣子。 [25]砥dǐ:細的磨刀石。 [26]龍湫之瀑:指大龍湫。 在西內谷。 [27]諾詎那:羅漢名。 相傳是唐代眉州今屬四川人,叫羅堯運,他最先進入雁蕩山,在大龍湫看瀑布坐化成仙。 [28]廉纖:細微,纖細。 代指細雨。 [29]圮qǐ:倒塌。 [30]復有他行:還有別的地方要去。 [31]瑤界:仙境。 [32]海中玉環:指浙江東南的玉環島。 [33]三尖:三座尖削的山峰。 [34]《志》:指雁宕山志。 [35]宕:雁湖。 [36]蓮舟:和尚名。 作者的旅伴。 [37]騰輓:向上拉。 第20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代散文》
第20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