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有洞嵌絶壁,不甚闊,一衲攀而登[23],如獼猴。 余不住,謂導僧曰:「上山險在背,肘行可達。 下則目不謀足,殆已[24],將奈何?」僧指其凸曰:「有微徑,但一壁峭而油,不受履,過此雖險,可攀至脊。 迂之即山行道也。 」僧乃跣[25],蛇矯而登[26]。 下布以縋[27],健兒以手送余足,腹貼石,石膩且外欹,至半,體疆,良久足縮,健兒努以手從[28],遂上。 迨至脊,始咋指相賀[29],且相戒也。 峰名不甚雅,不盡載。 其洞壑初不名,而新其目者[30],曰石雨洞,曰慧石亭。 洞在下盤,道聽澗聲,覓之可得。 石距上方百步,纖瘦豐妍不一態,生動如欲語。 下臨飛澗,松鬣覆之如亭。 寐可憑,坐可茵[31],閒可侶,故慧之也。 其石泉奇僻,而蛇足之者,曰紅龍池。 其洞天成可庵者,曰瑞雲庵之前洞,次則中盤之後嶺也。 其山壁窈窕秀出而寺廢者,曰九華頂,不果上。 其剎宇多,不錄。 寄投者,曰千像,曰中盤,曰上方,曰塔院也[32]。 其日為七月朔,數得十[33]。 偕游者,曰蘇潛夫、小修、僧死心、寶方、寂子也[34]。 其官于斯而以舊雅來者[35],曰鐘刺史君威也[36]。 其不能來,而以書訊且以蔬品至者,曰李郎中酉卿也[37]。 註釋: [1]盤山:在今北京平谷與天津薊縣之間。 [2]外骨而中膚:有骨骼與肌膚比喻岩石和泥土,形容盤山外表岩石而內藴泥土。 [3]羆pí:熊的一種。 羆虎:用《尚書.牧誓》:「如虎如貔,如熊如羆」句,比喻武士。 [4]欹嶔:高峻的樣子。 虯qiú曲:蜷曲。 [5]偃:倒下。 [6]面削:表面光滑陡峭,有如刀削。 [7]尋:古代長度單位。 八尺為尋。 [8]仄:狹窄。 [9]鬥:指水與石撞擊。 [10]莽莽:長遠無際的樣子。 [11]鬣liè:魚鰭。 [12]上方精舍:即上方寺。 [13]鋭而規:又尖又圓。 [14]窣sù諸波:梵語佛塔。 [15]髻jí石:盤山地名。 形似盤在頭上的髮髻。 [16]闊以掌:用手掌撥開路。 [17]中絶:中間絶斷。 [18]更gēng:更替。 [19]太石:遠古。 雲嵐:雲氣。 [20]枰píng石:棋盤石。 [21]幾筵:宴席。 [22]拚pàn:捨棄。 [23]衲:本指僧衣。 裡借指和尚。 [24]殆dài:危險。 已:同「矣」。 [25]跣xiǎn:光腳。 [26]蛇矯:像蛇一樣矯捷。 [27]下布以縋zhuì:此處指從上放下布,讓下邊的人攀布而上。 [28]努:努力。 從:放、送。 [29]咋zé指:咬指,有痛覺,表示還活着。 [30]新其目:新給它起名字。 [31]茵:蓆子、墊子。 [32]千像、中盤、上方、塔院:都是寺院名。 [33]朔:初一。 數得十:從初一數到十,即初十。 [34]蘇潛夫:蘇惟霖,號潛夫,作者至交。 小修:袁中道的字。 死心:袁文煒,字中夫,後出家,名死心。 寶方:僧名。 一名圓象。 寂子:僧名[35]舊雅:舊日交往。 [36]鐘君威:鐘起風,字君威,浙江人,薊州知府。 [37]李郎中酉卿:李長庚,字酉卿,當時任戶部郎中。 本文選自《袁宏道集箋校》卷十七,作於萬曆二十七年1599,這篇遊記先以「盤山外骨而中膚」一句,概括盤山的總體風貌特色,然後有層次地選擇引人注意的景點「述其最者」,如盤泉、懸空石、盤頂加以詳細刻畫,脈絡十分清楚。 其中穿插游者心態的細節描寫,如游泉大呼「奇快」、「遇絶險處,當大笑」的約定,以及攀上險峰「咋指相賀」等,更是生動傳神,妙趣橫生。 游千山記.明程啟充 千山在遼陽城南六十里[1],秀峰疊嶂,綿亙數百里。 東引甌脫[2],南抱遼陽,嶻嶪蓊鬱[3],時有佳氣,如海蜃然[4]。 嘉靖丁亥[5],予戍撫順[6],丙申遷蓋州[7],道出遼陽,乃與同志徐、劉二子游焉。 出南門,過八里莊、石門、釣魚台[8]。 台,蓋屯戍舊址也。 東北有溫泉,瑩潔可鑒。 南折入山,數里,抵祖越寺。 路頗峻,稍憩于寺之禪堂,乃登萬佛閣。 閣在山半,緣崖旋轉,越飛梁而入[9]。 憑欄四望,天風泠然,因宿于寺。 時戊子日也,循東山,望螺峰,附太極石,入岩澗,高不滿丈,深倍之,廣半。 俯看萬佛閣,已在下方矣。 前有亭,曰一覽。 自一覽亭迤西而北,入龍泉寺。 晡時[10],往香岩[11],亂溪而東[12],岩壑窈窕[13],僧房半出雲間,扶杖登之。 明晨己丑,寺僧設齋,乃行,憩大樹下。 人境空寂翛然[14],有遺世之想[15]。 東峰危險,徐、劉二子浮白引滿[16],其間適有吹笳者,聲振林樾[17],聞之愀然[18]。 由此至大安[19],自東而北。 自龍泉至此,約二十餘里,陡絶洿陷[20],懸崖怪石,後先相倚,撫孤山,瞰深壑,奇花異卉,雜然如綉。 行複數里。 隍堂中開[21],諸山羅列,高爽清曠。 視三寺為最西峰[22],空洞倚天。 徐子題曰:「通明天」。 是夕,有雨意。 翼日庚寅[23],晴霽,登中峰,顧瞻京國[24],遠眺荒徼[25],山海混茫無際。 東有羅漢洞,高寒襲人。 又數息[26],至雙井,一在樹下。 一在亂石間,泉甚冽。 又數息,抵仙人台,峭壁斷崖,北隅以木梯登望之,股慄[27]。 健者匍匐而上,有石枰[28],九仙環弈焉。 自仙人台尋中會寺,入溪,穿石,荊棘塞路,不可杖,徑僅容雙趾。 以匹布縛胸,使人從後輓之,扶滕側足,盤跚而步[29],危甚。 劉子先之,徐子與余相去數武[30],摘山花以詩贈余。 余亦倚聲和之。 趺坐石上[31],一老進麥餅。 值饑,食之厭[32],問其姓氏,笑而不答,乃至寺。 自大安山行幾二十里,因憊,坐僧房。 久之,起視山岡,兩浮屠相向爭聳[33],乃自中會反祖越。 第19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代散文》
第19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