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天竺:在靈隱寺南面山中,有上、中、下三天竺之分。 [12]「寺後」二句:傳說唐代李源與僧圓澤一作「圓觀」友好,圓澤托生王氏,與李源相約十三年後中秋夜,在杭州天竺寺相見。 屆時李到寺前,有一牧童唱道:「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不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以身雖異性長存。 」特意即圓澤託身。 見唐袁郊《甘澤謡》、蘇軾《圓澤傳》。 後人遂將天竺寺後山石傅為三生石。 [13]磊磈kuǐ:眾石堆積之狀。 [14]玉泉寺:在棲霞山和靈隱山之間。 [15]石屋洞:在南高峰和青龍山之間的石屋嶺南麓,洞形像屋。 煙霞洞:在南商峰煙霞嶺上。 [16]辨才:唐太宗時僧人,居越州永飲寺。 王羲之《蘭亭帖》真跡藏於七世孫智永處,智永傳辨才。 唐太宗屢求不得,令蕭翼設計賺取之。 辨才因此不久病死。 [17]㳘㳘chōng沖:泉水流下的樣子。 [18]秦少游:秦觀,字少游,又字太虛,號淮海居士。 宋元祐年間任太學博士,紹聖年間曾任杭州通判。 參寥:即參寥子,宋僧道潛的別號,善詩,與蘇軾、秦觀為詩友。 [19]猶子:侄子。 [20]保叔塔:又名保俶塔,在杭州寶石山上,建於北宋開寶年間。 [21]定光:即燃燈佛。 [22]虎跑泉:在杭州虎跑山大慈定慧禪院中,泉水甘冽醇厚,有天下第三泉之稱。 [23]蘿岕:茶名,産於浙江長興縣。 [24]子瞻題詩:蘇軾有《虎跑泉》詩。 [25]于忠肅祠:在杭州三台山。 于忠肅,即于謙,明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字延益。 正統十四年1449土木之變後,從兵部侍郎升任尚書,擁立景帝,反對南遷。 調集重兵,在北京城外擊退瓦刺軍。 天順元年1457英宗復辟,以「謀逆罪」被殺。 次年葬于杭州。 [26]至日:夏至日和冬至日。 [27]舠:刀形小船。 [28]錢繆王祠:在杭州清波門北。 錢繆,唐末臨安人。 唐昭宗時為鎮海東軍節度使,賜鐵券,擁兵兩浙,封越王,又封吳王。 唐亡,受後樑朱溫之封,稱吳越國王,為十國之一,傳至其孫錢俶,歸於宋。 [29]坡公碑:錢王祠內有蘇軾書《表忠觀碑》,述錢繆祖孫事。 [30]精忠武穆之廟墓:即岳王廟和岳墳。 岳王廟在西湖畔棲霞嶺下,岳墳在岳王廟中側。 [31]瀦zhū朱:水停積。 [32]岸幘:推起頭巾,露出前額。 謂簡率不拘。 [33]檟jiǎ賈:一種樹,又名山楸,常植于墳墓前。 [34]檜:秦檜。 [35]澹庵先生:胡銓,字邦衡,號澹庵,廬陵人。 宋高宗建炎年間,曾上疏請斬秦檜、王倫、孫近三人,被編管新州。 後曾任工部侍郎,以資政殿學士致仕。 卒謚忠簡。 [36]茂陵:古縣名,在今陝西興平縣。 [37]湯陰:河南湯陰縣,岳飛故里。 [38]分節九江:指出任九江備兵使者。 [39]孤山處士:指北宋林逋,錢塘人,字群復,隱居西湖孤山,不娶,種梅養鶴以自娛,因有「梅妻鶴子」之稱,卒謚和靖先生。 [40]湖心亭:在西湖中,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 [41]孫隆:萬曆時蘇杭織造監,曾用巨資修建西湖名勝。 [42]兩堤:指白堤和蘇堤。 [43]斕斒:同「斕斑」,色彩錯雜的樣子。 [44]冷泉亭:在靈隱寺山門之左。 [45][氵薨][氵薨]hōng轟:水勢洶湧的樣子。 [46]錢岳陽:錢檟,字岳陽,會稽人。 萬曆中任袁州知府,後督學江西,以文章知名。 目眚:眼病。 [47]放生池:在西湖「三潭印月」處。 [48]蓮池師:明高僧,名袾宏,號蓮池,居雲棲寺三十餘年,世稱蓮池大師。 虞德園:虞淳熙,字德園。 [49]丁未:萬曆三十五年1607。 游衡岳記.明張居正 《山海經》[1],衡山在《中山之經》[2],而不列為岳,豈禹初奠山川望秩[3],猶未逮與?《舜典》:「南巡狩,至于南嶽[4]。 」今瀟湘、蒼梧[5],故多舜跡,殆治定功成,乃修㳇祀與[6]?張子曰:余登衡岳,蓋得天下之大觀焉。 十月甲午,從山麓抵岳廟[8],三十里,石徑委蛇盤曲,夾以虯松老桂。 含煙裊露,鬱鬱蔥蔥,已不類人世矣。 余與應城義河李子先至,禮神畢,坐開雲堂[9],湘潭會沙王子、漢陽甑山張子,乃從他間道亦至[10]。 同宿。 是夜恍然若有導余升寥廓之宇者,躡虹梯[11],憑剛飆[12],黃金白玉幻出宮闕,芝草琅玕[13],璨然盈把[14],殆心有所憶,觸境生念云爾。 乙未晨,從廟側右轉而上,仄徑縹緲,石磴垂接[15],懸崖巨壑,不敢旁瞬。 十步九折,氣填胸臆,蓋攀雲捫天,若斯之難也。 午乃至半山亭,亭去岳廟十五里,五峰背擁[16],雲海蕩漾,亦勝境也。 飯僧舍,少憩,復十五里,乃至祝融[17]。 初行山間,望芙蓉、煙霞,石廩、天柱諸峰,皆摩霄插雲,森如列戟,爭奇競秀,莫肯相下。 而祝融乃藏諸峰間,才露頂如髻。 及登峰首,則諸峰顧在屐底[18],若揖若退,若俯若拱,瀟湘蒸江[19],一縷環帶。 因憶李白「五峰晴雪,飛花洞庭」之句[20],蓋實景也。 旁睨蒼梧九疑,俯瞰江漢[21],睟埏六合[22],舉眥皆盡。 下視連巒別[山獻][23],悉如培[土婁]蟻垤[24],不足復入目中矣。 同遊者五人,咸勒石記名焉[25]。 暮宿觀音岩。 岩去峰頂可一里許,夜視天垣諸宿,大者或如杯盂,不類平時所見也。 晨登上封觀海[26],日初出,金光爍爍,若丹鼎之方開[27]。 少焉,紅輪湧于海底,火珠躍于洪爐。 旋磨旋瑩,蒼茫雲海之間。 徘徊一刻許,乃掣浮埃而上[28]。 第18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代散文》
第18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