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龍尾關:古關名,又名河尾關,在洱海南端。 [7]半月拖藍:謂洱海像半輪月亮披着一片藍色光波。 [8]嘉靖庚寅: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 [9]中溪李公:即李元陽,字仁甫,號中溪,雲南太和今大理人。 嘉靖進士。 知江陰縣,入為御史,遇害事敢言。 後罷歸家居。 [10]二月辛酉:據陳垣《二十史朔閏表》等歷表,辛酉日當為正月三十日。 又,下文「壬戌」、「癸亥」,則為二初一、初二。 [11]天生橋:又名天橋、石馬橋,下斷上連,憑虛凌空,可渡一人,故名天橋。 橋邊激水濺珠,宛如梅樹。 [12]龍關曉月:為點蒼一景。 龍關:即龍尾關。 [13]排闥tà:推開門。 [14]天在地底:指天空的景色在水中形成的倒影。 [15]瀹yuè茗:煮茶。 [16]洱波在席:洱海的水波好像就在席間。 [17]趺fū坐:盤腿而坐。 [18]鴛浦夕陽:這是洱海一景。 [19]網罟gǔ大密:意謂捕魚的太多,罟,網的通稱。 [20]采:通「彩」。 [21]山阪:山坡。 [22]感通寺:又名蕩山寺。 在聖應峰南麓、莫殘溪北岸。 據傳為東漢時迦葉騰和竺法蘭由天竺古印度入中國時建。 幾經興廢。 明洪武后曾建寺庵三十六院,被譽為蒼洱諸大寺之最。 [23]篝gou燈:燈籠。 這裡謂點着燈籠。 [24]等字:指等韻表上排列的字。 等韻是系統分析漢語語音結構的一種傳統方法。 [25]六書:漢代學者分析小篆的形、音、義而歸納出來的六種造字條例。 古書中名稱也不一,一般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轉注實非『考老』:轉注是六書之一。 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說:「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也是。 」歷來對這理解不同,這裡李中溪認為是宋人瞎編的。 [26]轉注之例:有關轉注的條例,即後代流傳的《轉注古音略》。 [27]額:匾額。 [28]高皇詩十八章:明太祖朱元璋有御製詩十八章賜感通寺僧無極。 [29]三月乙酉:據《二十史朔閏表》,乙酉為二月二十四日。 下文的干支紀日亦依此順推。 [30]杜光庭:青城今四川郫縣人。 曾到南詔,住玉局峰,教南詔王家子弟文化。 死後葬玉局峰山下,並建昭文祠以紀念。 [31]疊崿è:層層的山崖。 [32]清碧溪:點蒼十八溪之一。 [33]諸葛武侯畫卦石:相傳諸葛亮征孟獲時曾在太和一帶屯兵,他從草叢中得石,刻伏羲像和八卦,並築台以為紀念。 [34]浮圖:這裡指佛塔。 即「弘聖寺一塔」。 [35]隋文帝:指隋代開國之主楊堅。 [36]阿育王:意為無憂王,古代摩揭陀國孔雀王朝國王,後歸信佛教,廣建寺塔,對佛教發展很有影響。 [37]點蒼神祠:在中和峰麓。 系南詔異牟尋歸唐與崔佐時會盟處。 事見《舊唐書.南蠻傳》。 [38]翠微:輕淡青翠的山色。 [39]候:伺望。 [40]米纜:俗稱米綫、米粉,系用大米加工製成的細條食品。 [41]三塔寺:又名崇聖寺,在應樂峰下,建於唐代。 [42]芒鞋:草鞋。 [43]鍧hōng:象聲詞,這裡形容雷聲。 [44]帝釋:佛教稱諸天之主為帝釋。 [45]作止:指有時響,有時不響。 [46]六合:謂天地四方。 《莊子.齊物論》:「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聖人論而不議。 」[47]少陵:杜甫。 春山相求之詩:指杜甫《題張氏隱居二首》之一,其首聯為「春山無伴獨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48]元世祖:指元代開國皇帝忽必烈。 駐蹕bì:帝王出行時,中途暫住。 蹕,指帝王車駕。 [49]授記:佛對發心修行的人授與將來成果作佛的預記。 [50]簟diàn:竹蓆。 [51]叢薄:草木叢生的地方。 [52]滴乳岩:相傳南詔時高智升初生,被棄石崖下,有石乳滴入其口,得數日不死。 [53]悉達場:又名放光谷,俗傳四周皆有佛光。 [54]扁:同「匾」。 [55]猱náo緣:猿內攀登。 [56]垂堂:堂屋檐下。 古人有「坐不垂堂」之說,因檐瓦落下可能傷人。 [57]舍利塔:供奉釋迦牟尼佛骨的塔。 [58]羅剎:惡鬼。 [59]結廬:建屋居住。 [60]崎仄:崎嶇狹窄。 [61]「不見」二句:蘇軾《題西林壁》:「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62]上關:又名龍首關、河首關、石門關,在洱海北端。 遵:沿著。 [63]搖落:零落。 [64]隒yǎn:山邊。 [65]武:半步。 [66]卷阿:曲折的山陵。 [67]微:無,非。 [68]柱礎:柱子下面的石墩。 [69]寺場:寺廟的場地。 [70]檐牙:房檐翹起如牙的部分。 戶牖yǒng:門窗。 [71]榜人:船伕。 [72]沄沄yún:水流浩蕩的樣子。 [73]生事:生計,生活。 [74]課:賦稅。 [75]蠡篆:即鳥蟲書,書寫在旗幟或符信上,其形或如鳥,或如蟲。 [76]賡和:唱和。 [77]帙zhì:書套。 一帙就是一函。 本文選自《大理縣誌》。 點蒼山在雲南大理洱海之西,巍峨秀麗,為南中奇勝。 頂有高河,泉深不可測。 有十九峰、十八溪等勝景。 這是作者被流放到雲南永昌衛時的作品。 楊慎雖被流放,但以他的名望與才能,仍然與不少士大夫交往。 史稱「大吏咸善視之」。 故他反而能擺脫為官的覊絆,徜徉山水,優遊著述。 這次暢遊點蒼山,以他飽游齊魯楚越諸山水的閲歷,淵博的學識,利用他那簡潔秀雅的文筆,優美的描繪,再現了點蒼山和洱海的奇特而幽美的勝景,讀之令人神往。 文中也記下了住在石窟中的漁家婦子的苦難生活,把筆鋒轉到官府繁重的徭役,反映了作者不能忘懷於民的可貴思想。 游東山記.明楊士奇 洪武乙亥[1],余客武昌。 武昌蔣隱溪先生[2],始吾廬陵人[3],年已八十餘,好道家書。 其子立恭,兼治儒術,能詩。 皆意度闊略[4]。 第18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代散文》
第18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