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選自《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十五,作於正德四年1509,這時作者被貶于龍場驛已是第三個年頭了。 瘞yì就是埋葬。 是作者埋葬三個客死在外的異鄉人以後所作的一篇哀祭文。 這三個異鄉人,僅為了微薄的薪俸而萬里奔走,終於暴死異鄉。 他們與作者素昧平生,但祭文的感情卻寫得相當深切,其關鍵是作者被貶龍場驛,其景況略如客死之人,悲客死之人也是藉以抒發自己被貶異域的淒苦哀傷之情。 但作者能「達觀隨寓」,終於生活下來了。 這既是實情,也是作者的自寬自解。 用拙堂記.明陳繼儒 吾友杜玄度,所居有用拙堂,屬陳子記之[1]。 陳子咨其義,曰:「吾少而讀天下書,善忘;登朝不十年,解綬歸[2]。 善倦:藥裹不去,善病;治家人產,善挫;與人遊,未知其眉睫喉嗉胸臆間事,善憒憒[3]:蓋世莫余拙也。 雖然,吾道是也。 昔者杜子美之句[4],若為余設者。 ”陳子曰:“吾游于世,而覺《論語》之為異書也。 參之魯[5],回之愚[6],蓋三致意焉。 何者?以其拙故也。 拙者以艮止,以巽入,以隨動,以遁藏,以謙始,以泰終[7]。 知此謂之至人,而儇捷狡獪之徒[8],顧及竊竊然笑之。 庸詎知有愚公之徙山,不如臥游之適也;陶長沙運甓[9],不如抱瓮之安也[10];何晏之談塵[11],不如括囊之無咎也[12];石季倫之金谷[13],不如一瓢之屢空也[14];謝康樂之挈裾捉席[15],不如籃輿之真率也[16]。 夫巧者以為得,而拙者亦未必失也;拙者以為失,而巧者亦未必得也,皆天也。 鵲之巢而鳩奪之,蜂之膳而人甘之。 然則巧勝乎?拙勝乎?善乎玄度之用拙也!」 嗟夫!蝸升而枯,鶻噪而敗,雀掉而驚,鼠譎而獄[17],猿捷而射,人巧而禍。 才賈忌,富賈怨,辯賈辱,宦賈讒[18]。 使人人而玄度若也,天下可以無事矣。 故曰:太沖若盈[19],大明若昧,大巧若拙。 吾願與玄度共勉之。 玄度交知,傾海內名士,不索之記,而索之陳子,其真有用拙之真意也夫。 註釋: [1]陳子:作者陳繼儒自稱。 [2]解綬:解下印綬,即辭官。 [3]憒憒:糊塗。 [4]杜子美:唐代大詩人杜甫,字子美。 [5]參:指孔子弟子曾參。 [6]艮、巽、隨、遁、謙、泰:均為《易經》六十四卦卦象名。 [7]儇捷狡獪:輕薄浮滑。 [8]愚公之徙山:指愚公移山的故事,見《列子.湯問》。 [9]陶長沙運甓:陶長沙,即晉陶侃。 陶侃,早年孤貧。 初為縣吏,積功漸遷至荊州刺史。 遭王導忌,轉任廣州刺史。 後蘇峻叛晉 ,建康失守,溫嶠推侃為盟主擊殺蘇峻,卦長沙郡公。 陶侃在廣州任時,常朝運百甓pì,磚于齋外,暮運于齋內。 以自勵志勤力。 人問其故,侃曰:「吾方致力中原,恐為爾優遊,不復堪事。 」[10]抱瓮:《莊子.天地》寫一漢陰老人用瓮從井中取水灌蔬,拒絶使用桔槔,認為桔槔是智巧機詐的產物,不合天然渾成之道。 後遂用「抱瓮」表示純樸無邪,對事物無所刻意用心。 [11]何晏談塵:何晏,字叔平,三國時魏宛人。 曾隨其母為曹操收養。 少以才秀知名,娶魏公主。 好才言,與夏侯玄、王弼等倡導玄學,競尚清談。 每清談晤對,手執塵尾。 後為司馬師所 殺。 [12]括囊:束閉口袋,用以比喻閉口不言。 [13]石季倫之金谷:石季倫,即晉石崇。 石崇,字季倫。 歷任散騎常侍、荊州刺史等職。 嘗劫遠使商客,致富。 于河陽建金谷園別業,奢靡無度。 元康六年,征西大將軍王詡還長安,石崇在金谷園中設宴,遊樂賦詩,詩不成者罰酒三斗。 後為孫秀所譖,被殺。 [14]一瓢屢空:《論語.雍也》寫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 因以一瓢屢空喻生活清苦。 [15]謝康樂:即南朝宋詩人謝靈運、[16]籃輿:竹橋。 《宋書.陶潛傳》記載陶潛有腳病,常乘籃輿出入。 [17]鼠譎而獄:《史記.張湯傳》:「湯拙窟得鼠及餘肉,劾鼠掠治,傳爰書,訊鞫論報。 」[18]賈:謀求,招致。 [19]太沖:極其虛靜和諧的境界。 游點蒼山記.明楊慎 自余為僇人[1],所歷道途,萬有餘裡,齊、魯、楚、越之間號稱名山水者,無不游。 已乃泛洞庭,逾衡、廬[2],出夜郎[3],道碧鷄而西也[4]。 其餘山水,蓋飫聞而厭見矣。 及至楪榆之境[5],一望點蒼,不覺神爽飛越。 比入龍尾關[6],且行且玩,山則蒼龍疊翠,海則半月拖藍[7],城郭奠山海之間,樓閣出煙雲之上,香風滿道,芳氣襲人。 余時如醉而醒,如夢而覺,如久臥而起作,然後知吾曩者之未嘗見山水,而見自今始。 嘉靖庚寅[8],約同中溪李公為點蒼之遊。 二月辛酉[10],自龍尾關窺天生橋[11],夜宿海珠寺,候龍關曉月[12]。 兩山千仞,中虛一峽,如排闥然[13]。 落月是懸,其時天在地底[14]。 中溪與予各賦一詩。 詩成,而月猶不移,真奇觀也。 下山乘舟至海門閣小飲。 壬戌,復行入關,由混混亭而升覺真庵,北折入谷口,觀寶林寺山茶。 因叩圓海寺,瀹茗煮泉[15],坐于萬松之陰。 已乃拄杖而下北澗,渡石關,至鶴頂寺,松林蔭軒,洱波在席[16],相與趺坐酌酒[17],時夕陽已沉西,山缺處猶露日影,紅黃一綫,本綫末寬,自山而下,直射洱波。 僧曰:「此即鴛浦夕陽也[18].餘波皆碧,獨此處日光湧金,有鴛鴦群浴。 今則網罟大密[19],此景時有時無,不常然也。 ” 曰:“但觀于湧金流采[20],已自勝耳。 」 第17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代散文》
第17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