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進賢冠:《後漢書.輿服志下》:「進賢冠,古緇布冠也,文儒者之服也,前高七寸,後高三寸,長八寸。 公侯三梁,中二千石以下至博士兩梁,自博士以下至小史私學弟子皆一梁。 」其制元代始廢。 這裡借指官職。 [11]家徒四壁立:家裡窮得只有四周的牆壁。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與馳歸成都,家居徒四壁立。 」[12]楗:門閂。 [13]樹:種。 甫:剛、才。 [14]扶疏:繁茂分披的樣子。 [15]莊老書:指《莊子》、《老子》一類的道家書。 [16]元旨:即「玄旨」。 [17]晡bū:申時,即下午三點至五點。 這裡泛指晚上。 [18]履綦:原謂鞋的飾物,代指鞋,這裡指人跡。 [19]科頭:束髮不戴帽子。 [20]嶠日:高高升起的太陽。 嶠,通「喬」,高。 [21]冰壺:盛冰的玉壺。 喻清涼冰潔。 [22]紺:深青中透紅的顏色。 [23]少選:隔不多久。 [24]四大:佛教指人身。 [25]市廛:商店集中處,猶言市場。 [26]薜荔:又名「木蓮」,常綠藤本植物。 [27]丹元府:道家指心。 屠隆1542—1605,字長卿,又字緯真,號赤水,又號鴻苞居士,鄞縣今屬浙江人。 萬曆五年1577進士,除穎上知縣,調青浦,遷禮部主事。 與西寧侯宋世恩甚相得,宴遊甚歡。 刑部主事俞顯卿嘗為隆所詆,遂以私憾訐隆與世恩淫縱,隆等上疏自理,並列顯卿挾仇誣陷,乃兩黜之。 隆歸,益放情詩酒,好賓客。 家貧,以賣文為活。 史稱屠隆有異才,「落筆數千言立就」。 詩文雜著有《白榆集》、《由拳集》、《鴻苞集》等。 又工曲,著有《曇花記》、《修文記》、《彩毫記》等。 本文選自《晚明小品》。 這是屠隆被黜後家居時作。 因偶讀書韋瞻的《贈商山僧》詩引起共鳴,表述了作者厭惡污濁的官場生涯,尋求在悠然的隱居生活和老、佛哲學中得到擺脫,代表了封建社會中一部分不願同流合污的知識分子的心態。 文章借詩引發,前後呼應,含蓄蘊藉,頗有韻味。 ★:46:06 0.10938秒, 偶語小引.明黃汝亨 孔肩心澄一泓[1],筆落眾妙,著作非一種。 忽有搖落不偶之感[2],乃作《偶語》。 為是不偶,而寓諸偶。 風緒觸物,靈籟相宣。 予戲謂孔肩:「此豈澤畔之吟[4],出於憔悴;當是苧蘿美人,病而生顰,顰乃益美耳。 」 註釋: [1]孔肩:人名。 不詳。 泓:清澈的樣子。 [2]搖落:凋謝,零落。 不偶:不合。 [3]籟:泛指聲音。 相宣:相互宣揚。 [4]澤畔之吟:戰國楚屈原被放,遊子江潭,行吟澤畔。 後常指謫官失意時所寫的作品。 本文選自《晚明小品選注》卷三朱劍心注。 文章以「風緒觸物,靈籟相宣」為喻,說明了言為心聲、有感而發、自成風格的道理。 中是「搖落不偶之感」,孔肩的《偶語》並不同於屈原的「澤畔之吟」。 結尾兩句簡明而有趣。 普陀遊記.明朱國禎 一 由定海棹舟,自北而東,過數小山,可三四十里,為蛟門,北直金堂山。 此處山圍水蓄,宛然一個好西湖也。 將盡望見舟山,曰橫水洋。 潮落時,舟山當其衝。 其一直貫,其二分左右:左為北洋,右為象山邊海諸處。 入舟山口,山東西亙七八十里。 南夾近海諸山,山斷續,望見內洋。 舟行其中,如泛光月河可愛。 盡舟山為沈家門。 轉而北,即蓮花洋。 洋長河三四十里,過即普陀矣。 二 抵普陀之灣,步入一徑。 過二小山,即見殿宇。 木山皆石,吐出潤土,蜿蜒直下,結局寬平,可三百畝。 即以右小山為右臂,一小山圓淨為案,左一長岡,不甚昂。 築石台,上結石塔。 殿三重,甚宏麗,乃內相奉旨敕建。 殿之辛隅[2],為盤陀石山,勢頗高聳。 巽方為潮音洞[3],吞吐驚人。 正後迤邐菩薩岩,最高。 曳而稍東,一石山,其下即海潮寺也,去前寺不過三里,萬曆八年所建,今已毀。 兩寺之間,東濱如海,一堤如虹。 海水上下,即無潮猶洶湧駭人。 東望水面橫抹,諸山起伏如帶,色黑,曰鐵袈裟。 又東望微茫二山,曰大、小霍山。 極目閭尾[4],紅光蕩漾,與天無際。 惟登佛頭岩,能盡其概。 若在半腰索引,諸山宛如深壑,空處盡帆如織。 彼中人了不知其異且險也。 三 大約山劈為前後二丈,支各峰巒十餘。 前結正龍,即普陀寺。 轉後為托,即海潮寺。 二大寺外,依山為庵者,五百餘所。 皆窈窕可愛,環山而轉。 除曲徑外,度不過三十里。 舟山有城有軍有居民,金堂最近。 聞其中良田可萬頃,番禁不許佃作 。 大謝山直舟山之南,田亦不少,此皆可耕之地。 然邊海之人都以漁為生,不爭此區區粒食計,故地方上下,無有言及者。 袁元峰相公欲行之,有司以為擾民而已。 四 普陀是明州龍脈最盡處,風氣秀美。 雖不甚險遠,而望洋者卻步。 即彼中士民,罕有至者。 凡僧以朝南海為奇,朝海者又以渡石樑橋為奇。 梁之南有曇花亭,下數級即為梁。 橫亙可十丈,脊闊亦二三尺,際北有絶壁,有小觀音廟在焉。 余坐上方廣寺,親見二十餘僧,踏脊于平地,其一行數步,微震懾,凝立。 少選卒渡,眾皆目之,口喃喃不可辨。 問之山僧,曰:「幾不得轉人身也。 」 普陀一無所產,歲用米七八千石,自外洋來者,則蘇、松一帶,出瀏河口,風順一日夕可到。 兩地皆載米以施,出自婦女者居多。 自閩、廣東者皆雜貨,恰夠歲用。 本山之僧,亦買田舟山,其價甚貴。 第9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代散文》
第9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