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柱》一文的第三個方面的可貴之處,在於部穆通過游三門和砥柱,考察三門和砥柱,不僅充實了《禹貢》關於砥柱的記載,而且糾正了《書傳》、《州志》的謬誤,特別是《隋書》的謬誤。 更在於有理有據、精闢透徹地說明了學習書本知識和在實踐中學習的關係,印證了孟子的名言:「盡信《書》,不如無《書》」。 在這裡,部穆強調了不唯書、要唯實。 書不可不讀,但要批判地讀。 書是前人寶貴經驗的積累,是人類出出代代獲取知識的途徑之一。 但是,又不能死讀書,啃書本,要在讀中多問幾個為什麼。 同時,要注重實踐,在實踐中檢驗書本知識,充實和發展書本知識。 這才是正確的讀書方法。 都穆的這個觀點,對於今天的讀書人也是適用的。 此外,語言精練也是《砥柱》一文的一個重要特點。 如「以其形似柱,故名」一句起到的是統領全篇的作用。 只「相傳上有唐太宗碑銘,今不存」,一句足可見其考察之細緻。 還有「躍然欲與之遊」、「崇約三丈,周起丈一」,僅寥寥數字,其所寫人或事已躍然紙上。 第後柬德升諸兄弟.明周順昌 計滸關分袂[1],節序倏更。 獨坐靜思,長安花何如故園柳。 三百五十人未知肝膽誰是,何如二三知己連床夜話,上下千古哉!南望迢迢,覺鳥啼雲散,俱足增故舊之思,鄉關之感。 亦欲以微醉爭之,苦不能酒。 惟啜清茗數鍾,伏枕求睡。 夢中所見,或祖父聲容,或相知歌嘯,甚至牽衣畫眉之態,俱恍恍欲似,醒來益令人百端交集。 語云「晝思夜結」,良然良然!別後情景,大概可想。 今科繁費稍減,加以弟之省約,亦要得二百餘金。 已去其半,此半竟無門可貸,真是苦事。 然大率識習使然,弟一人那能盡革,可奈何。 月中分兵部觀政,殊無政可觀,不過作揖打躬升堂畫卯而已[2]。 天下事以虛文相蒙者,大半類是。 今漫以書生當局,其籌邊治河大政無論,有何以簿書錢谷之數,天下幾何,茫不能對也。 始知書不可不多讀。 平日為八股緣[3],用了許多功夫,徒做一不識時務進士,良可笑也。 弟職應司理,偶展《大明律》一卷,深文刻字,多所未諳,乃信「讀書不讀律,致君終無術」兩言非浪語也[4]。 最恨者方今仕途如市,入仕者如往市中貿易,計美計惡,計大計小,計貧計富,計遲計速。 弟思今日正委吏乘田東西南北惟命之日[5],只宜信心做去,美惡貧富,升沉遲速,何所不可。 須知銀子取不盡,好官做不盡。 予之角,去之齒,四其足,兩其翼,造物自有定數,安用營營為。 先儒雲,學者不可把第一等事讓別人做。 又謂惟淡可以從儉,惟儉可以養廉。 在味哉,有味哉!間嘗以此意示之共事者,不謂迂則謂矯。 弟正甘心,獨怪夫世之不為迂不為矯者,眾亦相顧大笑。 意氣相期,孰如吾五人。 近於合榜中,偶得一真士,相合尤奇,時正辭部日也,耳目甚眾,彼獨以白鬚挺立於塚宰前[6],了無退避狀,無不撫掌。 弟謂世人那一件不思做假,此人尤犯仕途大忌,何以獨真,烏須藥豈少哉?實是有血性男子。 急訪之,乃丙午科鹿善繼也。 果雅負北方之望,弟即以是笑問,渠亦駭焉。 遂過我竟日,揚搉千載[7],抵掌時事,言朗朗可聽也。 至一種熱腸勁骨,布衣蔬食之志,視吾五人殊不減。 勿謂燕市中無荊卿、高漸離也[8]。 竟代四知己訂交矣,四知己亦為之快心否? 百餘日不得一晤,幾成鬱結病。 一夕風雨破紙窗亂入,愁不能寐,伸筆書之,不自知其言之長也。 青蓮云:「長安如夢裡,何日得歸期?」使我淒絶。 合宅想清嘉如昔,三老伯謹以空函候問,曷勝愧汗。 註釋: [1]滸關:即滸墅關,在今江蘇吳縣西北。 [2]畫卯:舊時官署照例于卯時開始辦公,相當於早晨五點至七點,吏役人員都要按時到衙門簽到,叫做「畫卯」。 這裡是聊以應景的意思。 [3]八股:明代流行的科舉考試的一種文體,段落有嚴格的規定,每篇有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等部分。 從起股到束股這四個部分,中間都有兩段相互排比的文字,共為八股。 形式獃板,束縛人的思想。 [4]「讀書」二句:蘇軾《戲子由》:「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終無術。 」致君,協助君王實現目標。 [5]乘田:春秋時魯國管理牧場養六畜的小吏。 [6]塚宰:官名。 為輔佐天子之官,後因以指宰相。 [7]揚搉:扼要論述。 [8]荊卿:戰國末荊軻,喜讀書擊劍。 燕太子丹用重金相聘,要他去刺殺秦王。 他出發時,高漸離擊築于易水送行。 他帶著燕國地圖,圖內藏着匕首。 獻圖時,圖窮匕首現,刺秦王不中,被殺。 高漸離:戰國末燕人,擅長擊築。 燕太子丹派荊軻去刺秦王政,他到易水擊築送行。 後來秦王熏瞎其雙眼,讓他擊築,他在築內暗藏鉛鐵,撲擊秦王,不中,被秦王殺死。 周順昌,吳縣人,字景文,號蓼洲。 萬曆進士。 天啟中歷文選員外郎。 後乞假歸,以忤魏忠賢,為其黨所誣陷,斃于獄中。 有《燼餘集》。 滇游日記.明徐宏祖 滇游日記一則 二十七日1。 晨起,飯2而行。 仍取「木膽」3肩負之。 由岡東南下峽,一里余,復有煙氣鬱勃4,則熱水復溢塢中5,與冷水交流而西出峽,其塢皆東大山之環壑6也。 由其南覆上坡,裡余,有坑自東山橫截而西,若塹7界之者,其下亦水流淙淙。 第3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代散文》
第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