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學啟正色的答道:「馬革裹屍,本是英雄事業。 疆場授首,原為豪傑生涯。 照大帥所說,莫非反怪蘿山死得不是了么?」 曾國藩知道自己失言,不該說這玩話,不禁紅了臉的,慌忙向著程學啟拱拱手道:「老兄駁得極是。 兄弟向無戲言。 況且蘿山為國盡忠,是樁萬人敬仰的事情,兄弟怎麼竟以遊戲出之。 」 程學啟此時也覺他的說話,說得太過。 又見曾國藩紅著一張老臉,只在認錯不休。 急去擱了曾國藩的話頭道:「晚生何敢扳駁大帥,只因一時想著蘿山為人可敬,方纔之話,不覺脫口而出。 」 曾國藩聽說,始把他的愧色退去道:「這末請你快去寫潤芝的回信。 至於老兄要帶糧子,那還不容易么。 」程學啟一見如了他的志願,立即欣然而去。 ①又過幾天,曾國藩先後接到彭玉麟、楊載福、塔齊布、張玉良、曾大成以及他那國華、國荃、貞干三個兄弟,各人上的公事:也有打勝仗的,也有打敗仗的;也有辦事順手的,也有辦事不甚順手的;個個據實而言,沒有一句誑話。 曾國藩分別批札去後。 又見統領韓字營參將韓進春,奉委招募新勇,另立營寨,回來銷差之稟。 即批其上道:新募之勇,全在立營時認真訓練。 訓有二,訓作人之道,訓打仗之法。 訓打仗則專尚嚴明。 須令臨陣之際,兵勇畏主將之法令,甚於畏賊之炮子。 訓作人,則全要肫誠。 如父母教子,有殷殷望其成立之意,庶人人易於感動。 練有二,練隊伍,練技藝。 練技藝,則欲一人足御數百人。 練隊伍,則欲數百人如一人。 該將自立之道,勤字嚴字為本,庶幾磨鍊勤忍漸成名。 勉之,此批。 曾國藩批了此稟,又接到江西撫臺的救文,說是賊圍南昌甚急,請派援兵,遲則不保等語。 曾國藩閱畢,不禁一呆。 便暗自思忖道:我所練的湘軍,人數本來不多。 只因統兵將官,還算得人,湘軍之名,已為各省督撫爭相歡迎。 賊人方面,倒也有些懼憚。 此時王撫臺又來請發援兵,教我派誰去呢?曾國藩想到此地,忽然被他想到一人,便命文案委員,札飭駐紮萬安縣的那個禮前營營官、候選同知王鑫,速率本營去到南昌,聽候王撫臺調遣。 札子去了未久,就接王鑫的稟覆,說是賊營駐札萬安,先後五閱月來,賊兵不敢相犯。 以致地方安謐,商賈不絕於途,釐金稅收有著。 且萬安地處重要,不可一日無兵,可否免調到省,仍留原防,以免敵人竄入等語。 末後又聲明的是:久履行間,不得靜養,並請于軍務稍閑之際,準予長假云云。 曾國藩閱畢,一面另調禮后營營官梅德福往助南昌。 一面即批王鑫的稟上道:據稟已悉。 札調之後,旋有札止之,想日內早經奉到。 該縣不可一日無兵,自屬實在情形。 現在既不調防,仍駐原地。 無事之際,仍應認真躁練,並須講求分合之法。 千變萬化,行伍不亂,乃可以少勝多,以靜制動。 該丞紀律素明,頗近程不識之刁斗,而士卒樂為盡力,亦有古人遺意。 惟以久履行間,不得靜養為慮,則尚有所未達。 須知千軍萬馬,食鼓喧聒之中,未始非寧靜致遠,精思神通之地。 昔諸葛武侯暨王文成之氣象,至今宛然在人心內。 彼輩何嘗以勞乏自淚其神哉?此間往援南昌之湘勇,全扎永利門外,因便附及。 此批。 曾國藩連日在他大營,親自批札各處公文,頗形忙碌;兼之滿身癬疥,忽又大發。 有一天的下午,稍覺公事消閑一點,正在簽押房內洗腳的當口,忽見一個戈什哈入報,說是李鴻章李大人稟見。 曾國藩聽了一喜道:「他來了么?」 說著,即吩咐戈什哈道:「請在花廳相見。 」 戈什哈正待回出,曾國藩忽又想著一件事情,忙止住戈什哈道:「你就把李大人請來此地吧。 」 戈什哈聽說,臉上似乎一呆,心裡躊躇道:「我們大帥在此洗腳,怎麼好將外客請到這裡。 」 曾國藩已知戈什哈之意,便笑著對他說道:「李大人是我門生。 師生之間,還有甚麼避諱。 你只去把李大人請來便了。 」戈什哈只好去請。 原來這位李鴻章,號叫少荃。 合肥人氏,原籍江西湖口。 其父文安公,官刑部郎中。 本由許姓歸宗,娶李姓女為室。 俗傳後來李鴻章大拜時,清慈禧太后,因見李鴻章之太夫人為李李氏,即提御筆將第二個李字,添上一筆,成為季氏。 此說毫不可靠。 因為文安公未曾歸宗時候,本是姓許。 以許娶李,原無問題。 既歸宗后,雖沒更改之法,但是慈禧太后,何致管及此事。 後來李鴻章之侄李經邁刻了一塊私章,叫作叔重後人,可以證明是由許姓歸宗的。 文安公生四子,李鴻章行二,號叫少荃。 長兄翰章,號叫小荃。 三弟鶴章,號叫幼荃。 四弟煥章號叫季荃。 都有才幹。 尤以李鴻章為出類拔萃的人物。 進學時候的名字,叫做章銅。 及赴鄉試,因見名字不甚雅馴,方改今名。 嗣于道光二十七年成進士,入詞林,寄居賢良寺。 那時曾國藩方任禮部侍郎,正在講那理學。 京師人士,不分滿漢,咸重其人。 李鴻章即以師事之。 曾國藩每對人說:此人將來,必是相輔之器。 後來李鴻章外放福建延郡道臺,還只三十多歲。 丁艱回籍,即與同鄉劉銘傳、程學啟二人為密友。 嘗戲謂二人道:「君等出任,可至督撫提鎮。 」二人還問,微笑不答。 因他已經自居外交人材了。 沒有幾時,程學啟出外遊學,因充曾國藩的文案委員,李鴻章卻不知道。 他也曾經一度為皖撫呂賢基的幕府。 因為每上條陳,不為所用,只得悵悵而歸。 第10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大清三傑》
第10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