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中國文學史    P 254


作者:馬黃
頁數:254 / 471
類別:文學史

 

中國文學史

作者:馬黃
第254,共471。
這是蘇軾因反對新法出任杭州通判經過鎮江金山時寫的。詩人從天寒的沙痕想起江潮的澎湃,從長江的到海不回暗傷自己的宦遊不歸,給讀者一種深沉而豪邁的感覺。最後從江心炬火假托為江神的見怪,流露了他對宦遊的厭倦情緒。他的《有美堂暴雨》:「遊人腳底一聲雷,滿座頑雲撥不開。天外黑風吹海立,浙東飛雨過江來。」《和子由中秋見月》:「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一杯未盡銀闕湧,亂雲脫壞如崩濤。」《大風留金山兩日》:「塔上一鈴獨自語,明日顛風當斷渡。朝來白浪打蒼崖,倒射軒窗作飛雨。」把尋常景物寫得那麼精警動人。他的《新城道中》:「東風知我欲山行,吹斷檐間積雨聲。」《安國寺尋春》:「臥聞百舌呼春風,起尋花柳村村同。」《送魯元翰少卿知衛州》:「桃花忽成蔭,蕎麥秀已繁。閉門春晝永,惟有黃蜂喧。」又把日常生活寫得那麼美好可愛。他在東坡開闢荒地時就想起在細雨中的秧針,稻葉上的露珠,秋收時的霜穗,象玉粒一樣的新米飯(《東坡》)。他在博羅西山看到山下的溪水時就想起怎樣利用水力來轉動碓磨,於是更想起水磨上象雪一樣散落的麵粉,想起蒸餅熟透時的裂紋與芳香(《游博羅香積寺》)。這些詩表現了詩人聯想的敏捷,對生活的熱愛和樂觀,給讀者一種「觸處生春」的感覺。這首先由於作者生活在北宋中葉,勞動人民在暫時得到安定的環境中,創造了大量財富,社會上呈現繁榮的景象,使詩人在接觸到生活中的一切時總容易引起美好的憧憬。其次是在尖鋭的新舊黨爭中,詩人認識到仕途風波的險惡,從而把他的生活理想寄託于江山風月和親朋師友之間,詩化了他在生活中所接觸到的一切。「臥看落月橫千丈,起喚清風得半帆。且並水鄉欹側過,人間何處不讒岩。」(《慈湖峽阻風》)正是他最好的自白。當然,這裡同時也流露了他在政治上逃避現實的消極態度和在生活上隨緣自獃、超然物外的佛老思想。

蘇軾的詩有時能結合生活中所接觸的情景,表現他對事物的新穎見解,而不失詩的趣味,象下面兩首小詩。



  
已外浮名更外身,區區雷電若為神。山頭隻作嬰兒看,無限人間失箸人。

——《唐道人言天目山上俯視雷雨,每大雷電,但聞雲中如嬰兒聲,殊不聞雷震也》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題西林壁》

離開放電的雲層越遠,聽到的雷聲就越低;從不同的方位可以看到山的不同面目,這本是尋常生活中的現象。詩人卻從此引伸出具有一定普遍意義的哲理:所謂「雷霆之威」對於一個不以個人的生命、浮名為重的人是不起作用的;局外人有時會比局中人更容易看到事物的真相。這就是前人認為表現了宋詩特徵的理趣。

蘇詩裡部分鑒賞評論文藝的作品,如《王維吳道子畫》、《孫莘老求墨妙亭詩》、《讀孟郊詩》、《書王主簿所畫折枝》等,表現他以學問為詩、以議論為詩的特殊作風,同時標誌北宋時期社會文化所達到的新的高度。

何處訪吳畫,普門與開元。開元有東塔,摩詰留手痕。吾觀畫品中,莫如二子尊。道子實雄放,浩如海波翻,當其下手風雨快,筆所未到氣已吞。亭亭雙林間,彩暈扶桑暾,中有至人談寂滅,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捫。蠻君鬼伯千萬萬,相排競進頭如黿。摩詰本詩老,佩芷襲芳蓀,今觀此壁畫,亦若其詩清且敦。抵園弟子盡鶴骨,心如死灰不復溫。門前兩叢竹,雪節貫霜根;交柯亂葉動無數,一一皆可尋其源。吳生雖妙絶,猶以畫工論;摩詰得之於象外,有如仙翮謝籠樊。吾觀二子皆神俊,又于維也斂衽無間言。

——《王維吳道子畫》

這首詩實際上是替唐代吳、王兩派畫法作了總結,同時表現了作者對藝術的可貴見解:既重視意象的雄放,又要求于象外得事物之妙。由於作家在我們面前再現了這兩幅風格截然不同的畫面,並針對這不同的畫境提出他的論點,這就依然使讀者感到詩意盎然。散文化、議論化的傾向曾使北宋許多詩人的作品流于淺率無味或生硬晦澀;到蘇軾手裡才以他豐富的生活內容、清新暢達的語言和深厚的文藝修養,基本上糾正了這種流弊。趙翼《甌北詩話》說:「以文為詩,自昌黎始,至東坡益大放闕詞,別開生面,成一代之大觀。……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筆一枝,爽如哀梨,快如並剪,有必達之隱,無難顯之情,此所以繼李杜後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處亦在此。」就蘇詩的藝術成就看,這概括是相當準確而全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