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史記全集譯注    P 807


作者:司馬遷
頁數:807 / 824
類別:歷史

 

史記全集譯注

作者:司馬遷
第807,共824。
(1)《夏書》:指《尚書》中的《夏書·禹貢》篇。(2)陸行則乘車。載,即「則」字。如《詩經·周頌·時邁》有「載戢干戈」,毛註:「載,之言則也。」又《說文》釋載為乘,亦通。以上同。(3)《索隱》釋毳為「橇」(讀cui,脆)同音字。《漢書·溝洫志》注引孟康語說:「毳形為箕,擿(zhi,擲)行泥下。」又引如淳語說:毳「謂以板置泥上以行路也。」顏師古判孟說為是,其實孟、如結合才是毳的形狀:下部觸地的部分是木板,上部如 箕形,相當於今東北地區的雪橇,關內的木爬犁(中原一帶或稱拖車)。又清·郭嵩燾《史記札記》卷三釋毳為鳥獸毛,說是「泥行不能施舟車,則投鳥獸之毛於其上以履而過。」上古鳥獸雖多,不致以其毛塞泥途,然可備一說。(4)橋《集解》讀為jao。《夏本紀》作輂(ju,局),《漢書·溝洫志》作梮,梮、輂同音假借。《集解》引如淳語說:「輂車,謂以鐵如錐頭,長半寸,施之履下,以上山不蹉跌也」;《正義》說:「上山,前齒矩,後齒長;下山,前齒長,後齒短也。」按:以上說釋如謝靈運所著謝公履,在履下按一個可裝上、卸下的鐵錐頭,上山裝在履後跟,下山裝在前腳掌下。然而禹時恐尚無鐵,何來鐵錐頭;又《集解》引徐廣語,釋橋與輂同,就是直轅車。按:直轅車用於平地,不可作山行具,曲轅車始見於《考工記》,禹時未必有 ,作車解亦不妥。第三種解釋是郭嵩燾釋橋為蹺,木蹺的包鐵就是梮。樣子「當亦登高著履之類。」與第一種說法大致相同。第四種說法如顏師古注引韋昭的解釋:「梮,木器,如今輿床,人舉以行也。」《正字通》說,橋就是轎字,「蓋今之肩輿,謂其平如橋也」。梮、輂、橋、轎都是同音假借字。韋昭說是。(5)分別九州疆界。九州,《尚書·禹貢》孔安國傳說:「中國為赤縣,內有九州。」《禹貢》載禹所分九州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與《爾雅》等書所說不同,略。(6)孔安國解釋為:「任其土地所有,定其貢賦之差。」任,任隨、隨。(7)《漢書·溝洫志》顏師古解釋為「通九州之道」。(8)陂(b□i,杯):障塞、壅遏。九澤:顏師古釋為九州之澤。《禹貢》所載有冀州大陸澤、兗州雷夏澤、徐州大野澤、揚州彭蠡澤、震澤、荊州雲夢澤、豫州滎澤、孟豬、雍州豬野澤。《呂氏春秋·有始覽》說,九澤是「吳之縣區,楚之雲夢、秦之陽華、晉之大陸、梁之圃田、宋之孟豬、齊之海隅、趙之鉅鹿、燕之大昭。」《淮南子·地形訓》記載的九澤是:「趙之具區、楚之雲夢、秦之陽紆、晉之大陸、鄭之圃田、宋之孟豬、齊之海隅、趙之鉅鹿、燕之昭余」。《爾雅·釋地》稱為十藪,名為:「魯有大野、晉有大陸、秦有陽紆、宋有孟豬、楚有雲夢、吳越之間有具區、齊有海隅、燕有昭余祁、鄭有圃田、周有焦護」等。(9)《正義》解釋說:「治水以志九州山澤所生物產,言於地所宜,商而度之,以制貢賦也。」即全句釋為商度九州山地所生物產,隨其所宜,制為貢賦。這樣與「任土作貢」句重複;而且上兩句:通道、陂澤都是講的工程,這一句不應講制度。所以不妥。當釋為:量度山勢高下(以導水入海)。九山,《正義》釋為九州之山;《呂覽·有始》、《淮南子·地形訓》釋為:會稽、太山、王屋、首先、太華、岐山、太行、羊腸、孟門;《周禮·職方氏》釋為:「揚州會稽山、荊州衡山、豫州華山、青州沂山、兗州岱山、雍州岳山、幽州醫元閭山、冀州霍山、并州恆山等。十河:黃河。菑:災。衍溢:外流。 (11)唯把治理河菑作為當務之急。(12)廝:同斯,有析、劈意。《集解》引《漢書音義》釋為分。二渠:郭嵩燾《史記札記》說:「其一漯川,其一即河」。胡渭《<禹貢>錐指》說,宋代時,河決商胡,渭川的遺跡很少了。□由以上二渠,將河水載運到北面地勢高的地區。□降水:《漢書·溝洫志》作為洚水,誤。洚水,《水經注》名洚讀,漳河支流,自河北廣宗東北流,經南宮、冀縣、衡水,至武邑縣附近流入漳水。文獻記載的大陸澤(一句巨鹿澤)在今河北邢台、巨鹿、趙縣一帶,洚水在其東。如此,河跡不應先過洚水,再入大陸澤。降水,《正義》說,源於潞州(今山西長治)屯留縣西南的方山。□大陸:大陸澤,又名巨鹿澤,見前注。□播:《漢書·溝洫志》顏師古注說:「播,布也。」分佈的意思。九河:黃河下游入海的九條分流。《爾雅·釋水》載其名為:「徒駭、太史、馬頰、復釜、胡蘇、簡、潔、鉤盤、鬲津。」其中一些河道漢時已難知其跡,《漢書·溝洫志》載,成帝時馮逡上書就有禹「穿九河,今既滅難明」語。□逆河:《禹貢》疏引王肅的解釋說:同逆一大河,納之於海」。逆就是相向迎受的意思,九河同受一大河之水,將其導入海。《漢書·溝洫志》作迎河,亦通。□清·梁玉繩《史記志疑》以為:由《禹貢》,黃河自碣石入海,碣石以東為海,以西為逆河(九河),無所謂勃海,自漢元光年間黃河改道始入勃海,非禹舊跡,所以勃字為衍文。(19)九川:孔安國釋為九州之川。川,就是大河流,古人解釋不一,《考工記》說,「兩山之間必有川」;蔡邕(y□ng,擁)《月令章句》說:「注於海者為川」;《爾雅·釋水》說,溪水所注為川,川就是渠,所以又說黃河之「所渠千七百一川」;《管子·度地》則說:「水之出於他水,溝流於大水及海者,命曰川水」等。□灑:釃(sh□,屍)字之誤。《集解》引韋昭語說:「疏決為釃。」《禹貢》與《漢書·溝洫志》都作陂,孔安國解釋說:「九州之澤已陂鄣無決溢矣。」(21)諸夏:華夏諸國。即中國境內的各小國。艾(yi,意)安:得到治理而安定。艾,治理的意思。艾安,《漢書·溝洫志》作「乂安」。艾、乂通。(22)三代:禹以後三代為夏、商、周。自禹以後,三代無大的黃河災害,所以說禹功 施於三代。
自是之後,滎陽下引河東南為鴻溝(1),以通宋、鄭、陳、蔡、曹、衛,與濟、汝、淮、泗會。於楚,西方則通渠漢水、雲夢之野,東方則通(鴻)溝江淮之間。於吳,則通渠三江(2)、五湖(3)。於齊,則通菑濟之間。於蜀,蜀守冰鑿離碓(4),辟沫水之害(5);穿二江成都之中(6)。此渠皆可行舟,有餘則用溉浸(7),百姓饗其利(8)。至於所過,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疇之渠(9),以萬億計,然莫足數也。
西門豹引漳水溉鄴十,以富魏之河內。


  
而韓聞秦之好興事,欲罷之□,毋令東伐□,及使水工鄭國間說秦,令鑿涇水自中山西邸瓠口渠,並北山東注洛三百餘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覺,秦欲殺鄭國。鄭國曰:「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以為然,卒使就渠。渠就,用注填閼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鍾□。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因命曰鄭國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