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史記全集譯注    P 808


作者:司馬遷
頁數:808 / 824
類別:歷史

 

史記全集譯注

作者:司馬遷
第808,共824。
(1)鴻溝:古地名。按《索隱》所說,有二種解釋:一指官渡水(流經今河南中牟附近),一指汴水(流經今河南開封附近)。(2)三江:宣洩太湖水入海的三流河道:北江、中江、南江。《索隱》記有各自流向。(3)五湖:《集解》引韋昭語說,就是太湖。又《索隱》引郭璞《江賦》說是指具區(即太湖)、洮滆、彭蠡、青草、洞庭五個湖泊。從《河渠書》文意看是指在吳境內的太湖,韋說是。(4)離碓:《集解》說,碓就是古「堆」字。離堆有數處,但由下文鑿離堆是為避沫水之害,沫水一說就是今大渡河,另青衣江亦稱沫水,兩江都由樂山入泯江,離堆即在樂山江水會流處。又《宋史·河渠志》以為是成都西北、灌縣附近的都江堰工程中的離堆,誤。(5)沫水:見注(4)。(6)《正義》引《益州記》說:「二江者,郫(pi,皮)江、流江也。」按《宋史·河渠志》說:李冰鑿離堆分江流為三:「一派南流於成都,以合岷江」,即是流江;「一派由永康(今灌縣)至滬州以合大江」,這就是《正義》所說經郫縣、新繁,流過成都的郫江,郫江東南流為今沱江,自滬州與長江會流:「一派入東川(東川州,即雅州府地)」為岷江正流。前兩條就是《史記·河渠書》所說的二江。(7):同浸。滋潤灌溉。《莊子·天地》:「一日浸百畦。(8)饗:享。(9)田疇:泛指一切農田。《禮記·月令、季夏之月》:「可以糞田疇」,孔穎達疏說:「谷田曰田,麻田曰疇。」十《呂氏春秋·先識覽·樂成》說是引漳水溉鄴田的是魏襄王時人史起,《漢書·溝洫志》同。《史記》說是魏豹引漳水溉田,漢以後人多同此說。因而有人折中二說謂豹引漳水在前,史起引漳水在後(如左思《魏都賦》)。《呂氏春秋》作者距魏豹事更近,似乎更為可信。(11)罷:同疲。(12)毋:不、不要。□填閼:《漢書·溝洫志》顏師古注說:「填閼謂壅泥也」,閼同「淤」。□澤鹵:低窪鹽鹼地。《漢書·溝洫志》作舄(xi,戲)鹵。□一鍾:六斛四斗。《左傳·昭了)記載:「齊舊四量:豆區釜鐘。四升為豆,各自其四,以登於釜,釜十則鍾矣。」
漢興三十九年,孝文時河決酸棗,東潰金堤,於是東郡大興卒塞之。
其後四十有餘年,今天子元光之中,而河決於瓠子,東南注鉅野,通於淮、泗。於是天子使汲黯、鄭當時興人徒塞之(1),輒復壞。是時武安候田蚊為丞相,其奉邑食鄃(2)。鄃居河北,河決而南則鄃無水菑,邑收多。蚊言於上曰:「江河之決皆天事,未易以人力為強塞,塞之未必應天(3)。」而望氣用數者亦以為然(4)。於是天子久之不事復塞也。
是時鄭當時為大農,言曰:「異時關東漕粟從渭中上,度六月而罷,而漕水道九百餘里,時有難處。引渭穿渠起長安,並南山下,至河三百餘里,逕(5),易漕,度可令三月罷;而渠下民田萬餘頃,又可得以溉田。此損漕省卒(6),而益肥關中之地,得谷。」天子以為然,令齊人水工徐伯表(7),悉發卒數萬人穿漕渠,三歲而通。通,以漕,大便利。其後漕稍多,而渠下之民頗得以溉田矣。


  
(1)人徒:普通人與罪徒。(2)奉邑:漢代諸侯封於某城邑,只是把某城邑的租賦給他作俸祿,天子另派人管理該城邑的民事等行政事務,此城邑稱為該諸侯的奉(俸)邑。食鄃(sh□,舒):食鄃城的租賦,就是以鄃為奉邑 的意思。(3)應天:與天意相應.相符合。(4)望氣:望雲氣而卜吉凶。用數:用術數卜吉凶。術指法術,數指技藝。(5)徑:道直少曲折。(6)意思是:這樣可以損減漕省運糧的兵卒。漕省,負責漕運的機構。(7)表:以表測量地勢高下,從而確定水流走向。表,是一根八尺長的木桿,有刻度,與水準、懸錘配用。參 見《周禮·考工記》「匠人建國」條。


  
其後河東守番系言:「漕從山東西(1),歲百餘萬石,更砥柱之限,敗亡甚多,而亦煩費。穿渠引汾溉皮氏、汾陰下,引河溉汾陰、蒲阪下,度可得五千頃。五千頃故盡河壖(2)棄地,民茭牧其中耳(3),今溉田之,度可得谷二百萬石以上。谷從渭上,與關中無異,而砥柱之東可無復漕。」天子以為然,發卒數萬人作渠田(4)。數歲,河移徙,渠不利,則田者不能償種。久之,河東渠田廢,予越人,令少府以為稍入。
其後人有上書欲通褒斜道及漕事,下御史大夫張湯。湯問其事,因言:「抵蜀從故道,故道多阪(b□n,板),回遠(5)。今穿褒斜道,少阪,近四百里;而褒水通沔,斜水通渭,皆可以行船漕。漕從南陽上沔入褒,褒之絕水至斜,間百餘里,以車轉,從斜下下渭。如此,漢中之谷可致,山東從沔無限(6),便於砥柱之漕。且褒斜材木竹箭之饒,擬於巴蜀。」天子以為然,拜湯子卬為漢中守,發數萬人作褒斜道五百餘里。道果便近,而水湍石(7),不可漕。
(1)《索隱》解釋說:「謂從山東運漕而西入關也。」山東,崤山以東的地區。(2)壖河邊地。(3)茭牧:打草放牧。茭是喂牲畜的乾草。(4)渠田:可用渠水灌溉之田。(5)迴環屈折而又遙遠。(6)山以東通過沔水(今漢水)的漕船不受限制。(7)湍石:湍急多石。
其後莊熊羆言:「臨晉民願穿洛以溉重泉以東萬餘頃故鹵地。誠得水,可 令畝十石。」於是為發卒萬餘人穿渠,自徵引洛水至商顏山下(1)。岸善崩(2),乃鑿井,深者四十餘丈。往往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頹以絕商顏(3),東至山嶺十餘里間。井渠之生自此始。穿渠得龍骨,故名曰龍首渠。作之十餘歲,渠頗通,猶未得其饒。
自河決瓠子後二十餘歲,歲因以數不登(4),而粱楚之地尤甚。天子既封禪巡祭山川(5),其明年,旱,干封少雨(6)。天子乃使汲仁、郭昌發卒數萬人塞瓠子決。於是天子已用事萬里沙(7),則還自臨決河,沈白馬玉璧於河(8),令群臣從官自將軍以下皆負薪窴決河(9)。是時東郡燒草,以故薪柴少,而下淇園之竹以為楗十。
(1)商顏山:山名。《漢書·溝血志》顏師古注說:「商顏,商山之顏也。謂之顏者,譬人之顏額也,亦猶山(額)〔領〕像人之頸領」。(2)渠岸容易崩塌。(3)頹:《漢書·溝洫志》作,同音字。顏師古注說:「下流曰。」絕商顏:頹水沖斷商顏山,或說是沖穿商顏山。(4)登:即升。谷不升倉稱為不登,借為收成不好的意思。(5)封禪:封泰山祭天,禪梁父(音甫)祭地,合稱封禪。是天子功成治定後祭祀天地的活動,歲數不登而封禪,含有對漢武帝責難的深意。巡祭山川:巡遊祭四方名山大川。也是太平天子之事。(6)干封:《漢書·郊祀志》顏師古注說:「三歲不雨,暴所封之土令干也。」漢武帝封禪以後,久旱不雨,公孫卿說:黃帝時封則天旱,是天神有意曬封土,所以命 人把封泰山的土攤開曬乾。於是漢武帝也下詔書,照這樣幹,稱為干封。於是動詞,曝曬令干的意思。(7)用事萬里沙:有事於萬里沙。萬里沙,顏師引應劭語說:「神祠也,在東萊曲城(今山東掖縣東北)」。《漢書·郊祀志》記載此事說:公孫卿奉命尋找神仙,說在東萊山見到了神仙,求見天子,漢武帝不遠千里跑到那裡,一無所見。天子無故離開京城,不好交待(見神仙的話不好出口),於是借口說要到萬里沙神祠祈禱,此即史家所說的「有事於萬里沙」的事。(8)沈,同沉。將白馬、玉璧沉入河中,是給河神奉上的祭禮。(9)窴:古填字。十楗:古代堵塞決口的方法是,先在決口處插大竹,順竹子將捆成長束的的「草龍」放下,因有所插竹子的阻擋,草龍才能不被水沖走。然後在草龍後填土、塞石。所插大竹稱為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