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史記全集譯注    P 787


作者:司馬遷
頁數:787 / 824
類別:歷史

 

史記全集譯注

作者:司馬遷
第787,共824。
(1)自此以下為後人補入,非太史公原文。王者行春令(適合於春季的政令,如《禮記·月令》所說的:布農事,命田舍東郊,修封疆等),使東方蒼帝得以行德施化,不出現反常天氣。(2)天門:《索隱》說:「即在左右角間也」。左右角間,黃道所經。日月五星,循黃道運行,則經天門,稱為「天門開」。若不經天門,則說是天門未開。仲春時,日在奎、婁,角宿在其沖。黃昏時,角自東方升起。月與五星經行正好看得清楚。(3)王者行夏令,南方赤帝得以行德施化,即夏季氣候正常,無冷熱驟變。(4)《正義》說:「夏萬物茂盛,功作大興,則天施德惠,天牢為之空虛也。天牢六星,在北斗魁下,不對中台,主秉禁暴,亦貴人之牢也。」按:貴人之牢不在北斗魁下,而在斗魁之中,名為天理。星只四顆,不是六顆。疑天牢指貫索星,即所謂賤人之牢。(5)王者行季夏政令,黃帝得以布德施化。(6)天夭:一作天矢,是。季夏,日在鶉火,天矢星晨見於東方。星失度則不見。《正義》按天夭星解釋,說:「季夏萬物盛大,則當大赦,含養群品也」。萬物盛大,包括天夭,連這些不該出現的東西也受「含養」而出現。亦通。(7)此句上有脫文。應將「小赦」以下的「白帝行德」四字移到此句前。白帝行德,出現正常的秋季天氣,所以有風從西北來,日漸轉涼。下文說,如庚辛日有西北風,有赦發生,所謂「重陰則陽」也,庚辛主殺,西北主殺,重殺則有赦。 (8)此四字移到「風從西北來」前,為錯簡。(9)常:「噹」字之訛。載:同「哉」。一說:入下句,通「則」。亦通。十按五運六氣說,春季風木為厥陰,秋季燥金為陽明,冬季寒水為太陽。燥金生寒水,寒水生風木。孟春月被暈圍,是風木太盛之象(月暈而風),風木是寒水所生,寒水於六氣屬太陽,所以說是「有太陽也。」即是受太陽寒水的影響。寒太過則應有赦以宣導陽氣,助天行化。此處說「當大赦」,而不是「有大赦」就體現了這個意思。(11)秋季白帝行德,日在壽星、大火,昴、畢在其沖,有被月暈所圍的可能。(12)黑帝:北方帝,主水、主冬。□天關:《正義》說:「天關一星,在五車南,畢西北,為天門,日、月、五星所道,主邊事,亦為限隔內外,障絕往來,禁道之作違者。」按:春帝行德,應見於天門,是由於天門在春分和夏至點之間,季節相符;夏帝與天牢相應,黃帝與天矢相應是從道義角度而言的;而黑帝與天關相應可能是由於天關星在黃道最北端的夏至點附點,而黑帝主北,所以應見天關。與前幾種都不相同。大抵占卜之事,無常理可循。姑且聽之是了,不必求其甚解。□天行德(即五方帝行德)是指四季天行無異常,風調雨順,五穀豐熟,如此則天子改立年號。《索隱》以為指北極、紫微宮。誤。□三能(tai,台):就是前述的三台星。□三衡:《天官書》中的衡星有三,一是太微垣諸 星,二是參宿中的三顆星(參一、參二、參三)、三是北斗第五星。其中只有太微垣星被稱為「三光之廷」。而此處說「三衡者,天廷也」不可解。一說「三」字應入上句,「三能三」意思是三能由三階組成,而此句中所餘「衡者」二字前則有脫文。

回目錄
 


  
《史記》譯注
封禪書第六


  
劉洪濤 譯注
【說明】
按照《正義》解釋,「封禪」的意思有兩種說法:一是在泰山上封土為壇以祭天,稱為封;在泰山下一處小山上清理出一塊地面以祭地,稱為禪。合稱封禪。二是認為祭天的冊文(符)要用銀繩纏束,打結的地方封以金泥,加蓋印璽,稱為封,其餘相同。不論何種解釋,封禪的意思總的是指封泰山、禪梁父(或其他泰山下的小山)的祭祀天地活動。但《封禪書》的實際內容幾乎包括了所有的神祀,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解釋說:「受命而王,封禪之符罕用,用則萬靈罔不禋祀,追本諸神名山大川禮,作《封禪書》第六」。禋祀就是祭祀。封禪時,萬靈同時受祀,因論封禪而追論諸神及名山大川的祭祀,這是司馬遷寫《封禪書》的基本設想。清·梁玉繩指責說「牽引郊社巡狩諸典禮,未免黷經。」是對司馬遷本意缺乏瞭解的緣故。
至於對封禪由來的認識,近人有的認為「昉於秦始,侈於漢武」,有的認為「三代典禮,至秦而廢滅無復存」,秦漢封禪的禮儀制度出於方士之口,是「假天以惑世」,「誣民而瀆天」的妄說。總之認為古無封禪禮,秦漢以後人的說法都是靠不住的。《封禪書》開篇說道:「自古受命帝王曷嘗不封禪?蓋有無其應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而不臻乎泰山者也」。但由於僅在天下大治時才行封禪禮,而治世少,亂世多,所以,「遠則千餘載,近者數百載」始一舉行。而「三年不為禮,禮必廢;三年不為樂,樂必壞」,封禪的禮儀制度自然也就「闕然堙滅」了。這裡明確講了兩層意思:一是封禪是一種古老的禮儀制度,並非「昉於秦始」;二是封禪禮儀的細節並不是「廢滅」於秦,與秦始皇焚滅詩書、禁百家言無關。司馬遷豈是妄言者?《封禪書》應該有資格作為我們瞭解漢以前禮制的重要資料。
《封禪書》的意義還在於,司馬遷以憤懣之情,對漢代統治者,尤其是對漢武帝的濫祭淫祀,進行了委婉而充分的揭露和嘲笑,為後世治史者留下了光輝的典範。由《封禪書》的命題不難看出司馬遷的本意不在於記述祭祀等禮制,而是為了對漢代弊政——圍繞封禪的諸種活動——加以抨擊。而班固《漢書》易名為《郊祀志》,如前所述,它的文既不限於郊祀(祭天為郊祀),於揭露封禪活動的主題也因而變得隱而不彰,可說是文、意兩失,史、漢優劣,於此可見。至《晉書》定名為《禮志》,才算是正規的記述禮儀制度的篇名,從此可以看出,過去史家把制度史體的創始之功全部歸於司馬遷的八書,並不是貼切的說法,這原是一個不斷摸索的過程。
【譯文】
自古以來受天命為帝王的人,何嘗不封禪?大約沒有必須的吉兆、瑞應就忙著行封禪禮的大有人在,而從來沒有過已經出現了封禪必須的吉兆、瑞應而不到泰山去的人。有的人雖然承受天命當了帝王而治世的大功未能成就,有的身已至梁父而道德與封禪的盛舉不侔,有的道德已侔而又無瑕行封禪禮,所以得行封禪的很少。《傳》說:「三年不行禮,禮制必廢;三年不舉樂,樂必壞。」每逢盛世,則舉行封禪禮以報答天的功德,衰世則停禮不行。遠的千餘年,近的數百年,所以封禪的儀式殘缺以至堙滅,詳細情形無法記錄下來傳聞後世了。
《尚書》說:舜在璇璣玉衡,以整齊七政。於是類祭於上帝,禋祭於六宗,望祭於山川,遍祭於群神。收取群後所持瑞玉,選擇吉月吉日,會見四岳諸侯牧守,將所收瑞玉還給他們。當年二月,向東方巡察,到達岱宗。岱宗,就是泰山。焚燒柴薪為燎火,按次第望祭諸山川。於是覲見東後。東後,就是東方的諸侯。調合四時與月、日的相對誤差,統一聲律與度量衡,修飭五禮以及五玉、三帛、二生、一死等各等級人的贄見禮。五月,巡察到南嶽。南嶽,就是衡山。八月,巡察到西嶽。西嶽,就是華山。十一月,巡察到北嶽,北嶽,就是恆山。都與岱宗的禮儀相同。中岳,就是嵩高山,五年巡察一次。
禹沿用了這種巡察制度。其後十四世,到帝孔甲,有淫德,好神祀,神被褻瀆,有二龍離去。此後三世,湯伐夏桀,想除去夏祭社神的神壇,以為不合適而止,作了名為《夏社》的文誥。此後八世,至帝太戊時,有桑、谷二木合為一株,生於庭院中,一個晚上長到拱把粗,太戊很是害怕。伊陟說:「妖不勝德,邪不壓正。」太戊於是修德行善政,桑谷樹自枯而死。伊陟將此事告知巫咸,巫咸記錄為《鹹又》四篇,巫咸的名子從此流傳下來。此後十四世,帝武丁得傅說(yue,月)為相國,殷朝重又興盛起來,稱為高宗。有野雞,登上鼎耳而鳴,武丁害怕起來,祖己說:「修德就不用怕了。」武丁聽從了他的話,帝位一直安寧無事。後五世,帝武乙由於怠慢神靈,遭雷震而死。後三世,帝紂淫亂,武王興兵討伐他。由此看來,開始時未嘗不肅敬神祇,後來漸漸怠慢鬆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