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性心理學    P 133


作者:艾里士
頁數:133 / 135
類別:心理

 

性心理學

作者:艾里士
第133,共135。
但就多數人而論,我們早就看到,即使有百煉成鋼的意志與毅力,也是不可能的。勞力工作的磨損或心理興趣的轉移,都不管用。中等學校的校長們大都深信集體的體育運動有很大的用處,似可像緩繩的野馬,阻止性慾的活躍。其實不然,除非把運動增加到一個過火的程度,使學生疲憊不堪,更不再有餘剩的精力來「胡思亂想」,但這又是很有害處的。

有人說過,在學校裡,最著名的運動員往往也就是最浪蕩而不修邊幅的人。這也不是,那也不是,那麼我們又能夠做些什麼呢?



  
在答覆這問題以前,我們必須先得弄明白,我們到底要做些什麼。如果,我們像加尼特一樣,相信性慾之所以為一種本能與性慾之所以為一種胃口或嗜好,實在是可以分得清楚的(加氏批評弗氏,說他往往把二者混為一談),就本能而論,本能的激發是必須靠外緣的,有可以滿足性慾的外緣存在,內在的本能才得以喚起,只有這樣,倘可以避免這種外緣,問題不就很簡單麼?不過就胃口或嗜好而論,就不同了,胃口的形成,是由於內因,而不由於外緣。好比飲食,一個人到了相當時候,自然要餓,初不論外界有沒有可吃的東西;所以性慾的外緣儘管可以閃躲,而性慾的胃口總是要發生的。又如瓊斯的述論,我們在這裡感到關切的,並不是狹義的性慾,而是「性本能的許多個別的生物學的成分,也就是許多不同的幼稚的傾向。

這些成分或傾向到了後來成為性慾的基礎以及許多不屬於性慾的興趣的張本……其所以能如此的緣故,大概由於性力量的特殊轉移,從一個原來的興趣領域轉入了另一個領域。」瓊氏這一番話雖有參考價值,但同時,我們也必須記住:昇華的需要,大多在一個人的幼年是不發生的。日本人松本的研究指出睪丸裡的間隙細胞(interstitial cell),既然在一個人出生後不久便進入休止狀態,一直要到春機萌發期過後才重新開始活動,可知一個人在幼年時似乎不會有很強烈的性興趣的必然。我們應當補充一句,我們到如今對性衝動的所有來源,還沒有能明確知道,間隙細胞的分泌作用不過是一個來源罷了。

同時,女人的性興趣起初也往往是潛伏的,或散漫得茫無頭緒,有時一直要到三十歲光景才集中起來,才尖鋭化。話雖如此,昇華的問題遲早總不免要發生,而對遺傳良好操行穩稱的人,這問題更得迫切。

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說過:戀愛是一棵向上生長的樹。我們不知這句話究應作何解釋,如果說,戀愛之所以為一棵樹,根子雖種在地上,長在人間,而開出來的花朵,卻美得好比「天上」的花一般,這樣一個比方可以說是很實在而可以證明的一個真理。詩人歷來都瞭解這個真理,並且不斷地引作他們詩歌的題材。但丁詩中的女主角貝雅特裡齊(Beatrice)實際上不過是佛羅倫薩的一個女人,但到了但丁手裡,一經想象的渲染,卻成了他進入天堂的嚮導。


  

即此富有代表性的一例,已足征很尋常的一個性對象的吸引,會怎樣蛻變而為一番精神活動的強有力的刺激。

昇華之所以成為一套理論,有人曾經加以考據,認為不但可以追溯到柏拉圖,並且可以推源到更富有科學精神的亞裡士多德。德國文藝批評家萊辛(Lessing)

認為亞氏的「滌化論」或迴腸蕩氣之論(katharsis )指的是「一般情緒或情慾的轉變而為合乎道德的行為意向」。不過萊氏這番解釋似乎是不對的。亞氏講這一套理論的時候,心目中指的不過是憐憫或恐懼一類的情緒,經過一度抒發以後,心中稍稍覺得舒適罷了。事實上怕與性的情緒不很相干。

而加尼特也很正確地說過,這只不過是一種情緒的宣洩,宣洩決不是昇華。

其實一直到基督教上場,昇華的概念才慢慢形成,在世人的想象中才逐漸具體化。如從這方面加以追溯,可知最早創說的人是一位隱遁在埃及沙漠地帶的早期教父,叫做麻卡流士(Abba Macarius the Great)。依據一部分人的看法,他也是「基督教國家裡第一個科學的神秘主義者」。 昂德希爾( Evelyn Underhill)在《神秘之道》 (The Mystic Way )一書中曾經介紹過麻卡流士的觀點,說一個人的靈魂的實質是可以逐漸轉變的(靈魂在他心目中並不是一種絶對的非物質的東西),靈魂原先是很重濁而趨于下墜的,但一經神聖的火燒煉以後,就漸漸變為更純粹而精神的了。

他指出:「靈魂好比五金,仍在火裡就失掉了它們自然的硬性,並且越是在熔爐裡留存得久,越是在火焰的不斷燒煉之下,就越軟化。」火燒着是痛楚的,但它也就是天上的光,而對於麻卡流士,光與生命原是一回事。在這裡,我們可以說真正找到了近代所瞭解的昇華的觀念了。麻卡流士的說法也許還不夠確切,但在當時,已經要算再確切沒有的了。

麻卡流士是聖巴西勒(St.Basil)的朋友, 聖巴西勒是基督教中心傳統裡的一位領袖。

因此,麻卡流士這一番見解後來成為基督教神秘主義的一部分,不斷地在神秘主義者的言行中表現出來。再後,熱那亞的聖卡特琳(St.Catharine of Genoa)

的滌罪地獄論(doctrine of purgatory)就建築在這一番理論上。 罪孽就等於靈魂生了銹,只有地獄之火才可以把這層銹燃燒淨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