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明儒學案    P 156


作者:黃宗羲
頁數:156 / 462
類別:中國哲學

 

明儒學案

作者:黃宗羲
第156,共462。
極而至於參天貳地,經世宰物,以至通古今,達事變,亦莫不是循吾良知,充吾良能,非外此知能,而別有一路徑也。故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此知行合一之原也。傅說所謂『非知之艱,行之惟艱』者,言人主一日之間,萬幾叢集,多少紛奪,多少索引,非真能以天地萬物為心,以敬天勤民為事,則怠樂易生,生機易喪,非不知賢士大夫之當親,邪佞寵幸之當遠,而有不能親不能遠者,欲奪之也。

故為人主者,惟在親賢講學,養成此心,知而必行,不為邪佞搖惑,不為寵倖牽引,乃為知而能行,故曰『知之非艱,行之惟艱』。此傅說所以惓惓於高宗也。『乾以易知,坤以簡能』者,天地之氣,原是一箇,乾以一氣而知大始,有始則終可知,故曰易;坤以一氣而作成物,能成則始可見,故曰簡。若天地之氣,各自為用,則感應不通,二氣錯雜,造化或几乎息矣。



  
人心之生理,即乾坤之生理也,率吾良知,則無所不知,故曰『易則易知』;率吾良能,則無所不能,故曰『簡則易從』。知者,知乎此也;能者,能乎此也,實一理也,故曰『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此又知行合一之旨也。《中庸》『未發』『已發』雲者,言人心本體,常虛常寂,常感常應,未應不是先,故體即是用,已應不是後,故用即是體。

後來儒者,正於此處看得不透,卻去未發上做守寂功夫,到應事時,又去做慎動功夫,卻是自入支離窠臼。 塊塊塊塊塊塊塊塊 >
明道云:“心一也,有指體而言者,寂然不動是也;有指用而言者,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是也。’周子恐人誤認中和作先後看,故曰:『中也者,和也,中節也,天下之達道也。』孟子指親親敬長為達之天下,即達道之說也。

親親敬長,良知也,達之天下,良能也,又何嘗有先後?李延平今學者看喜怒哀樂未發以前氣象,夫未發氣象,即孟子夜氣之說。若未發之中,原無氣象可言。譬之鏡然,置之廣室大眾之中,無所不照,未嘗有動也;收之一匣之內,照固自在,未嘗有寂也。

陽明先生正恐人於此處未透,故其答門人曰:‘未發之中,即良知也,無前後內外,而渾然一體者也。有事無事,可以言動靜,而良知無分於有事無事也。寂然感通,可以言動靜,而良知無分於寂然感通也。動靜者,所遇之時,心之本體,固無分於動靜也。



  
從欲則雖槁心一念,而未嘗靜也。有事而感通,固可以言動,然而寂然者,未嘗有增也;無事而寂然,固可以言靜,然而感通者,未嘗有減也。’其言發明殆盡矣。『生知』『安行』『學知』『利行』等語,乃就人品學問力量上看,譬之行路者,或一日能百里,能六七十里,能三四十里,其力量所到,雖有不同,然同此一路,非外此路而別有所知也,同此一行,非外此行而別有所行也。

但就知而言,則有生知、學知、困知不同,就行而言,則有安行、利行、勉行不同,故曰『及其知之與其成功一也』,又何嘗截然謂知與行為兩事哉!《大學》『本末』『終始』『先後』等語,極為分曉。蓋此心本體,即至善之謂。至善者,心之止處。

《易》曰:『艮其止,止其所也。』學問功夫,必先知吾至善所在,看得分曉,則生意流動,曲暢旁通,安靜安慮,自然全備,《易》所謂『知至至之,可與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亦是此意。先儒所謂『知止為始,能得為終』,言一致也。從生天生地生人以來,只是一箇生理,由本達末,由根達枝,亦只是此箇生理。

先儒謂『明德為本,親民為末』,本即體也,末即用也,民者對己而言。此身無無對之時,亦無無用之體。體常用也,民常親也。明德者,心之體也,親民者,明德之用也,如明明德以事父,則孝之德明,明明德以事君,則忠之德明。

此本末之說,一以貫之。

陽明先生辨之已詳,若夫『知所先後,則近道矣』二句,其義最精。夫率性之道,徹天徹地,徹古徹今,原無先後,聖人全體,此心通乎晝夜,察乎天地,亦無先後可言。吾人心體與聖人何常有異,惟落氣質以後,則清濁厚薄迥然不同。氣稟既殊,意見自分,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則貿貿焉日用不知,而君子之道鮮矣。

《大學》一書,發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所謂至善者,即本然之良知,而明德親民之極則也。是良知也,至虛至靈,無古今,無聖愚,一也。故意念所動,有善有不善,有過有不及,而本體之知,未嘗不知也。

吾人但當循吾本然之良知,而察乎天理人欲之際,使吾明德親民之學,皆從真性流出,真妄錯雜,不至混淆,如此而後,可以近道。

道即率性之道也。苟或不知真性一脈,而或入於空虛,或流於支離,如二氏五霸,其失於道也遠矣。《中庸》所謂『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以入德』。意正如此。

孔門作《大學》而歸結在於『知所先後』一語,雖為學者入手而言,然知之一字,則千古以來學脈,惟在於此。此致良知之傳,陽明先生所以喫緊言之。故曰:『乃若致知,則存於心悟,致知焉盡矣。』若易曰『窮理盡性以至於命』,非所謂窮至事物之理之謂也。

理也、性也、命也,一也。明道雲『只窮理便盡性至命』,窮字非言考索,即窮盡吾心天理之窮。故窮仁之理,則仁之性盡矣。窮義之理,則義之性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