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明儒學案    P 154


作者:黃宗羲
頁數:154 / 462
類別:中國哲學

 

明儒學案

作者:黃宗羲
第154,共462。


蘭舟雜述(劉父調父記)



  
習俗移人,非求友不能變。一家有一家氣習,非友一鄉之善士,必不能超一家之習。推之一國天下皆然,至於友天下盡矣。然一朝又有一朝之氣習,非尚友千古不可以脫一世之習,此孟子所以超脫於戰國風習之外也。

吾輩無論友千古、友四方,此身自房中出,到廳上便覺超然,自廳上出,到門外又覺超然。

孔子去魯,不以女樂,而以燔肉。其一段肫肫之仁,淵深而不淺露,容蓄而不迫隘,不倚於意見,不倚於名節,全是天德用事,人則不免於有所倚矣。

安土敦乎仁,故能愛人。各有所處之地,所謂土也。惟不安其所處之地,則一室之內,不勝異意。我既嫌人,人亦嫌我,如之何能安乎仁而相親愛乎?若安土者,見處處皆好,人人皆好,是以能無不愛,無不愛,是謂惇厚以居仁。

仁本與萬物同體,只為人自生分別,所以小了。古人天下一家,中國一人,非意之也,其心量原自如此。今處中國,只爭箇江西,江西又爭箇吉安,吉安又爭箇安福,安福又爭箇某房,某房又爭箇某祖父位下,某祖父位下又只爭我一人,終生營營,不出一身一家之內,此豈不是自小乎?故善學者愈充之則愈大,不善學者愈分之而愈小。

[清] 黃宗羲

卷二十四 江右王門學案九

中丞宋望之先生儀望


  

宋儀望字望之,吉之永豊人。由進士知吳縣。入為御史。劾仇鸞擁兵居肘掖,無人臣禮。

復劾分宜之黨胡宗憲、阮鶚。遷大理丞。分宜中之,出備兵霸州,移福建。大計歸,以薦補四川僉事。

遷副使,視福建學政。陞參政。入為太仆大理卿。巡撫南直隷僉都御史。

建表忠祠,祀遜國忠臣。表宋忠臣楊邦義墓。卒年六十五。

先生從學於聶貞襄,聞良知之旨。時方議從祀陽明,而論不歸一,因着《或問》,以解時人之惑。其論河東、白沙,亦未有如先生之親切者也。

陽明先生從祀或問

或有問於予曰:「古今學問,自堯、舜至於孔、孟,原是一箇,後之談學者,何其紛紛也?”予答之曰:“自古及今,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謂理者,非自外至也。《易系》曰:『天地之大德曰生。』人得天地生物之心以為心,所為生理也。

此謂生理,即謂之性,故性字從心從生。程子曰:『心如穀種。』又曰:“心生道也。’人之心,只有此箇生理,故其真誠惻怛之意流行,於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以至萬事萬物之間,親親疏疏,厚厚薄薄,自然各有條理,不俟安排,非由外鑠,是所謂天命之性,真實無妄者也。

自堯、舜以來,其聖君賢相,名儒哲士,相與講求而力行者,亦只完得此心生理而已。此學術之原也。」

或曰:「人之心只有此箇生理,則學術亦無多說,乃至紛紛籍籍,各立異論,何也?」予曰:「子何以為異也?」曰:「『精一執中』說者以為三聖人相與授受,萬世心學之原至矣。成、湯、文、武、周公以後,又曰『以禮制心,以義制事』,曰『緝熙敬止』,曰『敬以直內,義以方外』。孔門之學,專務求仁,孟子又專言集義,曾子、子思述孔子之意,作《大學》、《中庸》,聖門體用一原之學,發明殆盡。至宋儒朱子,乃本程子而疑《大學》古本缺釋格物致知,於是發明其說,不遺餘力。

說者謂孔子集群聖之大成,而朱子則集諸儒之大成。其說已三百餘年,至陽明先生始反其說。初則言『知行合一』,既則專言『致良知』,以為朱子格物之說,不免求理於物,梏心於外。此其說然歟?否歟?」予答之曰:“上古之時,人含淳樸,上下涵浸於斯道而不自知。

伏羲氏仰觀俯察,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然當時未有文字,學者無從論說。至堯、舜、禹三大聖人,更相授受,學始大明。其言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蓋此心本體純一不雜,是謂道心,即所謂中也;若動之以人,則為人心矣,非中也。微者言乎心之微妙也,危則殆矣。精者,察乎此心之不一,而一於道心也。一者一乎此心之精,而勿奪於人心也。

如此則能『允執厥中』,天命可保矣。此傳心之祖也。以禮制心者,言『此心只有此箇天理,禮即天理之謂也』,故制心者惟不欺此心之天理,則心之體全矣。

以義制事者,言『天下之事,莫非吾心流行之用』,制事者惟順吾心之條理裁製,而不以己私與焉,則心之用行矣。此體用合一之說也。若謂禮屬心,義屬事,是心與事二矣。孟子曰:『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

說者謂在物為理,處物為義,審如此說,是理與義果為二物乎?心外無理,心外無義,心外無物,自吾心之條理精察而言,則謂之理,自吾心之泛應曲當而言,則謂之義,其實一也。緝熙者,言心體本自光明,緝熙則常存此光明也;敬止者,言此心無動無靜、無內無外,常一於天理而能止也。文王緝熙光明,使此心之本體常敬,而得所止,故曰『純亦不已,文王之德之純』,此之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