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全球通史    P 44


作者:阿諾斯
頁數:44 / 430
類別:西洋古代史

 

全球通史

作者:阿諾斯
第44,共430。
因而,意大利的城鎮和中東的一樣,開始呈現處于希臘藝術和建築的影響之下的相同的外觀。實際上,羅馬人對文明的主要貢獻在於將希臘文化據為己有,適度改變,然後傳播給從未直接接觸過希臘文化的不同民族——高盧人、日耳曼人、不列顛人和伊比利亞人。從這一角度看,羅馬的「陷落」也可說成是希臘文化在日耳曼人和克爾特人面前的退卻,就象它在中東與穆斯林相遇時的後撤一樣。

比希臘文化的影響要持久得多的是基督教和大乘佛教這兩大世界性宗教的影響。基督教和大乘佛教於古典時代後期從各自的發源地中東和印度向外擴張;在以後的幾個世紀中,前者爭取到了整個歐洲,後者贏得了大部分亞洲。這兩大宗教獲取成功的原因可從它們共同具有的某些新特點中找到。一個特點是,它們都着重於靈魂的拯救,允諾來世可獲得永恆的幸福。



  
另一特點是,都堅持平等主義;其團體的大門向所有請求加入的人敞開,不論是男子或婦女、富人或窮人、自由人或奴隷,都一視同仁。最後,都強調很高的道德準則,強調要靈魂得救就必須遵守這些準則;這一要求加之有效的教會組織,使這兩大宗教能對信徒的日常生活施加有力的影響。

這些特點在古典時代較後幾個世紀裡特別吸引人。在那幾個世紀中,社會動盪、道德混亂,尤其在中心大城市,情況更是如此。城市裡許許多多人感到無家可歸、漂泊無定;對這些人基督和大乘怫教提供了安慰、保護和指導。當彼拉多問道「真理是什麼」、表達出時代的絶望情緒時,它們也給予了回答。

因而,最早皈依基督教的都是些地位低殘、無所歸依的人,這並非偶然之事。同樣,大乘佛教的最大勝利是在中國,在漢朝崩潰之後全國處于混亂階段、人世間的一些問題似乎找不到解答時取得的。

實際上,基督教和大乘佛教的這些令人滿意、適合時宜的特點,正是應時代的需要而逐漸形成的。在基督教賴以發生的猶太教,或者後來分裂出大乘佛教的原始佛教中,均沒有這些特點。



  
猶太教是約公元前12世紀崇泰耶和華為民族之神的猶太人的地方性宗教。「我是耶和華,你的上帝。…你應崇拜上帝而不可敬拜別的神」。這是耶和華的《十誡》中的第一條。

這一條的原意,不是說耶和華是世界上唯一的神,而是說,他是以色列孩子的唯一的神。這一時期猶太教徒的信仰與其說是神秘的、超俗的,不如說是社會的、注重道德的。用一位猶太先知的話來說,耶和華對儀式和祭品滿不在乎,他關心的只是,人類應該「追求正義、援救被壓迫者,識別生父不明的人、為寡婦辯護」。

但是,從公元前6世紀起,猶太教徒在波斯人和其他一些統治者的宗教的影響下,改變了自己的宗教觀念。此外,他們也受到了許多居住在巴勒斯坦以外地方的猶太人的影響,這些猶太人長期受希臘文化的熏陶,試圖用希臘哲學的術語來解釋猶太教。因而,猶太教徒逐漸汲取了有關來世的信仰——順從上帝的意志,就可以升入天堂,獲得永恆的幸福,反之,將墮入地獄,遭到永久的懲罰。

不過,基督教在耶穌生前和他釘死在十字架上以後不久這段時間裡,仍然是猶太人的宗教信仰。是保羅使基督教廣為傳播。保羅生於小亞細亞的塔爾蘇斯城,是一位希臘化的猶太教徒。他大膽地否認耶穌僅僅是猶太教徒的救世主,認為仁愛的上帝差遣他唯一的兒子耶穌來人間是為了要他替全體人類贖罪。

因此,基督教不再是猶太教的一個教派,而發展成為一個新宗教,一個既為猶太人,又為非猶太人的宗教。保羅的做法使基督教從此以後不僅能吸引少數猶太人,而且能吸引整個羅馬帝國千百萬非猶太人。

因此,儘管這一新宗教遭到官方的迫害,仍穩步發展起來。公元313年,基督教終於因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公佈米蘭敕令而受到寬恕,399年,被羅馬帝國接受為官方國教。羅馬帝國崩潰後,基督教由傳教士在60O至80O年期間,傳佈到英格蘭和日耳曼諸民族中;在8001100年期間,傳佈到斯堪的納維亞和斯拉夫諸民族中。以後,隨着歐洲的擴張,又由傳教士和移民傳佈到世界各地。

佛教的發展情況同基督教有點相似,正如第九章
第二節將要提到的,它是在印度人明顯地反對不公平的種性等級制度和婆羅門祭司階級的剝削的過程中產生的。佛教的創始人喬答摩·悉達多約公元前563-483原屬釋迦族,貴族出身,因苦惱于在自己周圍見到的種種不幸而捨棄優選舒適的家庭,去過四處飄泊的苦行者生活。終於在似乎受到天啟的剎那間,達到了澈悟的境界;從此被稱為佛佗,意即「覺悟者」。

佛教的四大真理是:1人生是苦的;2苦的原因在於慾望;3只有消滅一切慾望,才能消滅苦因,斷絶苦果;4要做到這一切,只有通過「八正道」。「八正道」包括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以涅槃為終極目的。所謂涅槃,譯意為「無為」、「寂滅」。

佛陀並未打算建立一個新宗教,但佛陀死後,他的弟子們布講他的教義,並建立了一些開始支配宗教信仰的教團。這些教團的理想是通過苦修身心最終達到神秘的涅槃境界。雖然僧侶們對此很滿意,但俗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卻感到難以做到。因而,與「希那衍那」即小乘佛教相對立的「摩訶衍那」即大乘佛教逐漸發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