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現代散文(風景遊記篇)    P 26


作者:作者群
頁數:26 / 161
類別:白話散文

 

現代散文(風景遊記篇)

作者:作者群
第26,共161。
西湖為中國勝跡,文人墨士,以得一至為榮,故各處聯額,無一非出自名手。孤山林和靖墓、林典史墓太平天國之役殉難者,名汝霖、林太守墓清光緒朝杭州知府,有政聲,名靖。前後相望,太守墓石坊上有聯曰:樹枝一年,樹木十年,樹人百年,兩浙無兩;處士千古,典史千古,太守千古,孤山不孤。曾游西湖者,皆樂誦之。
至于少保墓聯:赤手輓銀河,君自大名垂宇宙;青山埋白骨,我來何處哭英雄。此則藝林稱讚,無人不知矣,蘇小墳上有聯曰:桃花流水渺然去,油壁香車不再逢。集得亦佳。

湖濱路有一茶樓,凡三級,雕闌畫棟,面湖而峙。嘗于漠漠春陰之日,約友登樓,臨風品茗。時則煙樹迷離,四周綠暗,而湖水不波,又覺洞明如鏡。既而大風突起,湖水粼粼,遍生皺紋,沿湖楊柳,搖蕩者不自持,屢拂欄前布幃而過。


  
所謂山雨欲來風滿樓者,臨其境而益信。此茶樓之名頗雅,日久已忘之,惟內馬路有一旅社,名湖山共一樓,惜不移此耳。
南北二高峰,均在湖濱十里以外,予客杭僅十日,因登靈隱之便,一遊北高峰而已。峰在靈隱之後,自靈隱五百羅漢堂側,拾級而登,直至山頂,約合一萬尺。山之半,曲折而西,有庵曰韜光。松竹交加,綠陰礙路,遙聞泉聲泠泠然,若斷若續,出自樹草密蔭中。
轉出竹林,有紅牆一角,則庵門是矣。庵建石崖上,玲瓏剔透,有翼然之勢。人事與自然,乃兩盡之。庵旁有一池,石刻之龍首,翹然于上,僧刳竹為溝,曲折引泉達于龍頂,水如短練,自龍口中吐出。
池中有魚,非鯉非鯽,紅質而黃章,長約尺許,水清見底,首尾畢顯。寺頂有石堂,登臨俯視,錢塘江小如一帶,江盡處為海,只覺蒼茫一片,雲霧相接而已。堂外有石匾曰韜光觀海,以此,然未列于西湖十景也。

詞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二語,致引金人問鼎,胡馬南窺,西湖桂花之盛,當可想見。向來遊湖者,極道九溪十八澗之美,而不知九溪楊梅嶺一帶,重翠連綴,秀柯塞途,極得小山叢桂之致。據杭人云:八九月之間,木葉微脫,秋草半黃,堆金綴玉,滿山桂子爛開,桂樹延綿四五里,偶來此地,如入香海。每值月白風清,萬籟俱寂,雲外香飄,距山十餘里人家得聞之。


  
予聞語輒神往焉。
雲棲之竹,幾與孤山之梅齊名。到杭州者,實不得不一訪游之。其地翠竹數萬竿,密雜如籬,高入霄漢。小徑曲折,迤邐而入翠叢,時有小泉一綿,自林下潺潺而來,石板無樑,架泉為渡,臨流顧影,鬚眉皆綠。
林中目光不到,清涼襲人,背手緩步,襟懷如滌。竹內有小鳥,翠羽血紅啄,若鸚鵡具體而微。於人跡不聞時,山鳥間啼一二聲,真有物我皆忘之慨。
外省遊人至杭,如入萬寶山中,目迷五色,不知何所取捨,而棲霞之與煙霞雲棲,往往誤而為一。棲霞洞在葛嶺之後,深谷之中,竹樹環列,狗見吠客,則遊人不期而至洞所矣。初入為一山寺,若無甚奇,旁有石洞,坦步可入。及至洞內,忽焉為佛堂,忽焉為縫。
忽焉又為屋,曲折陰晦,如非人世,洞最後露一口朝天,古藤垂垂,山上墜下,旁有水滴聲,若斷若續,不知出於何所,真幽境也。

小瀛洲即放生池,三潭印月,乃其一部分也,洲與湖心亭阮公墩鼎峙外湖水面。自孤山俯瞰,此洲如浮林一片,略露樓園。乃駕小舟而來,則直入青蘆,可覓得石級登陸。陸上浮堤四達,于湖中作池,真是有路皆花,無處不水。
其間樓閣、虛堂以空靈勝,字亭以曲折勝,盈翠軒以清幽勝,亭亭以小巧勝。亭曰亭亭,可想其倩影凌波,不同凡品。若夫清潭泛影,皓月窺人,一曲洞簫,憑欄獨立,居然世外,豈復人間?
遊湖當坐瓜皮小艇,自操槳,則波光如在衣袂,斯得玩水之樂。湖中瓜皮艇,長丈許,中艙上覆白幔,促膝可坐四人。艙內備有棋案,高僅盈尺,面積如之,可以下棋;備有短笛,可以奏曲;備有檔勺,可以飲水。如此榜人,誠大解事,真所謂有六朝煙火氣者矣。
西湖各地之以花木名者,雲棲以竹名,萬松嶺以松名,九溪以桂名,白堤以桃柳名,平湖以荷名。初與舊景不甚相合。此外蘇堤春曉,成為一片桑柘,柳浪聞鶯,則草礫蛙鳴,此又慨乎人事變幻不定也。

蘇小小墓在西泠橋之南。六角小亭,近臨水濱,湖草芊芊,直達亭內。塚隆然,高約三尺許,在亭之中央,惟墳之上下,遍蒙鵝卵石,雜亂不成規矩,未知何意?據杭人云:遊人在湖濱拾石,立西泠橋上,遙向亭內擲之,中塚則宜男。杭人之迷信于此可見一斑矣。
杭俗迷信之甚者,莫如放生一事。如禽如獸,固可放生,即一蟲一魚,一草一木,亦莫不可放生。且放生亦有專地,將魚蝦放生者,多在小瀛洲行之。將龜蛇放生者,多在雷峰塔行之。
將竹放生者,多在天竺行之。竹何以放生?未至杭州者,必以為妄矣。此事大抵出之於好出風頭之婦女,與廟中僧約,指定山上之某某數株,為放生之竹。僧乃災刀炙字于上,文曰:某月日某某太太或某小姐放生,自此以後,竹即不得砍伐,聽其老死。
竹所臨地,必在路旁。放生之竹,路人悉得見之,放生之人,意亦在是也。一竹之值,不過一二元,一經放生,僧不取,由放生者隨助香資,因之一竹之費,且達數十元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