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明代散文    P 249


作者:歸有光等
頁數:249 / 257
類別:古典散文

 

作者:歸有光等 / 第1頁 / 共326頁

 大小:

 第頁   
  
FireFox、Edge瀏覽器可關屏朗讀
Chorme則需開屏朗讀。


明代散文

他的態度很謙虛,談話很誠懇,大概的意思是對做詩是很自信的,不怕人們不知道他,只求我講一句話做證明。我想他這豈不是如此刻苦專心,愛好做詩,雖然不計較生死之外的事情,但還是不能忘懷于區區的小名嗎?唉唉,這確實就是朱君的所以愛好之深了。朱君已經死了,我所以為他的詩寫一篇序言,使他的詩行之於世,庶幾不辜負他的好意,雖然我的文章說不上能夠讓他的詩見重於後世。
王慎中 (15091559)
字道思,因讀書於清源山中峰遵岩,初號遵岩居士,更號南江,明.泉州晉江安海人,徙居泉州府城。生於明.正德四年1509,是著名的古文學家。
王慎中從小聰穎過人,4歲父母即教他吟詩、作對。14歲起從理學家易時中學習。易時中是理學名師蔡清高徒,在文壇上很有名氣。他選授學生要求甚為嚴格,但對王慎中卻非常器重。
嘉靖四年1525,王慎中17歲,即鄉試中舉。嘉靖五年1526連捷進土18。同年回鄉完婚。
嘉靖六年1527,王慎中假滿回京,授戶部主事,監兌通州。任內改革陳規陋習,力除積弊,清理倉廩,查辦稅蠹。同時體察漕運士卒民夫的疾苦,特加優撫周恤,糧食在轉運中霉爛,從不責怪運卒,及時處理,分與軍士,因而得到人們的擁戴,稱讚他辦事「廉仁練達」。空閒時間認真讀書作文。
嘉靖八年1529,王慎中調禮部祠祭司。世宗建四郊舉行郊祀,王慎中制大祀詩八章,文聲大振。當時名士唐順之、陳東、李開先、趙時春、任翰、熊過、屠應竣、 華察華鴻山、陸銓、江以達江年波、曾忭等都在部裡任職,王慎中精古文詞,得以互相切磋,學識大進。因文風相近,文學主張一致,自成一派,有「嘉靖八才子」之稱。
嘉靖十年1531,王慎中出任廣東主考官。在主持鄉試中,他所作的卷面評語,準確精練,文辭雅麗,人爭傳誦。他親自拔取的榜首解元林大欽,第二年會試高中頭名狀元,由此博得「慧眼識英才」的美譽。
嘉靖十二年(1533年),王慎中轉主客司員外。時詔令在各部屬員外郎中選可任翰林職的,眾推王慎中。內閣大學士張孚敬想籠絡他,暗示王慎中先往拜謁,王慎中不赴,曰:「吾寧失館職,不敢失身。」遂不應選,而名聲益著。


  
不久,改調吏部考功司員外郎,旋晉驗封司郎中。時皇帝信方士,要封張衍慶官職,王慎中把原件封還,不肯執行,因而受到詰責,降為常州通判。


  
在常州通判任上,他勤於職守,整飭吏治。江蘇巡撫郭宗臬對王慎中的才學非常賞識,剛好江陰縣出缺,就委他署理江陰。王慎中一到任,就察訪民情,興利除弊。江陰地方有不少豪強勢族,橫行鄉裡,無惡不作,歷任地方官員都不敢招惹他們。
王慎中把一些罪惡昭彰的大惡霸拘捕歸案,嚴加懲治,各地豪強聞風震懾,相戒斂跡。
江陰任滿,王慎中先後遷升南京戶部主事和禮部員外郎。清閒的衙門官,使他更有充裕的時間鑽研學問。在南京,他與王龍溪等文人學土研究著名理學家王陽明的學說,從原來「文必秦漢」的尚古觀念中解脫出來,趨向于唐宋文風,推崇北宋文學家曾鞏、歐陽修等。
嘉靖十五年1536,王慎中出任山東提學僉事。任內致力端正學風,革除陋習,制定新的規章條例。規定生員進謁只行常禮,免去一切繁文縟節。同時,重視人才的發掘、培養與提拔,如馳名文壇的「後七子」李攀龍、後來位居宰輔的殷土儋,都是由他一手提拔出來的,由此,山東士子對王慎中十分尊崇。
不久,王慎中升江西參政。江西是著名學者王陽明講學的地方。王慎中追尋王氏舊跡,經常往來于白鹿洞、鵝湖之間,與歐陽南野、鄒守益、羅念庵、聶雙江等學士交遊講學,闡發經學新義。
再遷河南布政司參政。時河南大饑,餓殍遍野。王慎中協同放賑大臣、戶部侍郎王杲開倉發票,賑救饑民。王杲見王慎中辦事幹練,廉正有方,薦請朝廷重用。
不想王慎中早年在禮部供職時,不屑于曲意奉承,得罪夏言。此時夏言已為首輔閣臣,發現奏請拔升王慎中的表章,壓下不報。
嘉靖二十年 (1541年) ,王慎中33歲。時考核外任官員,王慎中的考核未及時報吏部,內批「不謹」,遂落職。
王慎中落職,朝野驚異,而他毫不介意。遂縱游淇水、太行、王屋、蘇門、百泉、武當、衡山、武夷九曲等名山大川之間。得大自然之旨趣,文思為之一變,成為明代唐宋派古文運動的倡導者,首先起來反對復古派的文學主張,推崇唐宋散文。
王慎中歸家後,專事古文著作,對好學之士都勉勵誘導,出入其門,交遊、問學者很多,對泉州文風的影響特別大。 與俞大猷交誼頗深,互有詩文贈勉。俞的年齡大於王,卻尊王為師。
嘉靖三十八年 (1559年) 病逝,年僅 51歲,墓在南安三十四都竹洋鄉。著有《遵岩集》二十五卷、《玩芳堂摘稿》等行世。
王慎中的文學貢獻
自永樂以後,「台閣體」長期統治文壇,致內容貧乏,篇章冗贅,文風萎弱,給文學帶來嚴重危機。 為了矯正這種流弊,弘治中,以李夢陽、何景明為首七人,結成一個文學集團,打起「復古」旗號,提倡「文必秦漢,詩必盛唐」,風氣所促,竟至于「物不古不靈,人不古不名,文不古不行,詩不古不成」。把秦漢的好文章拿來,刻意摹仿,從篇章結構到句法、詞彙,完全着眼于形式的追求,即使損傷作品的內容也在所不惜。在文學內容上沒有提出任何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