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富論 第563頁
因此,歐洲有一大部分大學的哲學教育,就是依著以下程序:第一,教論理學;第二,教本體學;第三,教那討論人類靈魂和神的性質的精神學,第四,教一種變質的道德哲學,即被認為與精神學說、人類靈魂不滅學說以及由神的裁判而在來生予以賞罰的學說直接發生關聯的學問;最後,通常教以簡單粗淺的物理學,以結束全部課程。 歐洲各大學對古代哲學課程內容所作的修改,通通是以僧侶教育為目的,使哲學成為神學研究的比較適當的入門。但其所增添的狡智與詭辯,以及由這修改而導入的良心學與禁欲道德,無疑沒使哲學更適宜於紳土或一般世人的教育,或者說,對於他們悟性的發達或感情的改善,並不見得更有作用。 在今日歐洲一大部分大學中,這種哲學課程,依然由教師在或大或小程度上教授著,看各大學的組織使教師在這方面勤勉的必要性的大小以為定。在那些最富裕、有最多捐贈基金的大學,導師們往往以教授這變質的課程的零篇斷片為滿足,而且,即對這零篇斷片,一般還是教得非常馬虎膚淺。 近代關於哲學若幹部門的改善,雖無疑有若幹部分已在大學中實行,但還有一大部分未在大學中實行。大多數大學雖然作了這些改善,然不肯趕快地加以采用。那些被推翻的體系和陳腐的偏見,雖然已經為世界各地所不容,而若幹這些學術團體,仍在一段很長時間中,願意充當它們的避難所;它們隱藏在那里,並得到保護。大概最富裕、有最多捐贈基金的大學,采用這些改善最遲,也最不願意對行之已久的教育計劃,作任何顯著的變動。比較貧困的大學,教師們衣食的大部分都依存於自己的名聲,他們不得不更加注意世界時代的思潮,因此,在這些大學中,改善的采行,顯得比較容易。 但是,歐洲公共學校及大學,雖然其設立原是僅為某種特定職業而實施的教育,即僧侶職業的教育,雖然它們對於這種職業認為必要的科學,也並沒有十分用心地教授學生;但它們卻逐漸把幾乎一切人民的教育,特別是納土及有錢人家子女的教育,吸引到它們這邊來。在人的幼年時期及認真地著手事務,即在其餘生中經營事務那個時期之間,介有一個很長期間。這期間的有利的消費,在當時似乎沒有比進大學還好的方法。然而各公共學校各大學所教授的大部分東西,對於學生後來經營的事務,卻並不是最適當的准備。 第56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速度:
1.4
簡明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在手機模式下,建議使用FireFox 或者 EDGE瀏覽器朗讀,若使用Chorme瀏覽器,螢幕關閉後會停止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