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富論 第562頁
古代哲學分作三部分,而在歐洲大部分大學中則改變過來,分作五部分。 在古代哲學中,幾關於人類精神或神的性質的教示,通通是物理學體系的一部分。至幹這精神或神的本質,不論由什麼構成,都是屬於宇宙大體系的部分,也就是能產生許多最重要的結果的部分。人類理智關幹這兩部分所能論斷、所能推測出來的一切,似乎成為說明宇宙大體系如何起源、如何運行的科學的兩章――無疑是極關重要的兩章。但在歐洲各大學中,哲學只作為神學的附屬部分教授,所以對於這兩章,自然要比哲學的其他部分教得詳細些。這兩章逐漸地大大擴充起來,更細分為許多的章節,結果,在哲學體系中,為我們得知極少的精神學說,就與我們得知極多的物體學說占有同樣長的篇幅。於是,這兩個學說,被視為判然各別的兩種科學。所謂形而上學或精神學,因此被放在與物理學相對立的地位,它在這兩種科學之中,不但被看作比較崇高的科學,而且就某一特定職業說,被看作比較有用的科學。在這種情況下,恰合於實驗及觀察的主題,也就是在那上面小心注意便可引出極多有用的發現的主題,幾乎全沒有人留意了。反之,與這正相對立的主題,即除少許極其簡單及幾乎是一見就明白的真理外,任憑怎麼注意也只能發現曖昧的、不確定的東西,而因此只能產出狡智和詭辯的那種主題,卻大被人研究著。 當上述兩種科學這樣被放在相對立的地位時,兩者間的比較和對照,自然會生出第三種科學,即所謂本體學,或討論其他二種科學的主題的共同特質及屬性的科學。但是,假若各學派的形而上學或精神學,有大部分是狡智與詭辯,那本體學這種無聊的科學――有時亦稱為形而上學――就全部是狡智與詭辯。 不僅被視為個人,而且視為一個家族、國家乃至人類社會的一員的人,其幸福與至善何在?古代道德哲學的目的,就是企圖研究這個。在古代道德哲學,人生的各種義務,都被視為是為了人生的幸福與至善。但是,當教授道德哲學和自然哲學單是為了神學的時候、人生的各義務,卻被視為主要是為了來生的幸福。在古代哲學,德行的盡善盡美,被認為必然會使有這德行的人今生享到最完全的幸福。而近代哲學的觀點,卻認為盡善盡美的德行,往往或幾乎總是與今生幸福有矛盾。天國只有由懺悔、禁欲或者修道惜的苦行和自卑才可跨進;一個人單憑慷慨、寬大、活潑的行動,是不能進入天國的。良心學及禁欲道德,簡直占了各學校道德哲學的大部分,而哲學一切部門中最重要的部分,就這樣成了其中最被曲解的部分了。 第56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速度:
1.4
簡明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在手機模式下,建議使用FireFox 或者 EDGE瀏覽器朗讀,若使用Chorme瀏覽器,螢幕關閉後會停止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