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無何,斅等四人相繼致仕,召然代之。 本後坐事誅。 諸人皆老儒,起田家,惇樸無他長。 獨然久歷中外,練達庶務,眷注特隆。 十四年八月卒。 帝念然來歸之誠,親制文祭之。 繼然為四輔者,李干、何顯周。 幹出為知府,佑、顯周俱罷去,是官遂廢不復設。 本,不詳其籍裡。 佑,安邑人。 嘗三主本布政司鄉試,稱得人。 龔斅,鉛出人。 以行誼重於鄉。 致仕後,復起為國子司業,歷祭酒。 坐放諸生假不奏聞,免。 杜斅,字致道,壺關人。 舉元鄉試第一,歷官台州學正。 歸家教授。 通《易》、《詩》、《書》三經。 源,莆田人。 亦再征為國子司業,卒於官。 民望,藁城人。 幹,絳州人。 顯周,內黃人。 吳伯宗,名祐,以字行,金谿人。 洪武四年,廷試第一。 時開科之始,帝親制策問。 得伯宗甚喜,賜冠帶袍笏,授禮部員外郎,與修《大明日曆》。 胡惟庸用事,欲人附己,伯宗不為屈。 惟庸銜之,坐事謫居鳳陽。 上書論時政,因言惟庸專恣不法,不宜獨任,久之必為國患。 辭甚愷切。 帝得奏,召還,賜衣鈔。 奉使安南,稱旨。 除國子助教,命進講東宮。 首陳正心誠意之說。 改翰林典籍。 帝制十題命賦,援筆立就,詞旨雅潔。 賜織金錦衣。 除太常司丞,辭。 改國子司業,又辭。 忤旨,貶金縣教諭。 未至,詔還為翰林檢討。 十五年進武英殿大學士。 明年冬,坐弟仲實為三河知縣薦舉不實,詞連伯宗,降檢討。 伯宗為人溫厚,然內剛,不苟媕阿,故屢躓。 踰年,卒於官。 伯宗成進士,考試官則宋濂、鮑恂也。 恂,字仲孚,崇德人。 受《易》于臨川吳澄。 好古力行,著《大易傳義》,學者稱之。 元至正中,以薦授溫州路學正。 尋召入翰林,不就。 洪武四年,初科舉取士,召為同考官。 試已,辭去。 十五年與吉安余詮、高郵張長年、登州張紳,皆以明經老成為禮部主事劉庸所薦,召至京。 恂年八十餘,長年、詮亦皆逾七十矣。 賜坐顧問。 翌日並命為文華殿大學士,皆以老疾固辭,遂放還。 紳後至,以為鄠縣教諭,尋召為右僉都御史,終浙江左布政使。 其明年以耆儒征者,曰全思誠,字希賢,上海人,亦授文華殿大學士。 又明年請老,賜敕致仕。 伯宗之使安南也,以名德為交人所重。 其後,襄陽任亨泰亦舉洪武二十一年進士第一,以禮部尚書使安南,交人以為榮。 前後使安南者,並稱吳、任雲。 亨泰為禮部尚書時,日照民江伯兒以母病殺其三歲子祀岱岳。 有司以聞。 帝怒其滅絶倫理,杖百,戍海南。 因命亨泰定旌表孝行事例。 亨泰議曰:「人子事親,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有疾則謹其醫藥。 臥冰割股,事非恆經。 割股不已,致于割肝,割肝不已,至于殺子。 違道傷生,莫此為甚。 墮宗絶祀,尤不孝之大者,宜嚴行戒諭。 倘愚昧無知,亦聽其所為,不在旌表之例。 」詔曰「可」。 明年,議秦王喪禮,因定凡世子襲爵之禮。 會討龍州趙宗壽,命偕御史嚴震直使安南,諭以謹邊方,無納逋逃。 時帝以安南篡弒,絶其貢使。 至是聞詔使至,震恐。 亨泰為書,述朝廷用兵之故以安慰之,交人大悅。 使還,以私市蠻人為仆,降御史。 未幾,思明土官與安南爭界,詞復連亨泰,坐免官。 吳沉,字浚仲,蘭溪人。 元國子博士師道子也,以學行聞。 太祖下婺州,召沉及同郡許元、葉瓚玉、胡翰、汪仲山、李公常、金信、徐孳、童冀、戴良、吳履、孫履、張起敬會食省中,日令二人進講經史。 已,命沉為郡學訓導。 洪武初,郡以儒士舉,誤上其名曰信仲,授翰林院待制。 沉謂修撰王厘曰:「名誤不更,是欺罔也。 」將白於朝。 厘言:「恐觸上怒」。 沉不從,牒請改正。 帝喜曰:「誠慤人也。 」遂眷遇之,召侍左右。 以事降編修。 給事中鄭相同言:「故事啟事東宮,惟東宮官屬稱臣,朝臣則否。 今一體稱臣,于禮未安。 」沉駁之曰:「東宮,國之大本。 尊東宮,所以尊主上也。 相同言非是。 」帝從之。 尋以奏對失旨,降翰林院典籍。 已,擢東閣大學士。 初,帝謂沉曰:「聖賢立教有三:曰敬天,曰忠君,曰孝親。 散在經卷,未易會其要領。 爾等以三事編輯。 」至是書成,賜名《精誠錄》,命沉撰序。 居一年,降翰林侍書,改國子博士,以老歸。 沉嘗著辯,言「孔子封王為非禮」。 後布政使夏寅、祭酒丘浚皆沿其說。 至嘉靖九年,更定祀典,改稱「至聖先師」,實自沉發之也。 桂彥良,名德偁,以字行,慈谿人。 元鄉貢進士,為平江路學教授,罷歸。 張士誠、方國珍交闢,不就。 洪武六年,征詣公車,授太子正字。 帝嘗出御製詩文,彥良就禦座前朗誦,聲徹殿外,左右驚愕,帝嘉其樸直。 時選國子生蔣學等為給事中,舉人張唯等為編修,肄業文華堂。 命彥良及宋濂、孔克表為之師。 嘗從容有所咨問,彥良對必以正。 帝每稱善,書其語揭便殿。 七年冬至,詞臣撰南郊祝文用「予」、「我」字。 帝以為不敬。 彥良曰:「成湯祭上帝曰‘予小子履’;武王祀文王之詩曰“‘我將我享’。 古有此言。 」帝色霽曰:「正字言是也。 」時御史台具獄,令詞臣覆讞。 彥良所論釋者數十人。 遷晉王府右傅。 帝親為文賜之。 彥良入謝。 帝曰:「江南大儒,惟卿一人。 」對曰:「臣不如宋濂、劉基。 」帝曰「濂,文人耳;基,峻隘,不如卿也。 」彥良至晉,制《格心圖》獻王。 後更王府官制,改左長史。 朝京師,上太平十二策。 帝曰:「彥良所陳,通達事體,有裨治道。 世謂儒者泥古不通今,若彥良可謂通儒矣。 」十八年請告歸,越二年卒。 明初,特重師傅。 既命宋濂教太子,而諸王傅亦慎其選。 彥良與陳南賓等皆宿儒老生,而李希顏與駙馬都尉胡觀傅徐宗實,尤以嚴見憚。 李希顏,字愚庵,郟人。 隱居不仕。 太祖手書徵之,至京,為諸王師。 規範嚴峻,諸王有不率教者,或擊其額。 帝撫而怒。 高皇后曰:「烏有以聖人之道訓吾子,顧怒之耶?」太祖意解,授左春坊右贊善。 諸王就籓,希顏歸舊隱。 閭裡宴集,常著緋袍戴笠往。 客問故,笑曰:「笠本質,緋,君賜也。 」 徐宗實,名垕,以字行,黃岩人。 少穎悟。 篤于學。 洪武中,被薦,除銅陵簿。 請告迎養,忤帝意,謫戍淮陰驛。 會東川侯胡海子觀選尚主,帝為觀擇師,難其人,以命宗實。 中使援他府例,置駙馬位中堂南向,而布師席于西階上東向。 宗實手引駙馬位使下,然後為說書。 左右大驚,相顧以目。 帝聞而嘉之,召宗實慰勞數四。 洪武末,授蘇州通判。 奏發官粟二十萬石以活饑民。 春水暴,齧堤,倡議修築,吳人皆以為便。 請旌元節婦王氏,禮部以前朝事,不當允。 宗實言:「武王封比干墓,獨非前朝事乎!」遂得旌。 建文二年,超擢兵部右侍郎。 坐事貶官,尋復職。 燕事急,使兩浙招義勇。 成祖即位,疏乞歸。 逾二年,以事被逮,道卒。 第8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史 下》
第8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