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聞:取天下者,必有一定之規模。 韓信初見高祖,畫楚、漢成敗;孔明臥草廬,與先主論三分形勢者是也。 今之規模,宜北絶李察罕,南並張九四。 撫溫、台,取閩、越,定都建康,拓地江、廣。 進則越兩淮以北征,退則畫長江而自守。 夫金陵,古稱龍蟠虎踞帝王之都。 藉其兵力資財,以攻則克,以守則固,百察罕能如吾何哉?江之所備,莫急上流。 今義師已克江州,足蔽全吳。 況自滁、和至廣陵,皆吾所有。 非直守江,兼可守淮矣。 張氏傾覆可坐而待,淮東諸郡亦將來歸。 北略中原,李氏可並也。 今聞察罕妄自尊大,致書明公,如曹操之招孫權。 竊以元運將終,人心不屬,而察罕欲效操所為,事勢不侔。 宜如魯肅計,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此其大綱也。 至其目有三。 張九四之地,南包杭、紹,北跨通、泰,而以平江為巢穴。 今欲攻之,莫若聲言掩取杭、紹、湖、秀,而大兵直搗平江。 城固難以驟拔,則以鎖城法困之。 于城外矢石不到之地別築長圍,分命將卒四面立營,屯田固守,斷其出入之路。 分兵略定屬邑,收其稅糧以贍軍中。 彼坐守空城,安得不困?平江既下,巢穴已傾,杭、越必歸,余郡解體。 此上計也。 張氏重鎮在紹興。 紹興懸隔江海,所以數攻而不克者,以彼糧道在三江斗門也。 若一軍攻平江,斷其糧道;一軍攻杭州,絶其援兵,紹興必拔。 所攻在蘇、杭,所取在紹興,所謂多方以誤之者也。 紹興既拔,杭城勢孤,湖、秀風靡,然後進攻平江,犁其心腹,江北餘孽隨而瓦解。 此次計也。 方國珍狼子野心,不可馴狎。 往年大兵取婺州,彼即奉書納款。 後遣夏煜、陳顯道招諭,彼復狐疑不從。 顧遣使從海道報元,謂江東委之納款,誘令張昶賫詔而來。 且遣韓叔義為說客,欲說明公奉詔。 彼既降我,而反欲招我降元。 其反覆狡獪如是,宜興師問罪。 然彼以水為命,一聞兵至,挈家航海,中原步騎無如之何。 夫上兵攻心,彼言杭、趙一平,即當納土,不過欲款我師耳。 攻之之術,宜限以日期,責其歸順。 彼自方國璋之沒,自知兵不可用。 又叔義還稱義師之盛,氣已先挫。 今因陳顯道以自通,正可脅之而從也。 事宜速不宜緩。 宣諭之後,更置官吏,拘集舟艦,潛收其兵權,以消未然之變。 三郡可不勞而定。 福建本浙江一道,兵脃城陋。 兩浙既平,必圖歸附。 下之一辯士力耳。 如復稽遲,則大兵自溫、處入,奇兵自海道入,福州必不支。 福州下,旁郡迎刃解矣。 威聲已震,然後進取兩廣,猶反掌也。 太祖奇其言,欲留用之,力辭去。 賜銀幣襲衣。 後數歲,削平天下,規模次第,略如兌言。 范常,字子權,滁人。 太祖軍滁,杖策謁軍門。 太祖夙知其名,與語意合,留置幕下。 有疑輒問,常悉以實對。 諸將克和州,兵不戢。 常言于太祖曰:「得一城而使人肝腦塗地,何以成大事?」太祖乃切責諸將。 搜軍中所掠婦女,還其家,民大悅。 太祖以四方割據,戰爭無虛日,命常為文,禱于上帝。 其辭曰:「今天下紛紜,生民塗炭,不有所屬,物類盡矣。 倘元祚未終,則群雄當早伏其辜。 某亦在群雄中,請自某始。 若已厭元德,有天命者宜歸之,無使斯民久阽危苦。 存亡之機,驗于三月。 」太祖嘉其能達己意,命典文牘,授元帥府都事。 取太平,命為知府,諭之曰:「太平,吾股肱郡,其民數困于兵,當令得所。 」常以簡易為治,興學恤民。 官廩有谷數千石,請給民乏種者,秋稔輸官,公私皆足。 居三年,民親愛之,召入為侍儀。 洪武元年,擢翰林直學士兼太常卿。 帝鋭意稽古禮文。 群臣集議,間有異同。 常能參合眾言,委曲當上意。 尋以病免歸。 歲余,手詔征詣闕,仍故官。 帝宴閒,輒命儒臣列坐,賦詩為樂。 常每先成,語多率。 帝笑曰:「老范詩質樸,殊似其為人也。 」遷起居注。 常有足疾,數在告,賜以安車。 尋乞歸,帝賦詩四章送之。 賜宅于太平。 子祖,歷官雲南左參政,有修潔稱。 潘庭堅,字叔聞,當涂人。 元末為富陽教諭,謝去。 太祖駐太平,以陶安薦,征庭堅為帥府教授。 慎密謙約,為太祖所稱。 下集慶,擢中書省博士。 婺州下,改為金華府,以庭堅同知府事。 時上游諸郡次第平定,擇儒臣撫綏之。 先後用陶安、汪廣洋于江西,而庭堅與王愷守浙東。 太祖為吳王,設翰林院,與安同召為學士。 而庭堅已老,遂告歸。 洪武四年復召至,主會試。 子黼,字章甫。 有文名,官至江西按察使。 會修律令,留為議律官。 書成,卒。 黼謹飭類父,而文采清雅過之。 父子皆以鄉校顯,時以為榮。 宋思顏,不知何許人。 太祖克太平,以思顏居幕府。 及定集慶,置江南行中書省,太祖總省事,以李善長及思顏為參議。 同時所設省中官李夢庚、郭景祥、侯元善、楊元杲、陶安、阮弘道、孔克仁、王愷、欒鳳、夏煜等數十人。 而思顏獨與善長並授參議,其任較諸人為重。 已,建大都督府,以思顏兼參軍事。 太祖嘗視事東閣,天暑,汗沾衣。 左右更以衣進,皆數經浣濯者。 思顏曰:「主公躬行節儉,真可示法子孫,惟願終始如一。 」太祖嘉其直,賜之幣。 他日又進曰:「句容虎為害,既捕獲,宜除之,今豢養民間何益?」太祖欣然,即命殺虎。 其隨事納忠類如此。 後出為河南道按察僉事,坐事死。 夏煜,字允中,江寧人。 有俊才,工詩,闢為中書省博士。 婺州平,調浙東分省,兩使方國珍,咸稱旨。 太祖征陳友諒,儒臣惟劉基與煜侍。 鄱陽戰勝,太祖所與草檄賦詩者,煜其一也。 洪武元年使總制浙東諸府,與高見賢、楊憲、凌說四人以伺察搏擊為事,後俱以不良死。 郭景祥,濠人。 與鳳陽李夢庚皆從渡江,典文書,佐謀議,分任行中書省左右司郎中。 既同調浙東分省,尋復同入為大都督府參軍。 景祥性諒直,博涉書史,遇事敢言,太祖親信之。 嘗曰:「景祥文吏,而有折衝禦侮才,能盡忠於我,可大任也。 」先是,克滁州、太平、溧陽。 以城郭不完,輒命景祥董治之。 既而和州守臣言,州城久廢,命景祥相度,即故址城之,九旬而工畢。 太祖以為能,授和州總制。 景祥益治城隍樓櫓,廣屯田,練士卒,威望肅然。 和遂為重鎮。 璽書褒勞。 仕終浙江行省參政。 謝再興之守諸全也,部將私販易吳境。 太祖怒殺部將,召諭再興,命夢庚往諸全總制軍事。 再興還鎮,忿夢庚出己上,遂叛。 執夢庚降于吳,夢庚死之。 其時,參佐行省者,又有毛騏、王濂。 濂,字習古,定遠人,李善長婦兄也。 才嗜學,事親孝。 初從汝、潁賊,太祖克集慶,乃渡江來歸。 善長為言,得召見,除執法官,讞獄平允。 遷中書省員外郎,出為浙江按察僉事,治行著聞。 大風晝晦,濂應詔言民瘼,請緩徵。 太祖納之。 洪武三年卒。 帝謂善長曰:「濂有王佐才,今死,朕失一臂。 」後善長坐事,帝嘆曰:「使王濂在,必不至是。 」 騏,字國祥,與濂同裡。 太祖自濠引兵趨定遠,騏扶縣令出降。 太祖喜,留與飲食,籌兵事,悉當意。 取滁州,擢總管府經歷。 典倉廩,兼掌晨昏歷,稽將帥之失伍者。 從渡江,擢兵省郎中。 是時太祖左右惟善長及騏,文書機密,皆兩人協贊。 尋授參議官。 征婺州,命權理中書省事,委以心膂。 俄病卒,太祖親為文哭之,臨視其葬。 第7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史 下》
第7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