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英、賀仁德之叛,浙東大震。 從文忠定金華,又從攻處州。 遇仁德于劉山,戈中右股,德引刀斷戈,追擊之。 仁德再戰,再敗走,遂為其下所殺。 德還師守嚴。 後二年,定官制,改管軍百戶。 從文忠破張士誠兵于諸暨,與諸將援浦城,所過山寨皆下。 復從文忠下建、延、汀三州,悉定閩溪諸寨。 進管軍千戶,移守衢,予世襲。 最後從靖海侯吳禎巡海上。 禎以德可任,令守平陽。 在任八年,致仕。 及征雲南,帝以德宿將,命與諸大帥偕行。 張鑒,又名明鑒,淮西人。 既歸太祖,每攻伐必與德俱,先德卒。 官至江淮行樞密院副使。 蔡遷,不詳其鄉裡,元末從芝麻李據徐州。 李敗,歸太祖,為先鋒。 從渡江,下採石,克太平,取溧水,破蠻子海牙水寨及陳埜先,皆有功。 定集慶,授千戶。 從徐達取廣德、寧國,遷萬戶。 進攻常州,獲黃元帥,遂為都先鋒。 從征馬馱沙,克池州,攻樅陽,從征衢、婺二州,授帳前左翼元帥。 敗陳友諒于龍江,進復太平,取安慶水寨,收九江,敗友諒八陣指揮于瑞昌,遂克南昌。 從援安豐,攻合肥,戰鄱陽。 從征武昌,進指揮同知。 從常遇春討平鄧克明餘黨,進攻贛州。 取南安、南雄諸郡,還兵追饒鼎臣于茶陵,遷龍驤衛同知。 從徐達克高郵,破馬港,授武德衛指揮使,守淮安,移守黃州。 從下湘潭、辰、全、道、永諸州,轉荊州衛指揮。 進克廣西,遷廣西行省參政,兼靖江王相,討平諸叛蠻。 洪武三年九月卒,詔歸葬京師,贈安遠侯,謚武襄。 遷為將十五年,未嘗獨任,多從諸將征討。 身經數十戰,輒奮勇突出,橫刀左右擊,敵皆披靡,不敢近。 既還,金瘡滿體,人視之不可堪。 而遷略不為意,為太祖所愛重。 及卒,尤痛惜之,親制文祭焉。 合肥陳文者,南北征伐,累立戰功,亦遷亞也。 文少孤,奉母至孝,元季挈家歸太祖,積官都督僉事。 卒,追封東海侯,謚孝勇。 明臣得謚孝者,文一人而已。 王銘,字子敬,和州人。 初隷元帥俞通海麾下,從攻蠻子海牙于採石。 以銘驍勇,選充奇兵。 戰方合,帥敢死士大噪突之,拔其水寨。 自是數有功。 與吳軍戰太湖,流矢中右臂,引佩刀出其鏃,復戰。 通海勞之。 復拔通州之黃橋、鵝項諸寨。 賜白金文綺。 龍灣之戰,逐北至採石,銘獨突敵陣。 敵兵攢朔刺銘,傷頰。 銘三出三入,所殺傷過當。 賜文綺銀碗,選充宿衛。 從取江州,戰康郎山及涇江口,復克英山諸寨,擢管軍百戶。 從副將軍常遇春戰湖州之升山。 再戰舊館,已,又戰烏鎮。 前後數十戰,功多,命守松江。 移太倉,捕斬倭寇千餘人,再賜金幣。 洪武四年,都試百戶諸善用槍者,率莫能與銘抗。 累官至長淮衛指揮僉事,移守溫州。 上疏曰:「臣所領鎮,外控島夷,城池樓櫓仍陋襲簡,非獨不足壯國威,猝有風潮之變,捍禦無所,勢須改為。 」帝報可。 於是繕城浚濠,悉倍于舊。 加築外垣,起海神山屬郭公山,首尾二千餘丈,宏敞壯麗,屹然東浙巨鎮。 帝甚嘉之,予世襲。 銘嘗請告暫還和州。 溫士女遮道送迎。 長吏皆相顧嘆曰:「吾屬為天子牧民,民視吾屬去來漠然,愧王指揮多矣。 」歷右軍都督僉事,二十六年坐藍玉黨死。 寧正,字正卿,壽州人。 幼為韋德成養子,冒韋姓。 元末隨德成來歸,從渡江。 德成戰歿宣州,以正領其眾。 積功授鳳翔衛指揮副使。 從定中原,入元都,招降元將士八千餘人。 傅友德自真定略平定州,以正守真定。 已,從大軍取陝西。 馮勝克臨洮,留正守之。 大軍圍慶陽,正駐邠州,絶敵聲援。 慶陽下,還守臨洮。 從鄧愈破定西,克河州。 洪武三年,授河州衛指揮使。 上言:「西民轉粟餉軍甚勞,而茶布可易粟。 請以茶布給軍,令自相貿易,省輓運之苦。 」詔從之。 正初至衛,城邑空虛,勤於勞徠。 不數年,河州遂為樂土。 璽書嘉勞,始復甯姓。 兼領寧夏衛事。 修築漢、唐舊渠,引河水溉田,開屯數萬頃,兵食饒足。 十三年從沐英北征,擒元平章脫火赤、知院愛足,取全寧四部。 十五年遷四川都指揮使,討平松、茂諸州。 雲南初定,命正與馮誠共守之。 思倫發作亂,正破之於摩沙勒寨,斬首千五百。 已,敵眾大集,圍定邊。 沐英分兵三隊,正將左軍,鏖戰,大敗之。 語在《英傳》。 土酋阿資叛,復從英討降之。 英卒,詔授正左都督代鎮。 已,覆命為平羌將軍,總川、陝兵討平階、文叛寇張者。 二十八年從秦王討平洮州番,還京。 明年卒。 又袁義,廬江人,本張姓,德勝族弟也。 初為雙刀趙總管,守安慶,敗趙同僉、丁普郎于沙子港。 左君弼招之,弗從。 德勝戰死,始來附。 為帳前親軍元帥,賜姓名。 數從征伐,積功為興武衛指揮僉事。 從大將軍北征,敗元平章俺普達等於通州,走賀宗哲、詹同於澤、潞,功最。 復從定陝西,敗元豫王兵。 與諸將合攻慶陽。 張良臣兵驟薄義營,義堅壁不為動,俟其懈,力擊破之。 走擴廓軍于定西,南取興元。 進本衛同知,調羽林衛,移鎮遼東。 已,從沐英征雲南,克普定諸城,留鎮楚雄。 蠻人屢叛。 義積糧高壘,且守且戰,以功遷楚雄衛指揮使。 嘗入朝,帝厚加慰勞。 以其老,命醫為染鬚鬢,俾還任以威遠人,且特賜銀印寵異之。 歷二十年,墾田築堰,治城郭橋樑,規畫甚備。 軍民德之。 建文元年征還,為右軍都督府僉事,進同知,卒官。 金興旺,不詳所始。 為威武衛指揮僉事,進同知。 洪武元年,大將軍徐達自河南至陝西,請益兵守潼關。 以興旺副郭興守之,進指揮使。 明年攻臨洮,移興旺守鳳翔,轉軍餉。 未幾,賀宗哲攻鳳翔,興旺與知府周煥嬰城守。 敵編荊為大箕,形如半舫。 每箕五人,負之攻城,矢石不能入。 投藁焚之,輒揚起。 乃置鈎藁中,擲着其隙,火遂熾,敵棄箕走。 復為地道薄城。 城中以矛迎刺,敵死甚眾,而攻不已。 興旺與煥謀曰:「彼謂我援師不至,必不敢出。 乘其不意擊之,可敗也。 」潛出西北門,奮戰,敵少卻。 會百戶王輅自臨洮收李思齊降卒東還,即以其眾入城共守。 敵拔營去。 眾欲追之,輅曰:「未敗而退,誘我也。 」遣騎偵之。 至五里坡,伏果發。 還師復圍城。 眾議欲走。 興旺叱曰:「天子以城畀我,寧可去耶!」以輅所將皆新附,慮生變,乃括城中貲畜積庭中,令曰:「敵少緩,當大犒新兵。 」新兵喜,協力固守。 相持十五日,敵聞慶陽下,乃引去。 帝遣使以金綺勞興旺等。 明年,達入沔州,遣興旺與張龍由鳳翔入連雲棧,合攻興元。 守將降,以興旺守之,擢大都督府僉事。 蜀將吳友仁帥眾三萬寇興元,興旺悉城中兵三千禦敵。 面中流矢,拔矢復戰,斬數百人。 敵益眾,乃斂兵入城。 友仁決濠填塹,為必克計。 達聞之,令傅友德夜襲木槽關,攻鬥山寨。 人持十炬,連亙山上。 友仁驚遁。 興旺出兵躡之,墜崖石死者無算。 友仁自是氣奪。 時興旺威鎮隴蜀。 而國初諸都督中,城守功,興旺外尤推費子賢。 子賢,亦不詳所始。 從渡江,為廣德翼元帥。 數有功。 取武康,又取安吉。 築城守之,張士誠兵數來犯,輒敗去。 最後張左丞以兵八萬來攻,子賢所部僅三千人,而守甚固。 設車弩城上,射殺其梟將二人,敵乃解去。 以功進指揮同知。 取福建,克元都、定西,俱有功,授大都督府僉事,世指揮使。 第7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史 下》
第7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