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輝,字德明,滁人。 太祖下滁州,得文輝,年十四,撫為己子,賜姓硃氏。 太祖初起,多蓄義子。 及長,命偕諸將分守諸路。 周舍守鎮江,道舍守寧國,馬兒守婺州,柴舍、真童守處州,金剛奴守衢州,皆義子也。 金剛奴後無考。 周舍即沐英,軍中又呼沐舍。 柴舍者,硃文剛,與耿再成死處州難。 又有硃文遜,史不傳其小字,亦以義子死太平。 自沐英外,最著者唯道舍、馬兒,馬兒即徐司馬,而道舍即文輝也。 文輝以天寧翼元帥守寧國,進江西行省參政。 數攻江西,未下州縣。 討新淦鄧仲廉,斬之。 援安福,走饒鼎臣,平山尖寨。 從徐達取淮東,復從下平江。 賜文綺,進行省左丞,復其姓。 以征南副將軍與平章胡美由江西取福建,度杉關,入光澤,徇邵武、建陽,直趨建寧。 元同僉達裡麻、參政陳子琦閉門拒守。 文輝與美環攻之。 逾十日,達裡麻不能支,夜潛至文輝營,乞降。 詰旦,總管翟也先不花亦以眾降于文輝。 美怒兩人不詣己,欲屠其城。 文輝馳告美曰:「與公同受命至此,為安百姓耳。 今既降,奈何以私忿殺人。 」美乃止。 師入城,秋毫無所犯。 汀、泉諸州縣聞之,皆相次歸附。 會車駕幸汴梁,召文輝扈從,因命為河南衛指揮使,定汝州余寇。 從大將軍取陝西,留守潼關。 洪武三年,授大都督府都督僉事,予世襲指揮使。 復以參將從傅友德等平蜀,賜金幣,留守成都。 文輝號令明肅,軍民皆德之。 帝嘗稱其謀略威望。 遷大都督府同知。 五年命帥山東兵從李文忠出應昌。 明年移鎮北平。 文忠北征,文輝督兵巡居庸關,以疾召還。 九年六月卒,年三十六。 遣官營葬滁州東沙河上,恤賚甚厚。 子環,成都護衛指揮使,征迤北陣歿。 徐司馬,字從政,揚州人。 元末兵亂年九歲,無所依。 太祖得之,養為子,亦賜姓。 即長,出入侍左右。 及取婺州,除總制,命助元帥常遇春守婺。 吳元年,授金華衛指揮同知。 洪武元年從副將軍李文忠北征,擒元宗王慶生。 擢杭州衛指揮使,尋進都指揮使。 詔複姓。 九年遷鎮河南。 時新建北京于汴梁,號重地。 帝素賢司馬,特委任之。 宋國公馮勝方練兵河南。 會有星變,占在大梁。 帝使使密敕勝,且曰:「並以此語馬兒知之。 」既復敕二人曰:「天象屢見,大梁軍民錯處,尤宜慎防。 今秦、晉二王還京,當嚴兵宿衛。 王抵汴時,若宋國公出迓,則都指揮居守;都指揮出迓,則宋國公亦然。 」敕書官而不名,倚重與宋公等。 十九年入覲,遂擢中軍都督府僉事。 二十五年,以左副總兵從藍玉征建昌,討越巂。 明年正月還至成都,卒。 追坐藍玉黨,二子皆獲罪。 司馬好文學,性謙厚,所至撫循士卒,甚得眾心。 在河南久,尤有惠政。 公暇退居,一室蕭然如寒素。 雖戰功不及文輝,而雅量過之,並稱賢將雲。 葉旺,六安人。 與合肥人馬雲同隷長槍軍謝再興,為千戶。 再興叛,二人自拔歸。 數從征,積功並授指揮僉事。 洪武四年,偕鎮遼東。 初,元主北走,其遼陽行省參政劉益屯蓋州,與平章高家奴相為聲援,保金、復等州。 帝遣斷事黃儔賫詔諭益。 益籍所部兵馬、錢糧、輿地之數來歸。 乃立遼陽指揮使司,以益為指揮同知。 未幾,元平章洪保保、馬彥翬合謀殺益。 右丞張良佐、左丞商暠擒彥翬殺之,保保挾儔走納哈出營。 良佐因權衛事,以狀聞。 且言:「遼東僻,處海隅,肘腋皆敵境。 平章高家奴守遼陽山寨,知院哈剌章屯瀋陽古城,開元則右丞也先不花,金山則太尉納哈出。 彼此相依,時謀入犯。 今保保逃往,釁必起。 乞留斷事吳立鎮撫軍民,而以所擒平章八丹、知院僧孺等械送京師。 」帝命立、良佐、暠俱為蓋州衛指揮僉事。 既念遼陽重地,復設都指揮使司統轄諸衛,以旺及雲併為都指揮使往鎮之。 已,知儔被殺,納哈出將內犯,敕旺等預為備。 未幾,納哈出果以眾至,見備禦嚴,不敢攻,越蓋至金州。 金州城未完,指揮韋富、王勝等督士卒分守諸門。 乃剌吾者,敵驍將也,率精騎數百挑戰城下,中伏弩仆,為我兵所獲。 敵大沮。 富等縱兵擊,敵引退,不敢由故道,從蓋城南十里沿柞河遁。 旺先以兵扼柞河。 自連雲島至窟駝寨,十餘里緣河壘冰為牆,沃以水,經宿凝沍如城。 布釘板沙中,旁設坑阱,伏兵以伺。 雲及指揮周鶚、吳立等建大旗城中,嚴兵不動,寂若無人。 已,寇至城南。 伏四起,兩山旌旗蔽空,矢石雨下。 納哈出倉皇趨連雲島,遇冰城,旁走,悉陷于阱,遂大潰。 雲自城中出,合兵追擊至將軍山、畢慄河,斬獲及凍死者無算,乘勝追至豬兒峪。 納哈出僅以身免。 第功,進旺、雲俱都督僉事。 時洪武八年也。 十二年命雲征大寧。 捷聞,受賞,召還京。 後數年卒。 旺留鎮如故。 會高麗遣使致書及禮物,而龍州鄭白等請內附。 旺以聞。 帝謂:人臣無外交。 此間諜之漸,勿輕信。 彼特示弱於我,以窺邊釁。 還之,使無所藉口。 明年,旺復送高麗使者周誼入京。 帝以其國中弒逆,又詭殺朝使,反覆不可信,切責旺等絶之,而留誼不遣。 十九年召旺為後軍都督府僉事。 居三月,遼東有警,覆命還鎮。 二十一年三月卒。 旺與雲之鎮遼也,翦荊棘,立軍府,撫輯軍民,墾田萬餘頃,遂為永利。 旺尤久,先後凡十七年。 遼人德之。 嘉靖初,以二人有功于遼,命有司立祠,春秋祀之。 繆大亨,定遠人。 初糾義兵,為元攻濠,不克,元兵潰。 大亨獨以眾二萬人與張知院屯橫澗山,固守月餘。 太祖以計夜襲其營,破之,大亨與子走免。 比明,復收散卒,列陣以待。 太祖遣其叔貞諭降之,命將所部從征,數有功,擢元帥。 總兵取揚州,克之。 降青軍元帥張明鑒。 初,明鑒聚眾淮西,以青布為號,稱「青軍」;又以善長槍,稱「長槍軍」。 由含山轉掠揚州,元鎮南王孛羅普化招降之,以為濠、泗義兵元帥。 踰年,食盡,謀擁王作亂。 王走,死淮安。 明鑒遂據城,屠居民以食。 大亨言于太祖,賊饑困,若掠食四出則難制矣,且驍鷙可用,無為他人得。 太祖命大亨亟攻,明鑒降,得眾數萬、馬二千餘匹。 悉送其將校妻子至應天。 改淮海翼元帥府為江南分樞密院,以大亨為同僉樞密院事,總制揚州、鎮江。 大亨有治略,寬厚不擾,而治軍嚴肅,禁暴除殘,民甚悅之。 未幾卒。 太祖過鎮江,嘆曰:「繆將軍生平端直,未嘗有過,惜不見矣。 」遣使祭其墓。 武德,安豐人。 元至正中為義兵千戶。 知元將亡,言于其帥張鑒曰:「吾輩才雄萬夫。 今東衄西挫,事勢可知。 不如早擇所依。 」鑒然其言,相率歸太祖。 隷李文忠,從赴池州,力戰,流矢中右股,拔去,戰自若。 取于潛、昌化,克嚴州,皆預,進萬戶。 苗帥楊完者軍烏龍嶺,德請曰:「此可襲而取也。 」文忠問故。 對曰:「乘高覘之,其部曲徙舉不安而聲囂。 」文忠曰:「善。 」即襲完者,覆其營。 取蘭溪,克諸暨,攻紹興,皆先登陷陣,傷右臂不顧。 文忠嘆曰:「將士人人如此,何戰不捷哉。 」 第7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史 下》
第7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