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永安,字彥敬。 德慶侯永忠兄也。 太祖初起,永安兄弟偕俞通海等以舟師自巢湖來歸。 太祖親往收其軍,遂以舟師攻元中丞蠻子海牙于馬場河。 元人駕樓船,不利進退,而永安輩操舟若飛,再戰,再破元兵,始定渡江策。 頃之,發江口。 永安舉帆,請所向,命直指牛渚。 西北風方驟,頃刻達岸。 太祖急揮甲士鼓勇以登,採石鎮兵皆潰,遂乘勝取太平。 授管軍總管。 以舟師破海牙水柵,擒陳兆先,入集慶。 擢建康翼統軍元帥。 以舟師從取鎮江,克常州,擢同僉江南行樞密院事。 又以舟師同常遇春自銅陵趨池州。 合攻,破其北門,執徐壽輝守將,遂克池州。 偕俞通海拔江陰之石牌戍,降張士誠守將欒瑞。 擢同知樞密院事。 又以舟師破士誠兵于常熟之福山港。 再破之通州之狼山,獲其戰艦以歸。 遂從徐達復宜興,乘勝深入太湖。 遇吳將呂珍,與戰。 後軍不繼,舟膠淺,被執。 永安長水戰,所至輒有功。 士誠愛其才勇,欲降之,不可,為所囚。 太祖壯永安不屈,遙授行省平章政事,封楚國公。 永安被囚凡八年,竟死於吳。 吳平,喪還,太祖迎祭于郊。 洪武六年,帝念天下大定,諸功臣如永安及俞通海、張德勝、耿再成、胡大海、趙德勝、桑世傑皆已前沒,猶未有謚號,乃下禮部定議。 議曰:「有元失馭,四海糜沸。 英傑之士,或起義旅,或保一方,泯泯棼棼,莫知所屬。 真人奮興,不期自至,龍行而云,虎嘯而鳳。 若楚國公臣永安等,皆熊羆之士、膂力之才,非陷堅沒陣,即罹變捐軀,義與忠俱,名耀天壤。 陛下混一天下,追維舊勞,爵祿及子孫,烝嘗著祀典。 易名定謚,于禮為宜。 臣謹按謚法:以赴敵逢難,謚臣永安武閔;殺身克戎,謚臣通海忠烈;奉上致果,謚臣張德勝忠毅;勝敵致強,謚臣大海武莊;闢土斥境,武而不遂,謚臣再成武壯;折衝禦侮,壯而有力,謚臣趙德勝武桓。 臣世傑,業封永義侯,與漢世祖封寇恂、景丹相類,當即以為謚。 」詔曰:「可。 」九年皆加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光祿大夫、柱國。 已,又改封永安鄖國公。 無子,授其從子升為指揮僉事。 俞通海,字碧泉。 其先濠人也,父廷玉徙巢。 子三人,通海、通源、淵。 元末,盜起汝、潁。 廷玉父子與趙普勝、廖永安等結寨巢湖,有水軍千艘。 數為廬州左君弼所窘,遣通海間道歸太祖。 太祖方駐師和陽,謀渡江,無舟楫。 通海至,大喜曰:「天讚我也!」親往撫其軍。 而趙普勝叛去。 元兵以樓船扼馬場河等口。 瀕湖惟一港可通,亦久涸。 會天大雨,水深丈餘,乃引舟出江,至和陽。 通海為人沉毅,治軍嚴而有恩,士樂為用。 巢湖諸將皆長於水戰,而通海為最。 從破海牙諸水寨,授萬戶。 從渡江,克採石,取太平,徇下諸屬縣。 海牙復以戰艦截採石,而陳兆先合淮兵二十萬屯方山,相犄角。 通海與廖永安等擊之,大敗其眾,海牙遁。 進破兆先,取集慶路。 從湯和拔鎮江,遷秦淮翼元帥。 偕諸將取丹陽、金壇、常州。 遷行樞密院判官。 從克寧國,下水陽,因以舟師略太湖,降張士誠守將於馬跡山,艤舟胥口。 呂珍兵暴至,諸將欲退。 通海曰:「不可,彼眾我寡,退則情見。 不如擊之。 」乃身先疾鬥,矢下如雨,中右目,不能戰。 命帳下士被己甲督戰。 敵以為通海也,不敢逼,徐解去。 由是一目遂眇。 已,偕永安等克石牌戍,奪馬馱沙而還。 普勝既叛歸友諒,陷池州,遣別將守,而自據樅陽水寨。 太祖方征浙東,以樅陽為憂。 通海往攻,大破之。 普勝陸走,盡獲其舟,遂復池州。 遷僉樞密院事。 陳友諒犯龍灣,偕諸將擊走之,追焚其舟于慈湖,擒七帥,逐北至採石。 功最,進樞密院同知。 從攻友諒,下銅陵,克九江,掠蘄、黃。 從徐達擊叛將祝宗、康泰,復南昌。 從援安豐,敗士誠兵。 還攻廬州。 友諒大舉圍南昌。 從太祖擊之。 遇于康郎山,舟小不能仰攻,力戰幾不支。 通海乘風縱火焚其舟二十餘,敵少挫。 太祖舟膠,友諒驍將張定邊直前,犯太祖舟。 常遇春射中定邊,通海飛舸來援,舟驟進水湧,太祖舟得脫。 而通海舟復為敵巨艦所壓,兵皆以頭抵艦,兜鍪盡裂,僅免。 明日復戰,偕廖永忠等以七舟置火藥,焚敵舟數百。 逾二日,復以六舟深入。 敵連大艦力拒。 太祖登舵樓望,久之無所見,意已沒。 有頃,六舟繞敵艦出,飄颻若游龍。 軍士歡噪,勇氣百倍,戰益力。 友諒兵大敗。 師次左蠡,通海進曰:「湖有淺,舟難迴旋。 莫若入江,據敵上流。 彼舟入,即成擒矣。 」遂移師出湖,水陸結柵。 友諒不敢出。 居湖中一月,食盡,引兵突走,竟敗死。 是役也,通海功最多。 師還,賜良田金帛。 明年從平武昌。 拜中書省平章政事。 總兵略劉家港,進逼通州,敗士誠兵,擒其將硃瓊、陳勝。 進攝江淮行中書省事,鎮廬州。 從徐達平安豐。 又從克湖州,略太倉。 秋毫不犯,民大悅。 圍平江,戰滅渡橋。 搗桃花塢,中流矢,創甚,歸金陵。 太祖幸其第,問曰:「平章知予來問疾乎?」通海不能語。 太祖揮涕而出。 翼日卒,年三十八。 太祖臨哭甚哀,從官衛士皆感涕。 追封豫國公,侑享太廟,肖像功臣廟。 洪武三年,改封虢國公,謚忠烈。 通海父廷玉官僉樞密院事,先卒,追封河間郡公。 通海無子,弟通源嗣其官。 通源,字百川。 從大將軍征中原,偕副將軍馮勝等會兵太原,定河中。 渡河,克鹿台,取鳳翔、鞏昌、涇州,守開城。 會張良臣據慶陽再叛,大將軍命諸將分兵蹙之。 通源自臨洮疾趨至涇,略其西,顧時略其北,傅友德略其東,陳德略其南。 大將軍逼城下,良臣援絶糧盡,敗死。 遂克慶陽。 征定西,克興元,皆先登。 洪武三年封南安侯,歲祿千五百石,予世券。 四年從廖永忠伐蜀,又從徐達出塞,撫甘肅,有功。 徙江南豪民十四萬田鳳陽。 又攻雲南,征廣南蠻,俘斬數萬。 二十二年詔還鄉,賜鈔五萬,置第于巢。 未行,卒。 子祖,病不能嗣。 踰年,追論胡黨,以通源死,不問,爵除。 淵以父兄故,充參侍舍人。 從征,積功授都督僉事。 通源既坐黨,太祖念廷玉、通海功,二十五年封淵越巂侯,歲祿二千五百石,予世券。 帥師討建昌叛賊,城越巂。 明年坐累失侯,遣還裡。 建文元年召復爵。 隨大軍征燕,戰沒于白溝河。 次子靖嗣官。 胡大海,字通甫,虹人。 長身、鐵面,智力過人。 太祖初起,大海走謁滁陽,命為前鋒。 從渡江,與諸將略地,以功授右翼統軍元帥,宿衛帳下。 從破寧國,副院判鄧愈戍之。 遂拔徽州,略定其境內。 元將楊完者,以十萬眾來攻,大海戰城下,大破走之。 遂與鄧愈、李文忠自昱嶺關攻建德。 敗元師于淳安,遂克建德。 再敗楊完者,降溪洞兵三萬人。 進樞密院判官。 克蘭溪,從取婺州,遷僉樞密院事。 下諸暨,守將宵遁。 萬戶沈勝既降復叛,大海擊敗之,生擒四千餘人。 改諸暨為諸全州。 移兵攻紹興,再破張士誠兵。 太祖以寧、越重地,召大海使守之。 士誠將呂珍圍諸全,大海救之。 珍堰水灌城,大海奪堰,反灌珍營。 珍勢蹙,于馬上摺矢誓。 請各解兵,許之。 郎中王愷曰:「珍猾賊,不可信,不如因擊之。 」大海曰:「言出而背之,不信;既縱而擊之,不武。 」師還,人皆服其威信。 尋攻處州,走元將石抹宜孫,遂定處州七邑。 第7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史 下》
第7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