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真,字邦佐,東莞人。 少英偉,好書劍。 元至正初,為河源縣務副使,轉淡水場管勾,棄官歸。 元末盜起,真聚眾保鄉裡。 十四年,縣人王成、陳仲玉作亂,真赴告元帥府。 帥受賂,反捕真。 逃居坭岡,舉兵攻成,不克。 久之,惠州人王仲剛與叛將黃常據惠。 真擊走常,殺仲剛。 以功授惠陽路同知、廣東都元帥,守惠州。 海寇邵宗愚陷廣州。 真以兵破走之,復其城。 擢廣東分省參政,尋擢右丞。 贛州熊天瑞引舟師數萬,欲圖真,真迎之胥江。 天大雷雨,折天瑞舟檣,擊走之。 廣人賴以完。 先是真再攻成,誅仲玉而成卒固守。 二十六年復圍成,募擒成者,予鈔十千。 成奴縛成以出。 真予之鈔,命具湯鑊,趨烹奴,號于眾曰:「奴叛主者視此!」緣海叛者皆降。 時中原大亂,嶺表隔絶,有勸真效尉佗故事者,不聽。 屢遣使由海道貢方物于朝。 累進資德大夫、行省左丞。 洪武元年,太祖命廖永忠為征南將軍,帥舟師取廣東。 永忠至福州,以書諭真,遂航海趨潮州。 師既至,真遣都事劉克佐詣軍門上印章,籍所部郡縣戶口兵糧,奉表以降。 永忠聞于朝,賜詔褒真曰:「朕惟古之豪傑,保境安民,以待有德。 若竇融、李勣之屬,擁兵據險,角立群雄間,非真主不屈。 此漢、唐名臣,于今未見。 爾真連數郡之眾,乃不煩一兵,保境來歸,雖竇、李奚讓焉。 」永忠抵東莞,真帥官屬迎勞,遂奉詔入朝。 擢江西行省參知政事,且諭之曰:「天下分爭,所謂豪傑有三:易亂為治者,上也;保民達變,知所歸者,次也;負固偷安,身死不悔,斯其下矣。 卿輸誠納土,不逆顏行,可謂識時務者。 」真頓首謝。 在官頗著聲望,尤喜儒術,讀書綴文。 已,轉山東參政。 四年命還廣東,收集舊卒。 事竣,仍蒞山東。 九年致仕。 大軍征雲南,命真偕其子兵馬指揮貴往。 規畫軍餉,置郵驛。 遷山西右布政使。 再與貴勾軍廣東,擢貴鎮南衛指揮僉事。 尋命真為浙江布政使,改湖廣。 二十年復致仕,封東莞伯,祿一千五百石,予世券。 卒。 子榮嗣。 與弟貴及尚寶司丞宏皆坐藍黨死。 真弟迪疑禍及己,遂作亂。 擊殺南海官軍三百餘人,遁入海島。 廣東都司發兵討擒之,伏誅。 贊曰:陳友諒之克太平也,其鋒甚鋭,微茂才則金陵之安危未可知矣。 吳良守江陰,耿炳文守長興,而吳人不得肆其志。 締造之基,其力為多。 至若華雲龍、張赫、吳復、胡海之屬,或威著邊疆,或功存海運,搴旗陷陣,所向皆摧。 揆之前代功臣,何多讓焉。 而又皆能保守祿位,以恩禮令終,斯其尤足嘉美者歟! 列傳第十九 顧時 吳禎 薛顯 郭興 陳德 王志 梅思祖 金朝興 唐勝宗 陸仲亨費聚 陸聚 鄭遇春 黃彬 葉升 顧時,字時舉,濠人。 倜儻好奇略。 從太祖渡江,積功由百夫長授元帥。 取安慶、南昌、廬州、泰州,擢天策衛指揮同知。 李濟據濠州,時從平章韓政討降之。 攻張士誠升山水寨,引小舫繞敵舟,舟中多俯視而笑。 時乘其懈,帥壯士數人,大呼躍入舟。 眾大亂,余舟競進。 五太子來援,薛顯又敗之,五太子等降。 遂從大將軍平吳,旋師取山東。 洪武元年,拜大都督府副使兼同知率府事。 從大將軍定河南北,浚閘以通舟師,自臨清至通州。 下元都,與諸將分邏古北諸隘口。 從大軍取平陽,克崞州,獲逃將王信等四十六人。 取蘭州,圍慶陽。 張良臣耀兵城下,擊敗之,獲其勁將九人。 良臣乃不敢復出。 慶陽平。 徐達還京,令時將騎兵略靜寧州,走賀宗哲。 西邊悉平。 三年進大都督同知,封濟寧侯,祿千五百石,予世券。 四年為左副將軍,副傅友德帥河南、陝西步騎伐蜀。 自興元進克階、文,敗蜀兵于漢州,遂克成都。 明年副李文忠北征,分道入沙漠。 迷失道,糧且盡。 遇寇,士疲不能戰。 時帥麾下數百人,躍馬衝擊。 敵眾引去,獲其輜重糧畜以歸,軍聲大振。 六年從徐達鎮北平。 踰年,召還。 八年復出鎮。 十二年卒,年四十六。 葬鐘山。 追封滕國公,謚襄靖,祔祭功臣廟。 時能以少擊眾,沉鷙不伐。 帝甚重之。 子敬,金吾衛鎮撫,十五年嗣侯,為左副將軍。 平龍泉山寇有功。 二十三年追論胡惟庸黨,榜列諸臣,以時為首,敬坐死,爵除。 吳禎,江國襄烈公良弟也。 初名國寶,賜名禎。 與良俱從克滁、和,渡江克採石,從定集慶。 下鎮江、廣德、常州、宣城、江陰,皆有功。 又從常遇春自銅陵取池州,以舟師毀其北門,入城。 敵艦百餘至,復大敗之,遂克池州。 積功,由帳前都先鋒累遷為天興翼副元帥。 以千人助良守江陰,數敗吳兵,破士誠水寨,擒其驍將硃定。 授英武衛親軍指揮使。 又大破吳兵于浮子門。 從大將軍徐達帥馬步舟師取湖州,勒奇兵出舊館,大捷。 湖州平,遂戍之。 從圍平江,破葑、胥二門,進僉大都督府事,撫平江。 尋副征南將軍湯和討方國珍,乘潮入曹娥江,毀壩通道,出不意直抵軍廄。 國珍亡入海。 追及之盤嶼,合戰,自申至戌,敗之,盡獲其戰艦士卒輜重,國珍降。 復自海道進取福州,圍其西、南、水部三門,一鼓克之。 洪武元年,進兵破延平,擒陳友定。 閩海悉平。 還次昌國。 會海寇劫蘭秀山,剿平之。 兼率府副使。 尋為吳王左相兼僉大都督府事。 二年,大將軍平陝西還,禎與副將軍馮勝駐慶陽。 三年討平沂州答山賊。 命為靖海將軍,練軍海上。 其冬,封靖海侯,食祿千五百石,予世券。 與秦、晉二王傅金朝興、汪興祖並專傅王,解都督府事。 仇成戍遼陽,命禎總舟師數萬,由登州餉之。 海道險遠,經理有方,兵食無乏。 完城練卒,盡收遼海未附之地,降平章高家奴等。 坐事謫定遼衛指揮使,尋召還。 七年,海上有警,復充總兵官,同都督僉事于顯總江陰四衛舟師出捕倭。 至琉球大洋,獲其兵船,獻俘京師。 自是常往來海道,總理軍務數年,海上無寇。 十一年,奉詔出定遼,得疾,輿還京師。 明年卒。 追封海國公,謚襄毅,與良俱肖像功臣廟。 子忠嗣侯。 二十三年追論禎胡惟庸黨,爵除。 薛顯,蕭人。 趙均用據徐州,以顯為元帥,守泗州。 均用死,以泗州來降,授親軍指揮,從征伐。 南昌平,命顯從大都督硃文正守之。 陳友諒寇南昌,顯守章江、新城二門。 友諒攻甚急。 顯隨方禦之,間出鋭卒搏戰,斬其平章劉進昭,擒副樞趙祥。 固守三月,乃解。 武昌既平,鄧仲謙據新淦不下,顯討斬之,因徇下未附諸郡縣。 以功擢江西行省參政。 從徐達等收淮東,遂伐張士誠。 與常遇春攻湖州。 別將遊軍取德清,攻升山水寨。 士誠遣其五太子盛兵來援,遇春與戰,小卻。 顯帥舟師奮擊,燒其船。 眾大潰,五太子及硃暹、呂珍等以舊館降,得兵六萬人。 遇春謂顯曰:「今日之戰,將軍功,遇春弗如也。 」五太子等既降,吳人震恐,湖州遂下。 進圍平江,與諸將分門而軍。 吳平,進行省右丞。 第6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史 下》
第6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