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兵克處州,避入閩。 太祖聘之,與劉基、葉琛、宋濂同至應天。 太祖勞基等曰:「我為天下屈四先生,今天下紛紛,何時定乎?」溢對曰:「天道無常 ,惟德是輔,惟不嗜殺人者能一之耳。 」太祖偉其言,授僉營田司事。 巡行江東、兩淮田,分籍定稅,民甚便之。 以病久在告,太祖知其念母也,厚賜遣歸省,而留其子存厚于京師。 浙東設提刑按察使,命溢為僉事。 胡深出師溫州,令溢守處州,饋餉供億,民不知勞。 山賊來寇,敗走之。 遷湖廣按察僉事。 時荊、襄初平,多廢地,議分兵屯田,且以控制北方。 從之。 會浙東按察使宋思顏、孔克仁等以職事被逮,詞連溢。 太祖遣太史令劉基諭之曰:「素知溢守法,毋疑也。 」會胡深入閩陷沒,處州動搖,命溢為浙東按察副使往鎮之。 溢以獲罪蒙宥,不應遷秩,辭副使,仍為僉事。 既至,宣佈詔旨,誅首叛者,餘黨悉定。 召舊部義兵分佈要害。 賊寇慶元、龍泉,溢列木柵為屯,賊不敢犯。 浦城戍卒乏食,李文忠欲運處州糧餉之。 溢以舟車不通,而軍中所掠糧多,請入官均給之,食遂足。 溫州茗洋賊為患,溢命子存道捕斬之。 硃亮祖取溫州,軍中頗掠子女,溢悉籍還其家。 吳平,詔存道守處,而召溢入朝。 太祖諭群臣曰:「溢雖儒臣,父子宣力一方,寇盜盡平,功不在諸將後。 」復問溢征閩諸將如何。 對曰:「湯和由海道,胡美由江西,必勝。 然閩中尤服李文忠威信。 若令文忠從浦城取建寧,此萬全計也。 」太祖立詔文忠出師如溢策。 處州糧舊額一萬三千石,軍興加至十倍。 溢言之丞相,奏復其舊。 漸東造海舶,征巨材于處。 溢曰:「處、婺之交,山岩峻險,縱有木,從何道出?」白行省罷之。 洪武元年與劉基並拜御史中丞兼贊善大夫。 時廷臣伺帝意,多嚴苛,溢獨持大體。 或以為言。 溢曰:「憲台百司儀表,當養人廉恥,豈恃搏擊為能哉!」帝親祀社稷 ,會大風雨,還坐外朝,怒儀禮不合,致天變。 溢委曲明其無罪,乃貰之。 文忠之征閩也,存道以所部鄉兵萬五千人從。 閩平,詔存道以所部從海道北征。 溢持不可,曰:「鄉兵皆農民,許以事平歸農,今復調之,是不信也。 」帝不懌。 既而奏曰:「兵已入閩者,俾還鄉裡。 昔嘗叛逆之民,宜籍為軍,使北上,一舉而恩威著矣。 」帝喜曰:「孰謂儒者迂闊哉!然非先生一行,無能辦者。 」溢行至處州,遭母喪,乞守制。 不許。 鄉兵既集,命存道由永嘉浮海而北,再上章乞終制。 詔可。 溢悲慼過度,營葬親負土石,感疾卒,年五十六。 帝痛悼,親撰文,即其家祭之。 存道,溢長子。 溢應太祖聘,存道帥義兵歸總管孫炎。 炎令守上游,屢卻陳友定兵。 及以功授處州翼元帥副使,戍浦城。 總制胡深死 ,命代領其眾,為游擊。 溢即處城坐鎮之。 溢謂父子相統,于律不宜,奏罷存道官。 不允。 旋分兵征閩,而詔存道守處,復部鄉兵,從李文忠入閩。 及還,浮海至京師。 帝褒諭之,命從馮勝北征。 積功授處州衛指揮副使。 洪武三年從徐達西征,留守興元,敗蜀將吳友仁,再守平陽,轉左衛指揮同知。 五年從湯和出塞征陽和,遇敵于斷頭山,力戰死焉。 贊曰:太祖既下集慶,所至收攬豪雋,徵聘名賢,一時韜光韞德之士幡然就道。 若四先生者,尤為傑出。 基、濂學術醇深,文章古茂,同為一代宗工。 而基則運籌帷幄,濂則從容輔導,于開國之初,敷陳王道,忠誠恪慎,卓哉佐命臣也!至溢之宣力封疆,琛之致命遂志,宏才大節,建豎偉然,洵不負弓旌之德意矣。 基以儒者有用之學,輔翊治平,而好事者多以讖緯術數妄為傅會。 其語近誕,非深知基者,故不錄雲。 列傳第十七 馮勝(兄國用) 傅友德 廖永忠(趙庸) 楊璟 胡美 馮勝,定遠人。 初名國勝,又名宗異,最後名勝。 生時黑氣滿室,經日不散。 及長 ,雄勇多智略,與兄國用俱喜讀書,通兵法,元末結寨自保。 太祖略地至妙山,國用偕勝來歸,甚見親信。 太祖嘗從容詢天下大計,國用對曰:「金陵龍蟠虎踞,帝王之都,先拔之以為根本。 然後四出征伐,倡仁義,收人心,勿貪子女玉帛,天下不足定也。 」太祖大悅,俾居幕府,從克滁、和,戰三叉河、板門寨、鷄籠山,皆有功。 從渡江,取太平,遂命國用典親兵,委以心腹。 太祖既擒陳野先,釋之,令招其部曲。 國用策其必叛,不如弗遣。 尋果叛,為其下所殺,其從子兆先復擁眾屯方山。 蠻子海牙扼採石,國用與諸將攻破海牙水寨,又破擒兆先,盡降其眾三萬餘人。 眾疑懼,太祖擇驍勇者五百人為親軍,宿衛帳中。 悉屏舊人,獨留國用侍榻側,五百人者始安。 即命國用將之,以攻集慶,爭效死先登。 與諸將下鎮江、丹陽、寧國、泰興、宜興,從征金華,攻紹興,累擢親軍都指揮使。 卒於軍,年三十六。 太祖哭之慟。 洪武三年追封郢國公,肖像功臣廟,位第八。 國用之卒,子誠幼,勝先已積功為元帥,遂命襲兄職,典親軍。 陳友諒逼龍灣。 太祖禦之,戰石灰山。 勝攻其中堅,大破之,又追究破之採石,遂復太平。 從徵友諒,破安慶水寨,長驅至江州,走友諒。 進親軍都護。 從解安豐圍,遷同知樞密院事。 從戰鄱陽,下武昌,克廬州,移兵取江西諸路。 與諸將收淮東,克海安壩,取泰州。 徐達圍高郵未下,還師援宜興,以勝督軍。 高郵守將詐降,勝令指揮康泰帥數百人先入城,敵閉門盡殺之。 太祖怒,召勝決大杖十,令步詣高郵。 勝慚憤,攻甚力。 達亦自宜興還,益兵攻克之,遂取淮安。 安豐破,擒吳將呂珍于舊館。 下湖州,克平江,功次平章常遇春,再遷右都督。 從大將軍達北征,下山東諸州郡。 洪武元年兼太子右詹事。 坐小法貶一官,為都督同知。 引兵溯河,取汴、洛,下陝州,趨潼關。 守將宵遁,遂奪關,取華州。 還汴,謁帝行在。 授征虜右副將軍,留守汴梁。 尋從大將軍征山西,由武陟取懷慶,逾太行,克碗子城,取澤、潞,擒元右丞賈成於猗氏。 克平陽、絳州,擒元左丞田保保等,獲將士五百餘人。 帝悅,詔右副將軍勝居常遇春下,偏將軍湯和居勝下,偏將軍楊璟居和下。 二年渡河趨陝西,克鳳翔。 遂渡隴,取鞏昌,進逼臨洮,降李思齊。 還從大將軍圍慶陽。 擴廓遣將攻原州,為慶陽聲援。 勝扼驛馬關敗其將,遂克慶陽,執張良臣。 陝西悉平。 九月,帝召大將軍還,命勝駐慶陽,節制諸軍。 勝以關陝既定,輒引兵還。 帝怒,切責之。 念其功大,赦勿治。 而賞賚金幣,不能半大將軍。 明年正月復以右副將軍同大將軍出西安,搗定西,破擴廓帖木兒,獲士馬數萬。 分兵自徽州南出一百八渡,徇略陽,擒元平章蔡琳,遂入沔州。 遣別將自連雲棧取興元,移兵吐番,征哨極于西北。 凱旋,論功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同參軍國事,封宋國公,食祿三千石,予世券。 誥詞謂勝兄弟親同骨肉,十餘年間,除肘腑之患,建爪牙之功,平定中原,佐成混一。 所以稱揚之者甚至。 五年,以勝宣力四方,與魏國公達、曹國公文忠各賜彤弓。 第5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史 下》
第5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