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年詔修元史,命充總裁官。 是年八月史成,除翰林院學士。 明年二月,儒士歐陽佑等采故元元統以後事蹟還朝,仍命濂等續修 ,六越月再成,賜金帛。 是月,以失朝參,降編修。 四年遷國子司業,坐考祀孔子禮不以時奏,謫安遠知縣,旋召為禮部主事。 明年遷贊善大夫。 是時,帝留意文治,徵召四方儒士張唯等數十人,擇其年少俊異者,皆擢編修,令入禁中文華堂肄業,命濂為之師。 濂傅太子先後十餘年,凡一言動,皆以禮法諷勸,使歸於道,至有關政教及前代興亡事,必拱手曰:「當如是,不當如彼。 」皇太子每斂容嘉納,言必稱師父雲。 帝剖符封功臣,召濂議五等封爵。 宿大本堂,討論達旦,歷據漢、唐故實,量其中而奏之。 甘露屢降 ,帝問災祥之故。 對曰:「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休符不于祥,于其仁。 《春秋》書異不書祥,為是故也。 」皇從子文正得罪,濂曰:「文正固當死,陛下體親親之誼,置諸遠地則善矣。 」車駕祀方丘,患心不寧,濂從容言曰:「養心莫善於寡慾,審能行之,則心清而身泰矣。 」帝稱善者良久。 嘗問以帝王之學,何書為要。 濂舉《大學衍義》。 乃命大書揭之殿兩廡壁。 頃之禦西廡,諸大臣皆在,帝指《衍義》中司馬遷論黃、老事,命濂講析。 講畢,因曰:「漢武溺方技謬悠之學,改文、景恭儉之風,民力既敝,然後嚴刑督之。 人主誠以禮義治心,則邪說不入,以學校治民,則禍亂不興,刑罰非所先也。 」問三代曆數及封疆廣狹,既備陳之,復曰:「三代治天下以仁義,故多歷年所。 」又問:「三代以上,所讀何書?」對曰:「上古載籍未立,人不專講誦。 君人者兼治教之責,率以躬行,則眾自化。 」嘗奉制詠鷹,令七舉足即成,有「自古戒禽荒」之言。 帝忻然曰:「卿可謂善陳矣。 」濂之隨事納忠,皆此類也。 六年七月遷侍講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兼贊善大夫。 命與詹同、樂韶鳳修日曆,又與吳伯宗等修寶訓。 九月定散官資階 ,給濂中順大夫,欲任以政事。 辭曰:「臣無他長,待罪禁近足矣。 」帝益重之。 八年九月,從太子及秦、晉、楚、靖江四王講武中都。 帝得輿圖《濠梁古蹟》一卷,遣使賜太子,題其外,令濂詢訪,隨處言之。 太子以示濂,因歷歷舉陳,隨事進說,甚有規益。 濂性誠謹,官內庭久,未嘗訐人過。 所居室,署「溫樹」。 客問禁中語,即指示之。 嘗與客飲 ,帝密使人偵視。 翼日,問濂昨飲酒否,坐客為誰,饌何物。 濂具以實對。 笑曰:「誠然,卿不朕欺。 」間召問群臣臧否,濂惟舉其善者曰:「善者與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主事茹太素上書萬餘言。 帝怒,問廷臣,或指其書曰:「此不敬,此誹謗非法。 」問濂,對曰:「彼盡忠於陛下耳。 陛下方開言路,惡可深罪。 」既而帝覽其書,有足采者。 悉召廷臣詰責,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幾誤罪言者。 」於是帝廷譽之曰:「朕聞太上為聖,其次為賢,其次為君子。 宋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嘗有一言之偽,誚一人之短,始終無二,非止君子,抑可謂賢矣。 」每燕見,必設坐命茶,每旦必令侍膳,往複諮詢,常夜分乃罷。 濂不能飲,帝嘗強之至三觴,行不成步。 帝大歡樂。 御製《楚辭》一章,命詞臣賦《醉學士詩》。 又嘗調甘露于湯,手酌以飲濂曰:「此能愈疾延年,願與卿共之。 」又詔太子賜濂良馬,復為制《白馬歌》一章,亦命侍臣和焉。 其寵待如此。 九年進學士承旨知制誥,兼贊善如故。 其明年致仕,賜《御製文集》及綺帛,問濂年幾何,曰:「六十有八。 」帝乃曰:「藏此綺三十二年,作百歲衣可也。 」濂頓首謝。 又明年,來朝。 十三年,長孫慎坐胡惟庸黨,帝欲置濂死。 皇后太子力救,乃安置茂州。 濂狀貌豐偉,美鬚髯,視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數字。 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卷 ,于學無所不通。 為文醇深演迤,與古作者並。 在朝,郊社宗廟山川百神之典,朝會宴享律歷衣冠之制,四裔貢賦賞勞之儀,旁及元勛巨卿碑記刻石之辭,咸以委濂,屢推為開國文臣之首。 士大夫造門乞文者,後先相踵。 外國貢使亦知其名,數問宋先生起居無恙否。 高麗、安南、日本至出兼金購文集。 四方學者悉稱為「太史公」,不以姓氏。 雖白首侍從,其勛業爵位不逮基,而一代禮樂製作,濂所裁定者居多。 其明年,卒於夔,年七十二。 知事葉以從葬之蓮花山下。 蜀獻王慕濂名,復移塋華陽城東。 弘治九年,四川巡撫馬俊奏:「濂真儒翊運 ,述作可師,黼黻多功,輔導著績。 久死遠戍,幽壤沉淪,乞加恤錄。 」下禮部議,復其官,春秋祭葬所。 正德中,追諡文憲。 仲子璲最知名,字仲珩,善詩,尤工書法。 洪武九年,以濂故 ,召為中書舍人。 其兄子慎亦為儀禮序班。 帝數試璲與慎,並教誡之。 笑語濂曰:「卿為朕教太子諸王,朕亦教卿子孫矣。 」濂行步艱,帝必命璲、慎扶掖之。 祖孫父子,共官內庭,眾以為榮。 慎坐罪,璲亦連坐,並死,家屬悉徙茂州。 建文帝即位,追念濂興宗舊學,召璲子懌官翰林。 永樂十年,濂孫坐奸黨鄭公智外親,詔特宥之。 葉琛,字景淵,麗水人。 博學有才藻。 元末從石抹宜孫守處州,為畫策,捕誅山寇 ,授行省元帥。 王師下處州,琛避走建寧。 以薦征至應天,授營田司僉事。 尋遷洪都知府,佐鄧愈鎮守。 祝宗、康泰叛,愈脫走,琛被執,不屈,大罵,死之。 追封南陽郡侯,塑像耿再成祠,後祀功臣廟。 章溢,字三益,龍泉人。 始生,聲如鐘。 弱冠,與胡深同師王毅。 毅,字叔剛,許謙門人也,教授鄉裡,講解經義,聞者多感悟。 溢從之遊,同志聖賢學,天性孝友。 嘗游金華,元憲使禿堅不花禮之,改官秦中,要與俱行。 至虎林,心動,辭歸。 歸八日而父歿,未葬,火焚其廬。 溢搏顙天,火至柩所而滅。 蘄、黃寇犯龍泉,溢從子存仁被執,溢挺身告賊曰:「吾兄止一子,寧我代。 」賊素聞其名,欲降之 ,縛于柱,溢不為屈。 至夜紿守者脫歸,集里民為義兵,擊破賊。 俄府官以兵來,欲盡誅詿誤者。 溢走說石抹宜孫曰:「貧民迫凍餒,誅之何為。 」宜孫然其言,檄止兵,留溢幕下。 從平慶元、浦城盜。 授龍泉主簿,不受歸。 宜孫守台州,為賊所圍。 溢以鄉兵赴援,卻賊。 已而賊陷龍泉,監縣寶忽丁遁去,溢與其師王毅帥壯士擊走賊。 寶忽丁還,內慚,殺毅以反。 溢時在宜孫幕府,聞之馳歸,偕胡深執戮首惡,因引兵平松陽、麗水諸寇。 長槍軍攻婺,聞溢兵至,解去。 論功累授浙東都元帥府僉事。 溢曰:「吾所將皆鄉裏子弟,肝腦塗地,而吾獨取功名,弗忍也。 」辭不受。 以義兵屬其子存道,退隱匡山。 第5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史 下》
第55頁